李新建
“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就变成了当下小学数学课堂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学习活动形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课堂为载体,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合作学习,是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可我们常常在课堂中见到的是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现象:
操作时,一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独享操作学具,其他组员都是“遵守纪律的观众”;组内汇报总结时,组长一个人“作报告”,其他组员都是“忠实的听众”;全班交流时,总是那么几个活跃分子在回答和交流书上的内容,其他孩子毫无展示交流的机会……
也有些老师反映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效果甚微,他们普遍感到:小组合作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
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改进,着力解决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
一、明确合作要求,提高合作顺畅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设计要求明确,便于操作与合作的活动指引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汇报,促使成员通过对话交流、互相帮助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体会数学的本质、感受合作的快乐。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第一课时“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活动中,教者设计了如下活动,要求小组合作分三步完成:阅读思考,尝试练习,小组交流。合作步骤一目了然,合作过程便于实施;活动开始后小组成员知道应该先干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合作,所以合作时场面可控、交流顺利,没有出现合作中的浪费时间、思维停滞的现象。孩子们在高效的合作和积极的汇报之后,思维的火苗依然那么的旺盛:
火苗1:通过A自主学习第一题,我知道了数字和字母相乘,或字母和数字相乘,可以用小圆点代替乘号,也可以省略乘号,但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火苗2: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以小圆点代替乘号时,小圆点在中间,在腰部的位置,不能写在小数点的位置上。(小伙子一边提醒一边在自己的腰部和脚部比划,引得孩子们哄堂大笑。)
火苗3:a乘1等于a,1乘a也等于a,因为任何数乘1还是原来的数,所以结果就是a。
火苗4:通过刚才的自学和讨论,我知道了a乘a中的乘号也可以像上面a乘b一样,用小圆点表示,读作a乘a,也可以直接去掉,读作a的平方。
火苗5:我要提醒大家注意a的平方的写法,2要写小一点,位置在右上角,像小猫的右边耳朵,不能跟a平起平坐,不然就变成a2了。
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顺畅进行,有助于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建构性的亲身经历活动,真正成为自主探究、交流讨论、体会反思、合作收获的自主活动。
“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教学活动单:
合作要求的明确化、具体化,更有利于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更能为孩子们的思维提供支撑,合作也更顺畅。
二、丰富评价环节,提高合作主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集体思辨活动,要求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别人的发言,修正并完善自我数学知识体系,强调学习不仅是个体行为,也是集体活动,学习目标需要通过共同探究,共同协作才能实现。要想达成这一目标,评价环节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适当增加小组活动的评价环节,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对不同学习层次的成员或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和引导,让每一个孩子在合作中都能有各自的收获,获得合作成功感,做到人人都有活动目标,任何个体都是活动的主人。
还以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第一课时“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活动为例,如果学习较为滞后的孩子在“阅读思考: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可以怎样简写?”环节,能主动自学、阅读思考,或者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想法”环节积极参与了小组的交流活动,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形式有口头表扬或给小组加星等,以提高这部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全班交流后,有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会“我要给他们提个醒”,“我要进行补充”:如对a的平方的写法和读法进行友情提醒,或“我想对他们的交流进行评价”:如对其他小组的汇报表示赞同和佩服等等,对于这些孩子,教师更不要吝啬自己的褒奖,要借机进行嘉许,让他们思维的兴奋时间得以延长,思维的深度不断加深,这样也更能激起其他孩子思维的火花,提高合作交流的主动性。
课堂结束后,教师组织各组组长进行统计,看看本课中哪些小组加星最多、表扬最多、合作成果最丰富,然后进行如免作业、佩戴奖牌奖章等多种形式的奖励,这样既是对本课主动进行合作学习的小组的一种嘉奖,也为下一堂数学中的主动合作学习做好铺垫。这种为促进小组合作的加星手段可以每课一统计,一周一总结,一月一表彰。长此以往,孩子们将会养成主动进行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小组合作学习将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和数学课堂中的常态。
三、设计合作层次,体现合作进阶性
小组合作应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质疑、思辨,进行思维的碰撞和进阶,以达到1加1大于2的效果,所以我们要从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设计有层次性的、富有探究意义的合作任务,调动各个层次孩子的合作兴趣,体现合作的进阶性。
在教学《小数乘法》第一课时例1的活动中,教者设计了如下活动:
1.自学例题,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1)为什么0.8×3是2.4?
(2)为什么0.8里有一个小数点,积里就有一个小数点?
3.全班交流。
活动中小组交流的第一个问题大部分孩子都能借助多种方法进行正确表述,而第2个触及本质的问题就迫使孩子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思考,充分体现出了小组合作的必要性。
以下是孩子们精彩的讨论交流:
成员1:根据乘法的意义,0.8×3表示3个0.8相加的和,即积就是2.4;
成员2:根据生活经验,0.8元等于8角,3个8角是2.4元;
成员3:根据计数单位,8个0.1乘3得24个0.1,就是2.4;
成员4:小数乘法跟整数乘法的方法一样,都是要求多少个这样的计算单位是多少。
他们在合作交流、汇报总结中,不但知道了算法,而且更深入地理解了算理,思维能力得到了生长、深化、发展和提升。小组合作过程中,如果都是同一层次的探索问题,孩子们没有合作的动力和思维的痕迹。具有一定思维力的问题或提问顺着活动的进程适时呈现,才能使孩子们的潜能在合作中得到合理激发,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到真正体现。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学生是课堂合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合作学习的主导,从课前知识预习、课中活动设计、课后总结反思等环节着手,不断分析、解决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顺畅性、主动性、进阶性,就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識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全面提高数学素养。我们也就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想说爱你也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