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满诗词的淮河

2020-04-13 09:56蒋玉良
西部散文选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淮河诗歌

蒋玉良

隋朝大业九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淮阳郡淮河边的河滩上,立着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男子衣冠胜雪,玉面如画,却又难掩一脸风尘。他负手而立,面对着缓缓流过淮河水,良久,吟出两句诗来:“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诗句有些伤感,男子仿佛心有不如意之事。但听男子继续吟下去,诗句却渐渐激昂起来,特别是最后两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真叫人热血沸腾,豪情满怀。

能作如此豪迈之诗,这男子是谁?他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放过一缕光芒、领导了隋末农民起义的李密。隋朝大业九年(613年),李密反对隋朝的起义失败被捕,用计逃脱后在淮阳隐姓埋名,郁郁不得志。这首诗就是他感于当时处境而作的《淮阳感怀》。

后来,李密继续忙于他的起义事业去了,这首一时的感慨之作被他随意地丢进了淮河,任凭滔滔的浪流带到了远方。几年后,也许这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早已忘记自己曾在淮河边吟过诗句,但他更想不到的是,他似乎开了一个先河,像他这样对着淮河随意吟诗颂句的行为,被很多的文人骚客学了样。

作为四渎之一的淮河,位处中华腹地,它贯通南北,衔接东西,是当时的黄金水道和交通枢纽。东往西来,南上北下,商家,官吏,游侠,旅者,大多要通过淮河转程,这其中不乏文人骚客。淮河水道的繁荣景象,淮河两岸的秀美风光,惹得他们诗兴大发,忍不住吟诵几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说起中国诗歌,一段绕不开的历史便是唐朝。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最耀眼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中,产生了大量的诗人,在他们的笔下,纵情山水,情寄花草,评议人物,慨叹世事,歌颂爱情,感伤别离,以最大的容量去充实诗歌的内容,让唐诗开出最璀璨的花朵。在这些花朵中,自然少不了淮河这一枝。唐人中较早吟诵淮河的有虞世南、骆宾王、李峤、孙逖、宋之问等。这时正是初唐时期,国家稳定,政治清明,他们的作品,也多描写的是淮河自然风光和抒发旅途感怀,如虞世南的《奉和出颍至淮应令》:“良晨喜利涉,解缆入淮浔。”宋之问的《旅宿淮阴亭口号》:“日暮风亭上,悠悠旅思多。”再如孙逖的《淮阴夜宿二首》:“乡情淮上失,归梦郢中疑。”

到盛唐,唐诗进一步地发展,不仅写诗的人多起来,诗歌表现的主题也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一时期中,祖咏、李颀、常建、孟浩然、李白、杜甫、皇甫冉、岑参、李嘉佑等更多的诗人写到了淮河。这是一个人才倍出的时代,诗人们可以尽情地挥毫书写。但越是盛世,人才竞争也越是激烈,空有热血而怀才不遇的情况也就不可避免。因此,用自己的诗句来叩问前程也成了诗人们常见的做法。比较典型的有孟浩然的《问舟子》:“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把前程的失意归咎于淮河:“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当然,也有像李嘉佑在《游徐城河忽见清淮,因寄赵八》中那样,仍然只为离别而伤感的:“长恨相逢即分首,含情掩泪独回头。”

中唐和晚唐时期,大唐盛世一去不返,社会开始变得动荡不安,唐王朝开始走向没落。从不缺乏热血和情怀的大唐诗人们,每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便是为唐王朝担忧。可他们空有报国之志,空有许国情怀,无论有多少的忧虑、伤心、失望、愤懑,都无法阻挡腐朽王朝的快速没落。无可奈何之下,他们也只能让内心寄托于蘸满浓墨的笔,寄托于让自己无限绝望而又满怀希望的诗歌。这一阶段,更多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淮水之波。白居易、项斯、朱放、许辉、郑谷、温庭筠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比较典型的是白居易的《问淮水》:“自嗟名利客,扰扰在人间。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吴融的《途次淮口》:“已带伤春病,如何更异乡。”只须稍稍脑补一下画面,你便不能不感受到,空有热血而报国无门,诗人们该是多么的无奈。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怎不令人动容、哀叹!

唐人写得痛快,宋人岂甘寂寞?在中国的诗词史中,宋人从来就不肯让唐人独领风骚,面对唐人大加吟诵的淮河,宋人们也以更大的热情向淮河进行了表白。除了诗歌,他们还有拿手的独门秘技——宋词,左手写诗,右手写词,把对淮河的吟诵做到了极致。在他们的笔下,或欣赏美景,或享受闲情,或寄托相思,或抒发别恨,淮河继续展示着她的旖旎风光和璀璨人文,和诗家词人们惺惺相惜。大文豪苏轼就多次将淮河入诗入词,如《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这是多么富有气息的美景呀,让人仿佛觉得“入淮清洛渐漫漫”。大好的美景,心阔境远,正是享受人生的时刻,因此,“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以淮河入题的诗词,能查到的就不低于五首,可见这位大文豪的心中,对淮河自有一番偏爱之意。这段时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因此,在诗家词人的笔下,大多是这类的题材。除了苏轼,苏舜钦、晁补之、贺铸、秦观等北宋词人们都有在诗词中写过淮河,所抒发的情感,也大都如此。

但是,时代总是在变化的,这是历史的铁律。北宋的偏安和北方金辽的崛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直接改变了历史发展的风向。北宋的一时繁荣,不仅没有换来长治久安,反而遭受到滅顶之灾和无穷后患。终于,金人的铁骑滚滚南下,大好的山河破碎了,大好的国土沦陷了,人民流离失所,家园洗劫一空,百姓苦不堪言。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淮河流域,繁华不输苏杭的历史名城扬州,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战火的摧残。看到这满目疮痍,诗家词人们的心都碎了,所有的文字化成了满腔悲愤。以南渡词人叶梦得、洛中八俊的朱敦儒、婉约派词人史达祖、词中之龙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等为代表,面对悠悠淮河,表达了最强烈的去国忧思和收复河山的愿望。以后,张孝祥、吴文英、吴渊、吴潜、汪元量、家铉翁等更多的诗家词人们加入了进来。除了词,还有诗歌,大诗人杨万里一来到淮河边,触景生情,忍不住激情爆发,一口气就写了四首。

需要特别提一下的是,有一位生活在淮河边上无名无姓的女子,我们把她叫作淮上女,她也作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淮山隐》。“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家园被毁,曾经养育自己的淮水,已不再是山美水美,万顷烟波,只不过载着万顷愁情,山长水远,只不过平添太多的旧恨新愁。这样的一位本土词人,自己就是这场浩劫的受害者,深感切肤之痛,谁还能比她有更深切的感受?

这段时间以淮河入题的词作,较重要的还有南宋姜夔,他在词里写道,昔日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曾经“春风十里”,如今却“废驰乔木”;昔日灯影桨声中美丽的淮河,如今却是“波心荡,冷月无声”,让人不禁扼腕长叹!这首《扬州慢·淮左名都》,应该算是姜夔的成名作吧,几乎奠定了姜夔在宋词中的地位,后人但有记得姜夔者,无不会想起他的这首以淮入题的名作。

青山遮不住,淮水仍悠悠。历史总是一去不回头,豪放也罢,婉约也罢,再美的诗词都遮挽不住时光的流逝和淮河的浪波。这以后,朝代经历了数次更替,一代代风流人物,已随不尽悠悠淮水而去,书写淮河之美,却不乏后有来者。明朝的杨士奇、袁凯、黎民表、黎遂球、归有光,清朝的厉鹗、李鸿章等,都曾将淮河写进自己的诗歌,其中,黎民表最多,约有八九首。但总的说来,宋以后将淮河入诗入词,远不如唐诗宋词那样大放异彩。也许,淮河承载了太多的创伤和苦难,也渐觉累了,需要好好地休息,所以沉寂着,以便恢复容颜,把更美好的姿态展现在诗人们的面前。

如今,她確实已经恢复了元气。千里淮河,从源头到出口,已彻底不见历史的创伤,焕发出了新时代的光彩。清波映照着明媚的山水,两岸,则点缀着精美的城市,淮河展现的,是高度的发达,是无比的兴旺,是无限的生机。沉寂的淮河已经醒来了,沉寂的诗人啊,你准备好了吗?

其实,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淮河的文明可以上溯到很远很远。上古时,帝尧在这里出生开启尧天舜地之门,大禹在这里娶了涂山氏,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秦汉时,楚霸王在这里向心爱的妻子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

因此,为美丽的淮河写诗的诗人也当然于唐宋之前就有不少,如西汉时期的王褒、三国时期的曹植、南北朝时期的何逊,都曾经写过。但,如果你重读《诗经》,你一定会读到这首《小雅·鼓钟》:“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这应该才是最早描写淮河的诗歌吧。诗人在淮水之畔听到了美妙的音乐,由锵锵作响的奏乐声想到奔腾浩荡的淮河水,并由此想到了那些古代的淑人君子。

所以,淮河,你总是让人想到美好。美好的淮河水,美好的淮河景,美好的淮河人。我不知道,你千里悠悠的清波,到底流淌过多少诗词,但我相信,未来,诗人们一定会继续书写出你更多、更美的诗篇!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猜你喜欢
淮河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淮河
七月诗歌
淮河入江水道河床裸露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小小诗歌汇
险渡淮河
一个诗人
浅析中国古代南北战争中的历史地理因素
投鞭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