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建构研究

2020-04-13 10:00门海燕
新闻爱好者 2020年1期
关键词:评价系统内容分析中国日报

门海燕

【摘要】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国内外媒体中备受关注。以《中国日报》(China Daily)对该倡议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日报》中的关注焦点和话语建构。研究发现,《中国日报》在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过程中,紧跟国家的顶层规划以及重大里程碑事件,全方位对国家重大战略进行报道,注重报道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参与和解读,提高报道的客观性,进而提高传播效率与效益。

【关键词】《中国日报》;“一带一路”倡议;内容分析;评价系统;话语建构

一、引言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1]。自该倡议提出以来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国际媒体竞相报道。

“一带一路”不仅是国际媒体的热门话题,其在国外媒体视野中的形象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被许多研究者所关注。在美国主流媒体中,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被塑造成一种殖民扩张、重利轻义的霸权形象[2];美国更关注“一带一路”背后的政治博弈和中国的战略意图,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抱有警惕和防范心理[3];美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態度具有矛盾性,对“一带一路”倡议“具有一定的心理预设,通过有选择地使用消息来源,将主观评价呈现为貌似客观中立的报道”[4]。不单是在美国,西方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倾向也不是很乐观,尽管其对“一带一路”的总体态度是肯定的,但误读和“中国威胁论”的消极声音时有存在,[5]“一带一路”倡议“在对外传播上似乎并未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意图和想法告知世界”[6]。

《中国日报》作为中国最大的英语门户媒体,它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它不仅服务国内读者,向其报道国际新闻,解释中国对外方针政策,而且主要服务于国际社会,对外阐明中国对世界大事的观点和立场。《中国日报》对“一带一路”这一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的报道,具有国际引导作用,属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可以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提高我国议程设置能力和国际话语权。[7]《中国日报》如何向国际社会报道宣传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报道中应注重哪些方面、在对外传播中进行了怎样的话语建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本文在《中国日报》官方网站检索“一带一路”倡议,按照“相关度”排序并收集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到4年时间里,关于该倡议的报道有6500万条之多,“一带一路”相关话题的点击量有350亿之多。该报纸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也多达上万条。本研究通过人工阅读,筛除与主题不相关的报道,提取前50篇报道,作为分析样本。

二、《中国日报》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话语分析

(一)“一带一路”报道的内容分析

1.报道数量分布

对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50篇报道进行年份统计,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2017年“一带一路”倡议报道数量最多,50篇报道中2017年有近一半报道。2017年5月14日至15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这是自该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围绕该倡议第一次举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论坛,在此会议前后,《中国日报》用大量的文字、图片及视频,对“一带一路”进行报道。2015年3月,我国对外公开发布首个“一带一路”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此文件是“一带一路”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国际社会对该倡议的关注度迅速提升,而《中国日报》也借此时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因此50篇样本中,2015年的报道有14篇。由此可见,《中国日报》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和国家的顶层规划以及重大里程碑事件保持高度一致。

2.报道主题分析

在提取的50篇样本中,《中国日报》围绕“一带一路”进行多维度的报道。在选取的50篇样本中,《中国日报》除了进行“一带一路”倡议的主题介绍外,重在报道国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映(占比40%)、“一带一路”的优势(28%)以及我国提供的各方面保障(14%)。对于这一重大倡议,我国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如建立“一带一路”网站、国内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和支持(如中粮集团承诺在未来5年内,在“一带一路”沿线部署资源和人力,帮助保障中国国内和海外关键市场的粮食供应)等。而“一带一路”倡议给参与国带来的好处是《中国日报》占比排第二位的报道主题,“一带一路”可以促进中国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增进媒体合作,推动航空、铁路、医疗、贸易的发展等。

《中国日报》重视传递国外声音,调查对象广泛,包括国外媒体、学者、外交人士、企业管理人员、留学生、学术团体等,报道形式多样,既有视频访谈,也有文字报道和图片展示。报道的位置单独置于“观点”这一版面,报道内容包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思考、“一带一路”增进中巴关系、“一带一路”推动沿线国家旅游业发展、“一带一路”给加拿大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为世界带来和平与发展、“一带一路”改变未来、“一带一路”建设“新愿景”等。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中国日报》还登出奥地利、亚美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六国的驻华大使以及六家跨国公司CEO对于“一带一路”的观点。“一带一路”是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然而国际社会的参与和解读,是推进这一倡议的至关重要的一环。《中国日报》重视国外声音,可以有效避免我国媒体的“一面之词”,使得对外传播更有说服力。

(二)“一带一路”报道的话语分析

1.词频分析

利用AntConc3.2.4w,对50篇报道(形符数:25268)进行词频分析,考察出较多的实词,因为实词的选择和使用能够传递特定语义信息,进而得出50篇报道的关注焦点。排名前20位的高频实词见表1。

如表1所示,频数最高的前20个词契合“一带一路”报道主题,符合“一带一路”的本质与内涵。“一带一路”是由中国国家主席提出的有关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旨在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包括基建、交通的互联互通及贸易投资等。“一带一路”贯穿亚欧大陆,致力于开创地区新型合作和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共建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日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进行了精准与清晰的报道,向国际社会传达了我国提出该倡议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西方媒体所呈现的“政治博弈”或者“中国的战略意图”。“一带一路”是我国在全球呈现“逆全球化”思潮下,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提出的“倡议”,不带有战略意图。

2.“一带一路”倡议的索引行分析

对关键词的索引行和搭配词的分析,可以考察它们在促成特定的话语中所服务的目的,从而揭示某个文本的典型特征或核心话语。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关键词,考察其索引行及特定的搭配词,通过观察反复出现的语言形式,可揭示话语的意义建构。提取“一带一路”倡议的搭配词,典型的搭配词有“是”“将”和“能够”,即“一带一路”倡议是什么,将会和能够带来什么,具体索引行见表2。

由表2可知,《中国日报》向国际社会既清晰地解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又展现了该倡议为中国以及周边国家带来的优势。

3.样本语篇的话语分析

在评价系统中,介入系统分为“自言”和“借言”,前者通过自己的声音直接表达态度,后者通过别人的声音,特别是权威评价主体的观点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本文以《中国日报》2019年4月25日,即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刊出的奥地利、亚美尼亚、埃塞俄比亚、格鲁吉亚、格林纳达和拉脱维亚等六国的驻华大使对于“一带一路”观点为样本,解读六国大使的声音对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建构。使用评价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对文本进行编码,以奥地利驻华大使的话语为例,编码如下:

“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倡议(鉴赏/价值)。我们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通过中亚把中国和欧洲连接起来,还要把亚洲其他国家和非洲连接起来。所以这真的是一个非常(语势/增强)宏伟的设计(鉴赏/价值)。我们对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取得的十分(语势/增强)积极的成果(鉴赏/价值)感到很(语势/增强)乐观(情感)。”

从以上编码可见,奥地利大使在对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评价时,对“一带一路”的价值进行了正面评估,认为其是“重要的倡议”“宏伟的设计”,认为论坛可以带来“积极成果”,同时使用了“十分”“很”等副词来增强语势,凸显评价对象的价值;使用了表达个人情感的话语资源,对论坛带来的成果表示“乐观”。以此方法对其他五国驻华大使的话语进行编码,可以发现六国驻华大使的语篇评价资源中,共有鉴赏11处,情感7处,语势6处。其中鉴赏资源(全部为积极语义)最多,表明六国大使重在对“一带一路”进行积极评价,如亚美尼亚驻华大使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具有不同目标和活动的多功能项目”,能够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认为该倡议“有助于目标的实现”;格鲁吉亚驻华大使认为“一带一路”是其“进一步融入全球贸易的绝佳机会”,是“真正伟大”的项目等。六国大使也表达了对“一带一路”的期望,如“希望更多的国家参与到这项倡议中来”“期待与欧盟战略互联互通、欧洲与亚洲的对接”等,并使用增强语势的副词来强化这些评价和愿望。以上来自于权威评价主体的积极评价,使得“一带一路”倡议更易于被国际社会接受。《中国日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中,不仅通过自己的声音来宣传我国的外交政策,而且采用借言的方法,将国外的声音呈现给受众,提高报道的客观性,进而提高传播效率与效益。

三、结语

作为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中国日报》在我国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一带一路”传播是中国媒体争取国际话语权的一个有利契机。通过对该报关涉“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研究发现,《中国日报》在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过程中,向国际社会清晰地解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及优势,同时注重传播国际社会的声音。《中国日报》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xgcdt/63963.htm.

[2]朱桂生,黄建滨.美国主流媒体视野中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基于《华盛顿邮报》相关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新闻界,2016(17).

[3]周萃,康健.美国主流媒体如何为“一带一路”构建媒介框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6).

[4]左言娜.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建构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5]邵斌,蔡颖莹,余晓燕.西方媒体视野中“一带一路”形象的语料库探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8(4).

[6]赵永华,孟林山.国际话语表达与意义建构:以习近平2013—2018年的“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为例[J].新聞爱好者,2019(2).

[7]姚旭,展姿.讲好中国故事 塑造国家形象[J].新闻爱好者,2017(2).

(作者为上海杉达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编校:王志昭

猜你喜欢
评价系统内容分析中国日报
基于学业质量的增值性评价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基于互联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开发构建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通用评价系统的设计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基于TAM模型下外卖平台销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汉语流行词汇英译问题探究——兼谈《中国日报》网站流行词汇英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