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颖
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财政支持,通过多元化的资助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但是,提供直接的经济资助只是手段,资助工作的核心是育人。档案袋评价法作为西方成熟的质性评价法,其在核心理念上和发展型资助育人相契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了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的贫困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调查,其结果可以作为分析贫困学生发展障碍问题、制订贫困学生发展型档案袋评价标准和设计档案袋收集内容的重要依据。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的定义是依据“档案袋”的概念而生发出来的。档案袋最早是国外的艺术家收集和展示自己一段时间内的优势作品的记录袋。在国内称作“成长记录袋”或者“学习历程袋”。国外对于档案袋(portfolio)的概念并没有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1992年,国外学者阿特和斯潘德尔(Arter and Spandel)指出:“档案袋在国外是一个非常普遍流行的学术词语,但是在概念上并没有绝对一致的意见,其概念会因为档案袋评价内容或者评价情景而发生变化。”[1]国内学者对于档案袋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尽相同。比较典型的有三种定义:第一,学习文件夹(即档案袋)搜集的不仅是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并扩展学习的有关文件,而且还有那些可以帮助阅读者吸收信息、促进学习者洞察的种种提示语或者作品;第二,是在指导这一复杂过程中,就有关于专业成长和达成才华所提示的、有组织的并向着目标接近的证据;第三是由老师和学生所搜集的,为审视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而建立的有系统有组织的证据[2]9。
档案袋评价是系统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收集相关证明材料或者作品的容器,并对其中的材料进行的评价和解释。这种评价区别于传统的量性评价。作为一种新兴的质性评价档案袋评价(portfolio)兴起于20 世纪80年代的评定改革运动,它是欧美国家中小学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主要策略。哈佛大学“零点项目”、伯克利“k-12 作文”等众多教育教学项目中使用档案袋评价并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档案袋评价引入国内是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的事。当时倡导的是建立一个内容全面、主体多元、方式多样、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体系,而档案袋评价正好弥补了传统学生评价的弊端。它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性的质性评价模式,是学生成长进步的跟踪器,是一个与学生、家长、老师、行政管理者交流学生进步的有效方法。
档案袋评价主要的理论支撑有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理性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3]。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发展具有多元性,每个人的智能感知反应是不同的,有的智能表现强,有的表现弱,但是,每个孩子都有无尽的可能,都有成为天才的潜能,只不过表现不同而已。因此,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评价不能只采取单一化、量化的标准,要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个性化档案袋”,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性,促进人的持续的全面发展。人类理性理论认为人类有三种兴趣即技术兴趣、实践兴趣和解放兴趣。其中解放兴趣是通过自我反思而回归自身,指向的是主体诞生,核心是权利的赋予。而档案袋评价强调的是主体取向的评价,本质上是受到“解放兴趣”的支配,突出的是质的评价和主体性的发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所谓学习就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反思、自主建构、自我整合知识的动态发展过程。而档案袋评价所强调的评价客体的主动性、过程性和发展性与建构主义的基本精神是相通的。
国外档案袋评价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应用案例有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零点项目”、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电子档案袋[4]、日本的“学情卡”档案袋评价、新加坡的国家教育考试的转向、韩国基础教育“学业水平测试”、法国罗丹中学“多样化途径”课程档案袋体系等。国内的档案袋评价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相对发达的中小学,并开始从单一教学领域转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各个方面。它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5]:
(1)学生个人层面。档案袋评价法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学生个体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化的发展。在档案袋评价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要去主动地收集材料,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在收集个人档案袋的过程中,个人会按照约定的标准去收集真实的材料。比如学业成绩,不管优劣都能引起学生的反思,加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的过程,最终实现自我调控。
(2)教师层面。档案袋评价法的实施有利于甄别学生问题,实现教育管理的精准化。教师在参与收集学生档案袋的过程,能够甄别处学生的问题,从而采取精准的教育策略。
(3)家校层面。档案袋评价法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家校融通,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承认个体差异。家庭是档案袋评价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可以通过档案袋看到完整的人的发展轨迹,家长会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保持平常心,接纳不完美。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也会增加,为促进孩子的全面进步而形成育人合力。
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新时代高等教育“十大”育人体系[5],明确要求高校资助工作要把“扶困”“扶智”与“扶志”相结合,逐步建立国家方向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学校统筹组织、学生自我帮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格局,构建经济资助、心理辅导、精神帮扶、学业指导和综合能力提升相融合的“三全育人”资助体系,逐步形成“帮扶—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因此,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理念被广泛关注。北京大学的杨爱民教授在2015年提出:“基本保障型资助解决了学生的入学率,而学生过去和未来去向的公平是发展型资助需要解决的。”[7]可见,发展型资助是建立在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从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实际出发,通过物质和精神引导以及素质发展等方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的一种资助体系。其核心理念在于改“输血”为“造血”,引导学生精神脱贫,实现自我成长。
我国的资助工作从2002年开始实施贫困大学生资助公共政策,构建了“奖、助、贷、减、免”等组成的新型学生资助体系。近5年来,从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历年发布的《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资助政策在不断完善、资助力度不断增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8]。
(1)高校资助工作重视经济资助轻视精神帮扶。目前,高校在贫困学生经济资助方面已经做到了多元化资助,绝大多数学生的经济困难都会及时发现和解决。特别是学工、团委、就业等各部门联动给困难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物质帮扶。但是,不少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心理障碍、人际交往、就业问题、能力提升困难等,却很少得到学校有针对性、持续有效的帮扶。
(2)高校资助育人的效果不理想。高校资助工作在贫困学生建档立卡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和感恩的意识,策划系列性活动,包括大型讲座、心理互动、拍摄视频、书信表达,但是这些活动大多是群体性的,缺少针对性,有不少被动式,很多案例典型都是经过筛选加工过的,因此无法评估到贫困学生整体的育人效果。
(3)发展型资助的理解不够深刻。当前对于发展型资助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并不深入。发展型资助政策其实是建立在保障型资助政策的基础上的,它是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精准资助是从精准的识别到精准的教育,从而最终实现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发展型资助并不是排斥保障型资助,更不能脱离经济帮扶。
(4)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不完善。发展型资助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很多高校对贫困学生资助的后续工作缺少教育管理和评估、反馈的一整套运行机制,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总之,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尚待完善。
(1)核心理念都着眼于“人的发展”。档案袋评价理论基础中的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理论、人类理性理论,其实都强调了“以人为本”、重视每一个人的个性发展。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可操作性的质性评价在西方被广泛应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关注个人的成长过程。那么,高校发展型育人机制的核心概念也是着眼于贫困学生未来的发展,将扶贫和扶志相结合,资助理念从保障型到发展型,无疑证明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即,人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2)参与过程都是“多元化”的。档案袋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可以是教师、同伴、家长、企业,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这改变了传统的由单一的评价主体实施评价的模式。通过档案袋评价可以展示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全貌,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发展型资助育人,要求建立“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以及“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格局,其参与过程就是多元化的,包括社会、企业、学校、老师等各个方面都要给予贫困学生物质和精神的帮扶,最终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发展[9]。
(3)实施过程都是“动态化”的[10]。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发展型评价强调的是主客体相互交互,在共同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中整理分析有效的评价信息,不断发现和发掘学生主体潜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反思并取得进步。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也是动态化的育人过程,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变化适时调整资助方法,且每个时段的帮扶策略都是不同的。
档案袋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按照档案袋既定标准主动收集自己的成长材料,而收集的过程中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在知识、能力、创新意识各个方面的优缺点。大多数的贫困学生都是有着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在发现问题后会进行自我的反思和调整。在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会有意识地朝着某个方向努力,从而取得相对理想的成绩。在学校的综合量化考评中,贫困学生的弱势也很明显,特别是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但是,档案袋评价是一个质的评价,评价主体会用描述性的语言给予激励和肯定。因此,档案袋评价展示的永远是一个贫困学生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和学习的轨迹。
档案袋评价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发展性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符合学生的需求,更加人性化。而当前资助育人机制缺少的就是一种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育人的效果不明显。即,贫困学生的未来发展没有得到关注,资助工作依然侧重于经济上的帮扶。而档案袋评价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各个方面的材料汇集在一起,进行综合的评价,可以进行形成性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展示型评价。负责资助的老师或者班主任可以根据其发展档案袋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发现学生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精准的资助和育人。档案袋评价法既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全面发展,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符合育人的规律,能够让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
传统的学生评价一般采用的是纸质的量化评分制,标准统一。老师按照其硬性的指标进行打分,得出的结果并不能反映学生个人努力的全过程,实施的过程是生硬的。而档案袋评价是学生个人主动收集佐证材料的动态过程,材料的内容是丰富而多样的,可以是学业成绩也可是老师的寄语也可以是个人反思。他们展示的材料是自己真实的记录和真实的感受,随时可以在档案袋中增添素材,也可以在档案袋中提出自己的期望让老师给以帮助。档案袋的存放和归档可以放在学生自己手里也可以放置在班主任、系部负责资助的老师手里,在每学期特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汇报,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给予奖励。总之,这个档案袋评价的实施方式非常灵活,老师、学生、同伴都可以参与,可操作性强。
档案袋评价应用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发展型档案袋”的总体设计思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11]。2014年国家制定和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建立规范的学生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作为改革任务提出来[12]。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特别是“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颁布,更加有利于推动学生评价的发展和革新。2016年国家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3],将其归纳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要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并将“学生资助”作为“四位一体”中的重要方面以及要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总之,高校资助工作在国家关于学生评价改革主要精神的引领下,贫困学生发展型档案的建立有了方向和理论依据[14]。
本文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围绕学生的不同需求和问题,从保障型需求、知识型需求和生理、心理性需求、能力提升型需求5 个维度设计问卷[15]。其中,关于影响贫困大学生发展的主要障碍方面的数据分析如图1 所示。调查数据显示,在影响贫困生发展困难的诸多因素当中,除了65.27%的学生显示经济困难外,学习能力不足、性格心理、实践平台等也是比例较高的。也就是说,贫困学生迫切需要心理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这在后续设计贫困学生发展型档案袋的评价标准中当有所权重。
图1 贫困大学生发展中的主要障碍
贫困生发展型档案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在实施之前必须要厘清“为什么评”的问题。贫困学生发展型档案袋评价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贫困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业情况、心理状态、综合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以方便学校筛选信息给予及时的纠正和积极的引导。另一个方面是通过发展型档案袋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学会反思,通过学生自助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脱贫,最终形成发展型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
根据当前国家要求的大学生核心素质培养以及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的内涵要求,结合高校贫困学生的现状特点,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修订了《贫困学生发展型档案袋评价标准》(下文简称《标准》,见表1)。该《标准》主要的评价项目设定为三个方面:道德修养、能力提升、身心发展[16-17]。这三个项目的基础分是根据图1 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的。例如,学业能力、实践平台等方面占比较高,因此能力提升包含的要素与分值要高于其他的评价项目,在这一部分设置了4 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10 分,加上10 分的奖惩分共计50分。该《标准》的每个项目都设有考核观测点,这是方便学校对贫困学生发展型档案内的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比如,“道德修养”项目的材料收集主要考察学生是不是有家国意识、集体主义、诚信感恩意识等;“能力提升”项目的观测点有学业成绩、课堂表现、就业能力与创新创业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等,这些方面也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发展和优势潜能的领域;“身心发展”项目主要是观察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人际交往、情感表达、主动意识等方面。
表1 贫困学生发展型档案评价的标准
续表
发展型档案袋内容的收集要立足于“三维目标”,即“道德修养、能力提升、身心健康”,同时还要突出“多元”。贫困学生发展型档案袋既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也可以作为表现型评价,当然每个学生收集的项目内容可能侧重不同。老师参照《标准》进行考核,其每一项的内容都可以量化打分。最终的形成性评价是给予等级制结果。学生的表现性评价需要收集的材料目录可以参考图2的数据。
图2 贫困学生想在发展型档案袋中放置什么材料的调查数据
图2 数据显示,贫困学生的发展型档案袋中他们最想放置的是自己的学业成绩单、各类荣誉证书、教师评语、实践照片等,而展示型档案袋最重要的是显示能够证明自己进步的材料[18]。本文以调研数据设计了高校发展型档案袋的收集目录,包括学业成绩单、课堂表现记录、个人作品(奖状、音像制品)、公益活动、交流与合作、获得的资助项目、个人需求等7 项内容,并标明各自的件数、页数及其备注等,主要用于年终的展示和汇报。
发展型档案袋的收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目的是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那么这个收集的材料内容更应当是显示学生努力的过程,学生在进行分享自己材料的时候会找到自己优势的地方,即使没有荣誉奖状,一次较好的作业评价也能证明自己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教师通过材料的对比观察,了解掌握学生的日常成长经历和学习表现,同时能够根据个人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帮扶计划。
首先选择实施的对象也就是建档立卡的学生群体,这个群体在自然班级当中的比例一般是班级人数的10%。这10%的学生群体就是档案袋内容的主要收集者,他们可以按照《贫困学生发展型档案袋评价的标准》来搜集个人资料,主要包括道德修养、能力提升和身心发展三个方面,具体细节的观测点可以学生个人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在发展型档案袋的收集过程中,有一些需要任课老师说明课堂表现情况及得分,需要学生个人找任课老师提供分数。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形成个体反思。
其次是组织实施的流程。在建档立卡学生群体中可以选择一个组长专门与老师对接,将档案袋统一送交老师处进行评价和保管。每一个学期统计评定一次等级,然后将他们的等级记录评价系统,作为其个人成长的跟踪器。因此,《发展型展示档案袋》可以设计为一年一次汇报,学生按照目录内容收集自己的优势作品进行汇报展示,可以在班级小组内进行,也可以在学院平台进行。班主任在整个实施的过程中起到管理和监督的责任,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给予帮扶,及时发现学生优点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强化。有效的学生评价应当是简单而直接的[19],发展型档案袋的重点就在于学生自己想到什么、发现什么,关注优点的同时客观面对自己的不足。
最后是评定结果的等级和应用。档案袋评价最后以A、B、C、D 的形式出现,一般不建议给予最后D 级[2]307。等级的结果不对外公示,只作为个人成长记录。而展示性的档案袋评价可以作为贫困学生奖励的依据,只要个人努力都会得到肯定,从而增强贫困学生的耐心和毅力,最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