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止泻方、穴位贴敷联合干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04-13 09:38乔永贞
中外医疗 2020年36期
关键词:穴位小儿患儿

乔永贞

郑州市中医院儿科,河南郑州 450007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 诱因复杂且发病率较高,多发于夏季和秋季,最常见病因即病毒、细菌感染。 有数据显示[1],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超过300万年龄低于5 岁儿童死于腹泻, 典型症状即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质如水样或者稀薄,该疾病对儿童身心健康和发育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应该受到儿科医生重视。 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腹泻方式较多, 例如药物治疗、针灸、穴位敷贴、补液以及纠正脱水等,不同治疗手段疗效也存在差异。 有研究显示,治疗期间给予合理的护理干预能进一步促进症状改善。 随着中医医护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推广,期临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中医护理能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满足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需求[3]。 为寻求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案,该文方便选择2019 年3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85 例小儿腹泻患者就中医护理、止泻方、穴位贴敷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方便选择该院治疗的85 例小儿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奇偶数分组方式分为参照组(42 例)和干预组(43 例)。 参照组中男性患儿25 例、女性患儿17 例;年龄最大9 岁、最小1 岁,平均(4.52±1.30)岁;病程最长7 d,最短2 d,平均(4.88±1.22)d。 干预组中男性患儿27 例、 女性患儿16 例; 年龄最大10 岁、 最小2岁,平均(4.69±1.25)岁;病程最长8 d,最短1 d,平均(4.93±1.09)d。 两组基线资料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比研究成立。 该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同意。

纳入标准:患儿年龄在0.5~10 岁之间;患儿家属对此次研究内容知情并达成共识,签署意愿书;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患儿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正在接受与此次研究无关的治疗方案;伴有影响效应指标检测的病理或者生理状况; 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损伤患儿;存在精神疾病或者其他疾病晚期患儿。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 患儿口服蒙脱石散(国药准字H20000690)和双岐三联活菌片(国药准字S19980004),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指导患儿饮食和用药,观察患儿情绪变化,及时安抚。

干预组给予中医护理、止泻方、穴位贴敷。 止泻方:冬瓜子、苍术各3 g,生麦芽、佛手各4 g,砂仁、荷叶各5 g,炒山药10 g。 用水煎服,取汁300 mL,分早中晚3 次服用(各100 mL)。 穴位贴敷:取白胡椒3 g,丁香、吴茱萸各5 g,苍术20 g,将以上药方研磨成粉末,调成糊状并加热至40℃左右,均匀涂抹于患儿脐部,敷贴15~30 min,观察患儿是否出现瘙痒或者灼热症状, 若出现此问题及时处理。中医护理:①皮肤护理。定时清洁患儿皮肤,保持皮肤干燥,病房定时通风,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穿着宽松衣物,避免皮肤暴晒,禁止搔抓皮肤,注意便后清洁。②情志护理。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与患儿家属保持沟通,注意观察患儿情绪变化,哭闹严重时按照平时安抚的方式稳定其情绪, 或者播放患儿喜爱的动画片转移注意力,提高患儿的配合度。 ③针灸。 与心、肾、肝、胃、脾、门、胆等穴位消毒并针刺,得气后留针15 min。④按摩。 取患儿仰卧位, 选择神门穴和内关穴进行按摩,持续3 min,调整体位为俯卧位,以掌揉法按摩背部,放松背部肌肉,持续3 min,按揉心俞穴,持续3 min。

1.3 观察指标

①症状改善时间。 记录两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食欲恢复时间以及精神状态恢复时间。 ②免疫功能指标[4]。分别于治疗护理前后取患儿静脉血液, 离心处理后取血清, 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补体C3 等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并记录。 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记录两组患儿出现腹痛、 腹泻加重、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情况,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以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改善时间

干预组各项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对比[(±s),g/L]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对比[(±s),g/L]

组别参照组(n=42)干预组(n=43)t 值P 值免疫球蛋白G干预前 干预后免疫球蛋白A干预前 干预后7.31±1.99 7.14±2.02 0.268 0.187 8.95±1.80 10.02±2.69 6.987<0.001 1.80±0.39 1.73±0.42 0.395 0.296 1.50±0.50 2.00±0.48 8.157<0.001补体C3干预前 干预后0.71±0.20 0.74±0.22 0.415 0.280 0.81±0.19 0.90±0.20 10.520<0.001

表1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对比[(±s),d]

表1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对比[(±s),d]

组别腹泻停止时间食欲恢复时间 精神状态恢复时间参照组(n=42)干预组(n=43)t 值P 值5.02±1.22 3.98±0.68 5.658<0.001 4.37±1.30 3.66±0.69 6.312<0.001 4.04±1.05 3.16±0.91 8.154<0.001

2.2 干预前后免疫功能指标

干预前,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干预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小儿腹泻在儿科中较为常见, 其发病率仅次于呼吸系统感染疾病,该疾病易反复发作,且随着病情发展可形成慢性腹泻,导致患儿出现营养不良状况,影响患儿正常生长发育。 有研究显示[5],腹泻患儿治疗时护理措施不当,会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情况,严重时可致患儿死亡。 导致小儿腹泻的原因较多,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临床治疗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中医认为婴幼儿脾阳不足,外感邪气,另外脾肾气阳亏虚或者伤于饮食均可导致脾病湿盛,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主要以温中助阳、健脾祛湿为原则[6]。 穴位贴敷是中医常见的外治方式,操作简单且痛苦较小,主要是将药物贴敷于体表,逐渐渗入体内经络,到达病灶位置,充分发挥药效,控制病情[7]。 腹泻患儿口服止泻方作用患处,能有效调节阴阳平衡,提高疗效。 研究显示[8-9],中医护理应用于小儿疾病护理中能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遵循病因,加强病情治疗和护理。

该次研究对85 例小儿腹泻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腹泻停止时间、 食欲恢复时间以及精神状态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P<0.05),干预组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表明中医护理、止泻方、穴位贴敷联合使用有利于症状改善,提高患儿免疫能力。 止泻方中炒山药具有健脾除湿,补气益肺,固肾益精的功效;砂仁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的功效;荷叶具有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的功效;冬瓜子主治润肺,化痰,消痈,利水;苍术主治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生麦芽主治呕吐腹泻、食积不消、食欲不振;佛手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的功效。 穴位贴敷使用的药物主要包括白胡椒、丁香、吴茱萸以及苍术,贴敷于与皮肤表面,渗入经络,可有效激发全身经气,达到调和营卫、健脾益肾、平衡阴阳的目的[10]。 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主要包括皮肤护理、情志护理、针灸以及按摩,有助于稳定患儿情绪,提高其护理配合度, 针灸和按摩能进一步促进症状改善且安全性较好[11]。 该研究显示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98%明显低于参照组23.81%。 张振巍[12]研究中对80 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85%明显低于对照组24.85%, 这一研究数据与该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证明联合用药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止泻方、穴位贴敷联合应用于小儿腹泻护理中可促进患者症状改善, 提高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穴位小儿患儿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