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惠真
解放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口腔科,福建厦门 361000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 正常的牙齿呈白色或略带微黄色,质地坚硬。 牙齿作用包括撕裂、磨碎食物。牙齿出现异常,直接影响到人体正常的口腔以及发音,另外。 有研究发现[1],严重的牙齿问题还会增加发生各种全身性疾病的可能。 加上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口腔健康护理。 但是,由于存在对口腔护理的错误认知以及错误习惯牙齿问题越来越多。 其中牙周病是目前口腔问题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牙周病主要分为龈炎、牙周炎、牙周创伤、青少年牙周炎和牙周萎缩等[2]。 临床有研究显示[3],导致牙周病的细菌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早产婴,甚至肺炎,都有密切关系。牙周疾病是最为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在牙周病的早期, 并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症状, 而当病情进一步的进展, 口腔内出现反复的炎症,可引起患者严重不适[4]。 对于牙周病患者,其不仅需要接受规律、规范的治疗,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手段提高其口腔保健知识认知率也十分重要。 该次研究拟分析在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收入的136 例患者,探究系统口腔护理干预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取该院牙周病患者共136 例,纳入标准:均为牙周病患者;患者沟通能力正常;年龄20~75 岁;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书面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脏器疾病;临床资料不完善;合并妊娠期、生理期、哺乳期女性;存在精神疾病、身心障碍性疾病等;依从性差,无法随访及复诊患者。 随机分组, 对照组68 例和观察组68 例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模式:①加强健康知识宣教:告知患者, 尽可能做到每一次刷牙时间超过2 min,并定期更换牙刷。可定期入院接受牙齿的检查。在接受牙周疾病检查之前,需要擦掉口红或是唇膏,避免影响医生辨色诊断。 ②饮食干预:降低剧烈运动频率,因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脱水,削弱唾液预防口腔疾病的功能。 另外减少运动饮料的摄入, 其中的糖类和酸类物质可能会破坏牙釉质。
观察组:开展系统口腔护理干预:(1)口腔保健知识宣教:告知患者最好做到刷牙频次2~3 次/d,刷牙的最好时间是进食后的30 min 内。 条件允许尽量在三餐后立即刷牙。 在牙刷的选择上,需要选择软毛的牙刷,刷头一般要稍小一点,以保证它在口腔中能灵活转动。选择刷毛通过磨毛处理的,这样圆滑的刷毛尖,才不会刺伤牙龈。 有条件的可以买电动牙刷或者冲牙器,特别是冲牙器对于牙缝的清理有良好帮助。 (2)刷牙方式纠正:在刷牙方式上,纠正患者错误的刷牙方式,采用上下刷牙方式,摒弃大力横刷法。 在刷牙后,可配合使用牙线和舌苔刷,告知患者进食后,牙缝之间会残留食物残渣,单纯采用牙刷清除较为困难。 在刷牙后可使用牙线实现牙齿缝隙的全面清除。 使用针对性的舌苔刷清洁舌苔。 牙刷与牙齿呈45°角,顺牙体长轴上下刷。 (3)口腔健康教育: 嘱咐患者每半年或者1 年接受一次洗牙,并接受一次全面口腔检查。 指导患者正确的牙龈按摩方式。 (4)纠正患者口腔方面错误认知:①部分患者认为其中草药的功效或者抗敏的牙膏更好, 但是实际上不可长期使用单一的品种, 这是因为牙膏中含有抗菌或抑菌成分如果长期使用会造成口腔里的菌群失调。 因此, 需针对家庭的不同需求准备多种类型的牙膏,对于老年人,因牙齿出现退行性病变,在牙膏的选择上可多考虑脱敏类牙膏。 对于出现牙周病的患者,在牙膏的选择上可根据医嘱再选择购买。 另外,从功能角度,因白天进食,口腔内容易残留食物残渣,白天使用的牙膏应注重清洁功能,去除异物和异味,提高牙龈组织等抗病能力的草本牙膏。 夜晚,因唾液腺分泌不足,干燥会导致口腔酸化,可选用以防蛀为主的牙膏。 ②部分患者在刷牙前会先蘸水再挤牙膏, 实际上这种错误大部分人都会犯,需要向患者解释,牙膏蘸水会导致口腔内容易起泡沫。 而患者在吐掉泡沫的同时也吐掉了牙膏,直接影响到牙膏的清洁作用。 因此,需告知患者牙膏不可蘸水。 ③部分人认为使用了漱口水,就可以代替刷牙。但是,这种认知的是错误的。因食物残渣残留、茶渍烟渍等在牙齿上的累积导致牙齿变化, 通过利用牙膏中的摩擦剂以及牙刷的摩擦可去除上述色素。 而漱口水只是在口腔中短暂停留, 无法起到牙膏能够起到的作用。④部分患者认为没有必要使用牙线。实际上使用牙线能够清洁牙缝之间的牙软垢, 可获得满意的清除牙缝的作用。 另外,需告知患者在使用牙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贴近牙壁摩擦,避免摩擦到牙龈。 ⑤冲洗护理:使用3%双氧水或者生理盐水对患者龈沟、牙周袋进行清洗。
两组患者口腔保健知识认知率、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黄斑指数,采用医院自制的纸质口腔保健知识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口腔保健知识认知率,指标包括完全掌握 (对口腔保健知识超过90%的认知)、掌握(对口腔保健知识超过60%~90%的认知)、未掌握(对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59%),认知率=安全掌握率+掌握率。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在患者出院之前让患者填写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非常满意率+满意率=满意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口腔保健知识认知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口腔保健知识认知率比较[n(%)]
观察组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黄斑指数均要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牙周健康状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牙周健康状况比较(±s)
组别牙龈出血指数 牙周袋探诊深度(mm) 黄斑指数对照组(n=68)观察组(n=68)t 值P 值15.99±0.58 12.03±0.42 4.229 0.012 6.57±2.02 3.18±1.25 5.521 0.009 3.21±0.49 0.99±0.59 4.068 0.007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7.06%(66/68) 高于对照组73.53%(50/68),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口腔疾病会影响营养状况、生理状况等全身健康,口腔疾病还可以形成口腔病灶直接影响到全身健康,常见的口腔病灶有慢性牙髓炎、根尖周炎、牙周炎、冠周炎等,均可能引起一些全身性疾病,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荨麻疹、肾炎、支气管哮喘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5]。 研究证实[6],牙周病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险2 倍,增加患糖尿病危险2.83~4.18 倍,增加早产机会7 倍。 数据显示[7],较为年长的成年人,如果口腔内某4 种引致牙周病细菌的数量较高, 其颈动脉较厚,中风及心脏病预示指标较高。
牙周病的发生,与人们对口腔健康不重视,对口腔保健存在错误认知也有关联。 系统性的口腔护理对预防口腔疾病,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改善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有重要帮助[8]。 针对牙周病患者的口腔护理,不仅能够让患者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另外还能够防止口臭,增进食欲,保持口腔的正常功能。
在纠正患者错误认知的同时积极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9]。 口腔护理中,之所以不能使用牙刷替代舌苔刷,这是因为牙刷刷毛过于坚硬,采用牙刷刷舌苔会损伤到患者的舌乳头, 容易引起食欲下降[10]。通过清除龈下牙石,给牙龈输送营养,有效恢复、激活牙龈口腔的免疫机能,可将牙周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另外,选购合适的牙膏、牙刷、牙线,避免选择不合适的口腔护理产品导致牙龈问题的恶化。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口腔保健知识认知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孙杰[11]的研究中,采用系统口腔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对牙周病相关知识认识率要高于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其研究结果与该次研究结果接近。
比起常规护理而言, 通过实现对患者开展系统性的口腔护理干预模式, 实现了对患者口腔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及心理指导, 在纠正患者错误认知的基础上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 包括正确的刷牙方式等,并提醒患者对口腔进行定期检查,避免牙周病的进一步发展。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牙龈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在赵琳琳等人[12]的研究中,采用优质护理的观察组不仅是在口腔保健知识认知率方面还是患者的牙龈情况方面均要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系统口腔护理基本上实现了对患者在口腔护理方面的全面指导, 其中甚至是牙刷的选择上也开展了相应的护理,通过指导患者牙龈按摩,该方式可促进牙龈上皮角化增厚,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增强牙龈对刺激的抵抗力[13]。叩齿可以给牙周膜、牙槽骨一定的生理刺激,兴奋牙周组织的神经、血管和细胞,促进牙周组织健康。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7.06%(66/68)高于对照组73.53%(50/68)(P<0.05)。在尹可娟等人[14]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后,其护理满意度达到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3%(P<0.05)。系统口腔护理干预的开展, 实现了对患者每一个方面的护理干预, 覆盖到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其对口腔健康知识的需求, 让患者能够在掌握口腔保健知识的同时了解其作用机制,从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15]。 高质量的护理模式有效确保患者口腔保健知识认知率的提升,也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牙周健康[16]。患者牙周健康状况的改善,加上患者接受到系统、全面的护理,极大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对护患关系的良好发展有重要帮助。
综上所述, 针对牙周病患者采用口腔护理干预可提高口腔保健知识认知率,改善牙周健康状况,对改善护患关系有重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