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丽
(登封市中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2470)
流行病学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300万,致残率接近80%[1]。目前,针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主要采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但静脉溶栓不同于一般的药物治疗,在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t-PA)行溶栓治疗容易发生严重出血,因此在静脉溶栓过程中必须严格加强各工作环节的配合,以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出血风险[2]。本研究通过设置对照,对使用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不同护理管理方案,观察其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6月30日至2018年7月1日在登封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7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49例)和B组(48例),患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符合第4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3)首次发病者;(4)发病6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排除标准:(1)大面积脑梗死者;(2)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3)智力及精神障碍者;(4)急性脑出血者。A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43~75岁,平均(60.9±5.5)岁;病程2~6 h,平均(2.92±1.32)h;梗死部位:基底节19例,枕叶15例,颞叶11例,其他4例;左侧偏瘫26例,右侧偏瘫23例。B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42~76岁,平均(61.7±4.3)岁;病程1.5~6 h,平均(2.81±1.32)h;梗死部位:基底节18例,枕叶16例,颞叶12例,其他2例;左侧偏瘫28例,右侧偏瘫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CJYD-20161659J)。
1.2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A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全面护理,B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常规护理。静脉溶栓全面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溶栓前护理。入院后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病情,做好医患沟通,详细介绍溶栓治疗的必要性、溶栓过程和预后情况,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疑问认真解答,对于同意行溶栓治疗的患者,告知溶栓前后注意事项;快速备齐并检查吸痰器、输液泵、供氧设备及静脉溶栓相关抢救器械,立即投入抢救,监测体温、脉搏、心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动态变化。开放静脉通道,选择粗直易于固定的血管行静脉针留置操作,注意rt-PA不与其他药物混合,也不能同一静脉通路。(2)溶栓中护理。溶栓治疗开始后2 h内每隔15 min测量1次血压,2~8 h内每隔30 min测量1次血压,之后24 h内每隔1 h测量1次血压,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严格控制血压,若发生脑水肿、脑出血等情况及时向主管医生汇报。溶栓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出血情况,包括牙龈、消化道、皮肤黏膜,特别是脑出血症状,护理人员通过定时检测生命体征变化协助医生将血压控制在180/100 mm Hg以下。另外,遵医嘱每隔2 h抽血化验凝血功能并主动报告结果。(3)溶栓后护理。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教育,保持情绪稳定,减少血压波动,指导患者健康饮食,若患者合并呼吸道、泌尿系等其他疾病,及时处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呕吐、头痛、血压骤升等情况立即行头颅CT,及早发现脑内出血。
1.3 疗效评价(1)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量表)和中国卒中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2)采用运动功能测评量表(fugl-meyer assrssment,FMA)评估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评分越低表示患者运动障碍越严重;(3)采用改良MBI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功能;(4)根据NIHSS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判定治疗效果,分为显效:NIHSS评分降低程度90%以上,自觉肢体、语言等功能恢复良好;有效:NIHSS评分降低程度18%~89%,自觉肢体、语言等功能恢复较好;无效:NIHSS评分降低程度低于18%,自觉肢体、语言等功能无明显好转,总有效=显效+有效。
2.1 NIHSS、CSS和FMA、改良MBI指数评分护理2周后,A组患者NIHSS、CSS评分低于B组,FMA、改良MBI指数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两组NIHSS、CSS和FMA、改良MBI指数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aP<0.05;与B组护理后2周比较,bP<0.05;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CSS—中国卒中量表;FMA—运动功能测评量表;MBI—日常活动功能量表。
2.2 护理效果护理2周后A组患者显效16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85.7%,B组患者显效10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68.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研究显示,有溶栓指征的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24 h内治疗可以有效恢复神经功能,改善预后情况[3]。t-PA静脉溶栓是脑梗死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溶栓效果好,但有较高的出血风险,其中以脑出血、再灌注损伤等最为凶险[4]。因此,在t-PA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采取一定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必不可少。静脉溶栓全面护理涉及溶栓前、溶栓时和溶栓后3个关键时间节点,各节点应用多项优质护理服务加强对患者血压的监测,同时更加注意各部位的出血情况,对于降低出血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溶栓前护理教育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溶栓后一定的心理教育和健康指导可以保证患者良好的情绪,减少血压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静脉溶栓全面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配合主管医生进行溶栓治疗,医护相互配合更有助于提高疗效,静脉溶栓护理使分工更加明确,在面对紧迫而繁多的护理任务时,提高信息交流效率,精细分工避免护理遗漏、重复,加快溶栓进程,提高溶栓效果。本研究A组患者护理2周后NIHSS、C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FMA、改良MBI指数等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B组患者,提示良好的护理可以提高溶栓成功率,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全面护理可以显著提高NIHSS评分,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