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學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诊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反馈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提问还有一个有效的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一、问题设置要问到点子上,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1)从“问题”引入新课,引起学生注意。一出戏开头设置悬念,自然会引人入戏,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授课伊始,教师提出问题,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如在《简单事件的概率》教学中,教师问:“同学们玩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吗?”学生肯定会说玩过,教师接着问:“那同学们觉得这种游戏公平吗?”“如果公平,又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很快进入状态,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于重点、难点处设问,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好像是统管数十盏电灯的“总开关”,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教师如果不掌握重点,就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害,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会融会贯通。设计提问,不要面面俱到,不要频繁、烦琐,要能够以最短时间创造最佳效果。
二、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启迪学生的心智
《学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后,后其节目。”就是说问题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由直观表象到具体形象,由形象识记到抽象识记,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
(1)把握难度,要跳起来够得着。课堂提问不能停留在“是不是”或“对不对”这一层面上。如果提的问题太难,就会造成“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结果只能是自问自答,流于形式;但是,提的问题也不能太简单,以致学生不需要动脑随口就可以回答出来,失去了探究问题的热情。教师要设计一些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问题,以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推理,体验探索的乐趣。设计好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困难,产生了矛盾,才能促进思维。质量高的问题,应该既使学生感到有解题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
(2)提问面要广,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要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如果只限于提问少数学生而冷落了大多数,会让他们觉得教师偏心,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的学生,要耐心引导和启发,不可严加批评和指责,对于积极回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使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把握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把握时机。如果时机得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时机不当,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我们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进行发问。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两方面:
(1)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维受困于狭窄范围、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即为发问的时机;
(2)发问时机应和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吻合。
(3)不能一个问题还未作出明确结论,又提出另一个问题。说这个话题的时候忽然想到了与之相关的另一个话题,然后就又跑了,教师的思维如果跳得太快,就不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以及表达与回答的机会,教学的效果肯定不好,一节课时间有限,教师的教学目标完不成,到最后就会慌里慌张,为完成任务而去赶课,造成学生囫囵吞枣。
(4)处理好因人施问。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言观色,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
有人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特别是公开教学活动中.总是单向地向少部分学生发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总的说,要合理安排提问对象,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四、提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带动思考
课堂提问不能盲目,要精心设计,使提问富于启发性,让学生乐于思考。如在九年级的专题总复习中,教师问:“每个星期一我们学校都要升国旗,那你们知道学校操场上这根旗杆的高度吗?”“你能通过测量或计算得到它的高度吗?”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往往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有所发现和领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并且注意停顿,留有思考的空间,问题要有延展性。教师在备课之后的思维速度显然要比学生快,提问时应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时间,要讲究两个重要的停顿:一是提出问题后的停顿,以便学生能有时间思考,组织语言;二是学生回答后的停顿,以便学生回忆、辨别、判断和记录。
另外,课堂提问要有延展性。课堂教学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解决存在于每个学生心中的一切疑问和难点。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提出一两个自己还不能理解或者未完全理解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推想,然后再求教于老師、同学。这种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的习惯,并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己推想答案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一步,教学工作很自然延伸到课后,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