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国家安全背景下的高校人文课程体系建设

2020-04-12 11:27张庆冰
文教资料 2020年28期
关键词:国家安全国际传播供给侧改革

摘   要: 在新时代国家安全日益得到重视的大背景下,人文课程教学必须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前提,从供给侧角度出发,实现与习近平著作学习相融合、与思政课大平台相向而行及价值观建构的课程建设目标。同时,注重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课程系统性、整体性重塑中的价值与功用,统筹协调国内课程与汉语国际教育两个大局,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及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贡献力量。

关键词: 人文课程   国家安全   供给侧改革   文化维度   国际传播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全球风云激荡变幻,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上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时代。另一方面,面对世界东方日益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少数西方政客秉持霸权主义、冷战思维,奉行零和博弈原则,全方位遏制、打压中国崛起,妄图继续维持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科学规划,沉着应战,充分发挥中国政治体制优势,在较短时间内化解危机,打赢了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人民战争,赢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赞誉和一致肯定。美国政府应对失当,造成了全美经济社会巨大动荡和人员重大伤亡。一些美国政客为了撇清责任,蓄意甩锅中国,用尽各种手段栽赃、污名化中国,并启动新一轮全方位对华打击计划。在此背景下,国家安全已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并列的核心问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少数国家针对中国而策划的和平演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且花样翻新、丑态百出。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同志严正指出:“敌对势力的渗透首先选定的是教育系统,是校园。总书记讲,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从另一个角度讲,搞乱你的未来,首先搞乱你的学校。前沿阵地,斗争非常激烈。”[1](12)高校人文课程承接着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的艰巨任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人文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变化对课程进行整体性、系统性重塑,以实现党中央和教育部所提出的课程建设目标。

一、课程建设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人文课程建设必须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前提。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的领导是第一位的,离开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文课程建设就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失去本该有的初心与使命。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2]人文院系党委(党组)应在相关课程建设上起到主导作用,坚持党建引领,主要负责人要严把课程建设质量关,在教材质量、课程内容等方面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护网,确保课程建设能够实现全面服务于党和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衷。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教师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政治正确摆在课程建设的突出位置。各位课程责任教师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原则,切时把理论学习的各项心得体会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教学,用教学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实现协同并进、相得益彰的课程建设效果。

高校人文类课程大多涉及文化、价值观、政治立场等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一些西方理论在国际学术交往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进入国内高校课堂。打着“学术自由”的幌子,扰乱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对国家政治安全与文化安全造成威胁。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核心内容,维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国家利益的核心所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坚决做到课程姓党,始终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底线思维,努力做到人文课程建设的守正创新。

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必须对课程建设中涉及的西方理论做出适当取舍。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的产生与发展与特定的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相关联,西方高校的人文理论是在西方意识形态下产生的,应用范围只能局限于西方世界,如果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指导我们的课程建设,那么后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课程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他国文明成果采取批判性吸收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不可采取仰视态度,轻信盲从所谓国外引进的先进学术成果。对于那些西方文化垃圾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批判,坚决扫地出门,丝毫不能留情面。

在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很多人文学科设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交流课程,聘请一些西方高校人文学科教授进行国际课程共建共享。不可否认,正常的课程讲授有利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但一部分所谓国外专家却借机把西方错误价值观传递给中国学生,扰乱了应有的课堂秩序,造成了负面的社会传播效果。对此,高校人文国际化课程应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切实保证国家政治安全,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课程体系的供给侧改革

维护国家安全,人文课程内容建设必须从供给侧角度入手,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力求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具体而言,可细化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必须将课程建设与学习习近平著作相融合。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全局性、根本性变化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引我们各项事业的法宝,人文课程建设必须时刻坚持把习近平重要讲话精髓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思想,全心全意投入到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中。习近平著作用词精准性、语法规范性、布局谋篇、意义影响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无时无刻不显现真理的力量、党建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世界观的培育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价值。广大人文学科教师必须秉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教学态度,自觉把习近平重要讲话融入课程教学中,边学边教,学教融合,全面提升人文课程立德树人功效。事实证明,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论持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谈“一带一路”》等经典著作与具体课程讲授相结合,培养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课程传播的信度与效度意义深远。此外,一些注释、解读习近平经典语言的著作如《习近平用典》《平语近人》《习近平讲故事》《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对人文课程建设具有很强的正向指导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领悟这些著作对教学效果的增强具有极强的正面意义。

第二,必须实现人文课程建设与思政课大平台的相向而行。思政课大平台和专业课程建设绝不是互不相关的两张皮,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强化专业课教学效果。习近平郑重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3](23)思政课讲述的内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对其他课程建设具有普遍性、宏观性的指导意义,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求善寻真的热情与动力,充分开发学生的科研学习潜能。语言、文学、历史等人文课程往往关注具体人文学术问题的探讨,教学实践充分表明,仅靠人文专业课程的学习无法从宏观上、整体上、系统上把握微观学术知识点背后蕴含的时代背景、价值观念与思维体系,更没有办法从形而上的角度掌控人文学术问题演进的内在逻辑脉络。例如,“马克思主义原理”有助于学生塑造正确的思维价值体系,能够从宏观视角准确地把握纷繁复杂的人文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客观规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有利于学生明白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使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文学等课程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导向性;而“形势与政策”课程能让学生准确知晓当今世界最新的发展变化,有助于准确理解西方社会形形色色的人文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思政课大平台是包括人文课程在内的所有高校课程的总纲,对各类人文课程学习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只有实现人文课程建设与思政课大平台协同并进,人文课程建设目标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第三,必须坚持人文课程建设价值体系的守正创新,着力增强课程建设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突出人文课程建设的价值导向。正确的价值导向是人文课程建设的生命线,离开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人文课程就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存在意义。课程建设应自觉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洪流中,主动拥抱时代关切,自觉践行党和国家文化建设的使命与目标。要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传播原理,切实加强人文课程的民族文化属性,使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要保证人文课程的无产阶级底色,坚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让人文课程成为党和人民的发声器与传声筒,实实在在传递党和人民的时代好声音。

在互联网所构建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体系中,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更加具有紧迫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国内高校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停学不停课”的重要指示,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搭建网络远程授课平台,最大限度地保证特殊形势下教学秩序不走样、教学质量不降低,统筹推进防疫抗疫与教学科研两个工作大局。以笔者所在的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为例,学校党委在网络课程建设上始终高举党旗领航的鲜明旗帜,十分注重网络课程与党建工作的紧密融合,牢牢掌控着网络课程建设的政治导向,有力维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介传播中的主导地位。

人文科学不是在实验室中产生的,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与价值导向。一个国家绝不能把自己的人文科学价值体系强加于另一个国家,每个国家都应独立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文科学价值体系与研究思路。西方人文价值体系只能适用于本国国情,根本不具有所谓的普世价值,把其强行嵌套进其他国家人文科学研究体系中,本质上还是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学术领域内的延展与扩散,是二十一世纪新殖民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说,坚守人文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成功,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含糊。反之,如果人文课程建设离开了正确的政治导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與接班人的宏伟目标就会化为泡影。

三、课程建设的文化维度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36)。面对百年来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必须在高校师生中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与辨识度的特色文化,以极具魅力的文化特色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成为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体而言,中华文化又可分为三个有机统一的组成部分,即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文课程承担着传播优秀文化的任务,必须将上述三个文化有机组成部分与课程讲授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定力与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灿烂文明成果,从四大文明古国到四大发明,从儒家、道家在内的百家争鸣到儒释道的三教合一,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中国古代历史的每一阶段都散发出享誉世界的文化气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已经成为中国人思维方式、精神气质的内在源动力,也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人文学科包含古代史、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大量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要求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树立文化自信这个总目标,使学生树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为建立对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绝对自信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注意到,西方一直有一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极尽诋毁的论调,妄图从骨子里打掉中国人独立人格的精神支柱,中国文字体系与西方文字体系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西方是拼音文字体系,仅仅是记录语言发音的工具,发音改变,文字随之改变。比如让现在的英美人看莎士比亚的原著,就会出现诸多困难。汉字是表意文字,历经沧海桑田,书写体例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文化精神一脉相承,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汉字与西方文字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思维范式,能够脱离发音直接与思维观念相联系。所以,要坚决抵制西方一小部分别有用心的人诋毁汉字的歪风邪气,与其说汉字比西方拼音文字复杂难写,不如说汉字比西方文字承载了更多的功能,汉字是中华文化价值与民族思维方式最直接的、最深入的体现。西方拼音文字体系与汉字在信息量传递、文化价值传承、表义的理据性与精确性等方面根本不在同一个量级上,我们根本不必妄自菲薄,应该挺起胸膛,让学生在传统文化课程学习上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201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孙春兰同志出席汉字研究工作专项工作会议,在会上宣读了习近平的重要贺信,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对于人文学科建设与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2020年,高校招生“强基计划”发布,古文字学作为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并列的人文学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反映出了新时期人文课程建设中强化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革命文化上承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斗争精神的伟大文化,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初心与使命,是人类文明文化史中极具激励作用与教育意义的一种文化形态。高校人文课程建设与革命文化紧密相关,许多文学、历史课程都承担着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要任务,让学生牢固树立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意识。如全国人大审议的刑法修正案草案已经将肆意曲解党史军史,侮辱、诽谤英烈的行为列入刑事犯罪,从法律层面严厉打击这一公然挑战公序良俗的非法行径。高校人文课程一定配合法律规范要求,以更大的力度、更专业的深度向学生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斗争的光辉历史,讲好英雄故事,在课堂上营造怀念英雄、热爱英雄、崇尚英雄的良好气氛,为革命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时代特征,是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也是高校人文课程文化体系建设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从深度与广度上均发生了历史性、根本性、全局性的巨大变化,文化建设步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要有新要求,需要人文课程教材建设时刻高举习近平文化思想伟大旗帜,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全面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文化建设所取得的繁硕成果,切实达到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的课程建设目的。在人文教材的编写上,要牢牢把握住“两个维护”的编写宗旨,力求全面展现在习近平掌舵领航下取得的划时代的伟大成就,使广大高校师生在课堂学习中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在教学方法上,要讲究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一代通信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全方位展现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方法、新战略,竭尽全力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把对党与人民领袖的热爱转化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动力。“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覺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5](330),通过具体实证向学生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问题。

四、统筹建构课程建设的国内国外两个大局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普遍认同,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因此,在做好国内人文体系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必须考虑汉语国际传播方面的课程体系构建问题,统筹推进人文学科建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汉语国际教育课程建设目标必须上升到国家安全角度,让留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中国选择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培育留学生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支持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者。以往的汉语国家教育学科建设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认为留学生课程就是教教汉语语法,讲一讲武术、剪纸、太极等简单的文化艺术,或者读几本中国古典小说,并没有真正考虑留学生的实际需求。伴随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各种外语译本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发了世界人民的广泛共鸣,留学生通过该书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发了留学中国的强烈愿望。另据相关调查,绝大多数留学生都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论持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谈“一带一路”》等经典著作是最喜爱的书籍,不仅为全球治理贡献了真实有效的新方案,而且为留学生个人发展与择业指明了方向[6]。根据留学生的实际需求,必须高度重视习近平话语体系在留学生类人文课程建设中的重大价值。我们搞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必须牢牢抓住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关键点。这是人文课程国际建设的总纲,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广大人文课程教师一定要站稳人民立场,乘势而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由此可见,人文学科国内课程建设与国际课程建设的焦点统一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统一于人类语言文化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统一于新时代国家安全背景下人文课程建设的总目标。同时,这两类课程建设的具体操作手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上形成互补,要坚持在互学互鉴中将人文课程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切实加强党对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J].紫光阁,2016(12).

[2]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1).

[3]习近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张庆冰.习近平著作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重大价值[EB/OL]. http: //media. people. com. cn/GB/n1/2018/1218/c4228 47-30473159.html.2018-12-18.

中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项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语言学研究”(2017WK YXQN001)。

猜你喜欢
国家安全国际传播供给侧改革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华人卷入两起涉美“国家安全”案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