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星宇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满足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学习需求,各高校积极响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开启线上教学模式,促使教育教学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作者结合新闻写作课程线上教学实践经验,探索线上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为顺利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新冠疫情 线上教学 新闻写作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作为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日益受到政府和教育界的重视。教育部发布了《信息教育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201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8)等政策性文件,积极推进信息化教育与改革,建立以教育信息化为支撑的“互联网+教育”模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高校积极响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慕课等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依托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1]。本文从新闻写作课程线上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探索线上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为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线上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是保证课堂质量的重要前提和条件,线上教学也是如此。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新闻写作课程坚持以能力输出为导向,根据当前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及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媒介素养的要求,结合新闻传播的特点,确定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新闻写作技巧提升、媒介素养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00后”大学生逐渐进入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主力军,这一代青年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是被称为“数字土著”的一代人。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利用程度都是空前的,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能够很快熟练使用各类信息化平台,为开展线上教学奠定了技术优势。
基于此,新闻写作课程结合学情特质,采用“一个直播平台+N个辅助学习平台”教学模式,通过腾讯会议和对分易平台,按照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提升三个环节设计教学内容,以便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同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
(一)课前预习。
1.发布预习题,促进自主学习。
教师课前三天通过对分易平台、QQ群、微信群等渠道发布课前预习的任务,明确需要完成的课前预习题目。预习题目多为开放式题目,如搜集同一事件不同媒体的报道文章并分析评价。课前预习重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反馈预学单,检验学习效果。
学生需要在课前一天通过对分易平台反馈预习成果。一方面教师可以准确把握学生学情,便于课堂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重点讲解学生遇到的难点问题,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效果会更好。
3.建立资源库,拓展知识体系。
教师将新闻写作的案例分析、范文导读、写作素材、知识扩展等相关学习资料提前一周上传至对分易学习平台的课程资源板块,建立“新闻写作”学习资源库。向学生推荐慕课等丰富的国家优质课程资源,作为学生课后学习的重要补充材料,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体系。
(二)课中教学。
1.注重可视教学。
课前5分钟,教师通过对分易平台签到,进入腾讯会议直播间与学生见面并开始授课。教师注重可视化教学,授课全程开启摄像头,要求学生开启摄像头。通过可视化教学,一方面让学生感觉教师就在身边,使学生有强烈的代入感,另一方面师生面对面,便于课堂互动,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在线听课学习的精神状态。
2.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课程章节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授课和学习效果。如在《消息的写作》章节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前布置思考题:消息题材的优势有哪些?学生课前自行查阅资料,搜集包括通讯、消息等不同体裁的新闻报道,通过对比,总结出消息体裁的优势。
3.强化作业点评。
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模式基本上是:指导—写作—批改纠正—再写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没有捷径。推动这一进程的最好动力就是任务[2]。教师每堂课布置写作练习的任务,将作业批改后的修改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在直播授课过程中,利用五分钟时间,选取一两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優秀作品进行点评。点评以教师为主,从作品构思、写作技巧等方面详细阐述,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训练。点评过程中,教师通过积极的语言暗示,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后提升。
1.增加课后小结。
为了让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教师在每堂课讲解完新知识后,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知识,教师补充和修正学生总结,这样学生的收获会更大。新闻形态的变化更新了新闻生产者的能力需求,课堂教学不应只停留在原地[3](66),教师在课后小结的过程中,注重课本知识与时代发展的衔接,结合新媒体发展的背景,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新闻写作知识进行拓展讲解,完善学生知识框架结构。
2.投入写作实战。
在自媒体快速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媒体不仅可以作为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平台和手段,而且可以作为课后实践的“练兵场”。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内容,实地采访、编辑新闻,参与新闻制作的每一个流程。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发布新闻,获得新闻市场的检验和评价。
三、线上教学总结与反思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发展趋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线上教学实践,师生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逐步向知识的引导者、监督者转变。
(一)转变教学理念,推进混合式教学。
“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转变,把“学生可以从教学中获得什么”放在教师应该首要考虑的位置,是此次线上教学带给我们的启示。未来,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打出“线上+线下”组合拳,课前给学生罗列学习清单,布置一定量的学习任务并以此为牵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时间,学会自主学习,鼓励他们自学后向教师反馈学习成果,师生进行高质量的线上答疑交流。教师要充分运用现有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逐步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二)强化师生互动,由“单声道”向“双声道”转变。
相较于传统课堂的面对面交流,在线教学虽然隔着屏幕,但是增加了师生点对点交流互动的机会,为教育方式从过去的“满堂灌”到互动式的“双声道”转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教师在线上教学中要不断创新互动新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聚焦于师生互动。在保证授课顺畅的基础上,教师积极思索如何选择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互动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融思政元素,推动全方位育人。
新闻写作课程不仅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能力,还要成为学生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的主阵地。教师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新闻写作课程中,选取包含国家的政策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材料作为写作素材。学生在对素材写作加工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处理素材和写作的能力,而且对素材传递的价值观有了清晰的认知,入脑入心。如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岗位,通过实地采访公交车司机、环卫工人,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不仅能让学生增强专业技能,更能让学生感知劳动的不易,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四)制定线上教学考评机制。
线上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即时掌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知道学生有没有学?有没有懂?教师可以制定有效的学生考评机制。通过形成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学各个阶段多次进行小测验。如课前通过小测验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摸底评估,让教学更有侧重点;课中增加小测验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决定是否进行新知识的讲授;课后通过考试问卷、作业评价、在线讨论等巩固学习成果。形成性评价结果既能作为学生参与学习的证据,又能让学生对学习成效有更清晰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设定目标的追求,促进成长。
四、结语
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新的希望。此次线上教学实践让“互联网+教育”模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大力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师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新模式,教学资源愈加丰富、教学平台形式多样,为线上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教师如何将知识内容重构、整合,实现线上教育输出模式的创新,将是未来不断探索实践的方向。在“互联网+教育”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一方面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引导者、监督者转变。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信息素養,培养技术思维,增强线上教学能力。同时要用理性的眼光正确看待技术,避免陷入“唯技术论”的误区。教师要时刻关注新技术给线上教学实践带来的新突破,警惕陷入唯技术主义的泥潭,技术如何发展,只是教师授课的手段和工具,真正能让学生成长的依然是借助新媒体工具传播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晓蕾,贾春晓,李洪亮.“课前六备、课中六讲、课后六辅”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基于“雨课堂+钉钉直播”的中等无机化学课程为例[J].大学化学,2020(35).
[2]宋庆祥.全媒化视域下新闻传播的实践教学[J].青年记者,2019(29).
[3]赵亚光.全媒体记者的能力要求[J].视听界,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