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曦
摘 要: 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如何从“入口关”确保高校辅导员充分发挥育人实效,建立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机制意义重大。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机制应在当前高校辅导员招聘的基础上,增加高校辅导员资格考试制度,将高校辅导员资格证书作为高校辅导员招聘必备条件;增加高校辅导员实践能力考核,将谈心谈话和理论宣讲作为高校辅导员招聘必考内容;调整和规范高校辅导员招聘的笔试和面试内容,将笔试和面试的动态权重纳入高校辅导员招聘结果统计中。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胜任力 职业资格制度 机制构建
一个职业的发展,准入机制是最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保证了这一职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解决了职业中最关键的人的问题,为这一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石。职业准入机制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增强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和稳定就业[1](118-119)。在现实场景中,个体或组织常常将胜任力运用于招聘、挑选、评估等环节,选聘到与岗位需求相契合且具有高绩效的潜力者。换言之,职业准入机制即提升劳动者的胜任力。胜任力(competence)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于1973年提出的,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胜任力模型一般是针对具体岗位而制定的。只有个体具备了某个既定职位所要求的各项胜任素质,才能形成在该职位上的胜任力[2](32-35)。
高校辅导员首先需要分析岗位胜任力,进行培训,胜任岗位的要求。在高校辅导员招聘过程中,应聘者是否具备岗位胜任力所要求的关键行为常常以自我主观鉴定的形式加以表达,客观呈现相对体现不足,这种相对模糊的准入做法不利于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虽然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口号已提出近20年,但从招聘这一维度反映出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机制却尚未真正建立。因此,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机制,无论对辅导员招聘还是对辅导员职业发展都意义重大。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胜任力的内涵
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简称:教育部43号令)中,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个方面内容[3]。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简称:《辅导员职业标准》)中,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特征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4]。
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胜任力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体——高校管理者或研究者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客体——大学生两个方向。葛卫华以上海市辅导员为例,构建的高校辅导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由四个层级构成,第一层级主要包括“责任心”“积极主动”“问题解决能力”“工作执行力”“心理学知识”“亲和力”“语言表达”“政治敏锐度”“热爱教育”等岗位胜任素质特征;第二层级主要包括“了解學生”“尊重学生”与“公平公正”三个岗位胜任素质特征;第三层级主要包括“沟通能力”这一岗位胜任素质特征;第四层级主要包括“职业认同”和“关爱学生”这两个岗位胜任素质特征[5](103-106)。姚凯等构建出来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包括若干项胜任特征,通过聚类分析,将这些特征分成管理特征、学生意识、个性特征、心理管理、文化认同、政治意识六大胜任特征群[6](70-75)。陈岩松构建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结构模型归类为三个维度,即职业态度维、知识——技能维和个性魅力维[7](84-89)。陈建文基于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和高校组织环境特征,在知识、技能、社会角色、动机和特质五个方面都有特殊的要求。根据职责—素质匹配的研究思路和高校辅导员的内隐观调查发现,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由职业态度与品质、专业知识、人际沟通与协调、自我调节、问题解决能力、外倾性六个因素所构成[8](84-89)。
徐彦红认为在高校辅导员招募选拔中,不仅应关注被选拔对象的性别、政治面貌、毕业院校等外在信息,更应关注工作动机及内隐素质的探测,着重考察应聘者是否具备岗位胜任力所要求的关键行为[9](122-125)。杨继平的研究结果是,大学生认为大学辅导员最重要的5项胜任特征依次是:理解和尊重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原则性、关爱学生、职业忠诚感[10](54-58)。
根据麦克米兰的理论,胜任素质的“冰山模型”将人的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分成水面以上的冰山部分和水面以下的冰山部分,其中水面以上的冰山部分包括“行为、知识、技能”,而水面以下的冰山部分则包括“价值观、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品质、社会动机”等[11](42)。综合高校辅导员相关文件精神及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成果表明,高校辅导员胜任力至少应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过硬的政治素养,二是深厚的知识储备,三是扎实的专业能力。如何将这三个方面的胜任力运用于高校辅导员的招聘中,是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机制的改革思路
当前,高校辅导员选聘的流程基本是参考教育部43号令中辅导员选聘工作的要求实施的,主要分为四个步骤:高校根据学生工作部门实际需求,由人事部门汇总需求信息对外发布招聘公告,公告中注明相关要求;高校人事部门接收应聘者简历,会同学生工作部门根据招聘要求做资格审查,人事部门通知资格审查的应聘者参加笔试和面试;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学生工作部门、组织、人事、纪检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开展根据笔试和面试,根据成绩择优拟录用,并公示名单;公示期结束无异议后,通过体检后,予以录用。虽然在教育部43号令中,在辅导员招聘中提及组织推荐方式,但实际招聘中此种情况相对较少,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中不做讨论。
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机制虽说是探索创新,但不可另起炉灶,更不可对当前高校辅导员招聘做法全盘否定,而是要立足实际,有效改进和完善。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机制应以高校辅导员现实招聘流程作为基础,既是遵从教育部43号令的辅导员招聘要求,又是保持高校辅导员准入的一致性,避免朝令夕改,缺乏延续性。这个机制要解决以下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应聘者基本条件能否满足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应聘辅导员岗位的基本要求能否在资格审查阶段得以甄别,哪些客观的条件可以为应聘者做“担保”;二是应聘者具备的能力,辅导员岗位要求的能力能否在笔试和面试中体现,如何客观展示。
1.将高校辅导员资格证书纳入高校辅导员招聘必备条件。高校招聘辅导员的条件,也就是资格审查的依据大同小异,一般是考察是否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学历学位和所学专业,部分高校会对第一学历院校和专业也有要求。对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要求,既是对高校辅导员的政治身份的要求,又是对其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的要求,这一点毋庸置疑。学历学位和第一学历院校的要求,除了发挥筛选功能外,更多的是凭借“双高”(高学历、高知名度院校)作为信任度参考指标,降低用人风险的成本。但对所学专业的要求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不合理性,这一矛盾源于高校辅导员要求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要求最对口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校往往将分管学生的专业对口作为招聘辅导员的第一选择,这样做的好处是辅导员能够了解熟悉学生大学期间每一个阶段的困惑,以“过来人”的身份开展工作,工作的实效性大大增强。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要求,通常高校会在辅导员选聘结束后,选派所有辅导员(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参加省级的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校级的新入职辅导员培训、院系的辅导员培训,形成“省级-校级-院系级”三级培训体系,以此帮助聘任的辅导员逐步了解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高校招聘辅导员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是所带学生的专业,即使两者都招聘,也并没有解决实质问题。两者看似不可融合,实际上进入了思维的惯性误区,高校习惯于先招聘再培养。如果两者合二为一,或许便不是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即要求应聘者在高校学习期间,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辅修或加修,通过高校辅导员资格考试,获得高校辅导员资格证书。既保证了应聘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又保留了其专业素养,从根本上保证了高校辅导员过硬的政治素养,这种复合型人才与建立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机制的目标是一致的。
2.将高校辅导员实践能力考核纳入高校辅导员招聘过程。在诸多行业准入认定中,多采取资格考试的形式。以相对较为成熟、规范的医师资格考试为例,它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12](62-63)。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申请者在资格审查通过后,先进行实践技能考试,成绩合格后再参加医学综合笔试。笔者认为,应该在辅导员招聘过程中增加实践能力考核。
从辅导员招聘层面来说,增加辅导员实践能力考核,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应聘者的综合能力;从辅导员职业准入的角度来看,增加辅导员实践能力考核,能够使应聘者在应聘前充分了解辅导员工作内容和方法,既是为坚定从事辅导员职业者的教育提升,又是对动机不够端正的应聘者的再教育。
高校辅导员实践能力考核的内容范围和形式,可以借鉴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相关内容,以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工作方案为例,由笔试、案例分析、谈心谈话和理论宣讲四个部分组成。案例分析、谈心谈话和理论宣讲都可以作为辅导员实践能力考核内容,考虑考核对象是应聘者,考核内容不宜太多,考核时间不宜太长,可以将案例分析的案例内容融入谈心谈话中,以谈心谈话的形式呈现,辅导员实践能力考核由谈心谈话和理论宣讲两部分内容构成。在谈心谈话中,主要考查辅导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研判问题、解决问题及理论学习应用能力,考察辅导员对相关理论政策、学生特征、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了解把握及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能力。理论宣讲部分,主要考查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等的学习宣传阐释能力,以及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理论宣传阐释能力,注重考查理论宣讲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政策性、导向性[13]。增加实际能力考核后,高校可以较为直观地观察应聘者在特殊情景下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也可以考察应聘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教育引导的能力。
3.进一步规范高校辅导员招聘的笔试和面试内容。高校辅导员招聘的笔试一般由学校人事部门具体实施,常常会和行政管理岗位安排在一起,这样操作相对方便,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考虑到高校辅导员的行政管理职能。当然,如果在此基础上,考虑辅导员岗位与行政管理岗位的不同之处,增加与辅导员岗位能力要求的考核内容,那么既可兼顾,又突出异同之处,不少高校也是这样做的。在辅导员招聘考核的流程里,辅导员笔试的加试在辅导员资格证书和实践能力考核之后,辅导员笔试的加试题应该在其基础上深入和补充。
高校辅导员招聘笔试的加试内容,一方面紧紧围绕政治素养、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是辅导员资格证书和实践能力考核中未涉及的能力内容。因此,辅导员招聘笔试加试内容可细化为三个方向:党的思想、理论的认识和阐释,这是对辅导员政治素养的深入;大学生常见问题的调研方案,辅导员运用理论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归纳分析相关问题,这是对辅导员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的深入和补充;新媒体+思政实践经历,思政工作體现出的互联网时代特点,这是对辅导员专业能力的补充。
在高校辅导员招聘中,常常运用结构化面试的方法,包括自我介绍、必答题和专家提问。一般情况下,面试的重要程度要高于笔试。鉴于此,应进一步优化笔试和面试在高校辅导员招聘中的权重,要协调好笔试和面试权重问题,要因时因事而异,不可一概而论,搞“一刀切”,建立动态权重。提高笔试权重,引导注重知识储备;提高面试权重,侧重于专业能力。在招聘中达到“及格线”(笔试达到80分),可适当增加面试权重;未达到“及格线”,可适当降低面试权重。这种动态权重的方法,可以兼顾好笔试和面试,达到最佳效果。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机制的实施要点
高校辅导员资格考试制度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机制的重中之重,也是关键之所在。就如何设计高校辅导员资格考试制度,需要做进一步说明。
1.高校辅导员资格考试的对象。高校辅导员资格考试的对象是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所带学生专业二选一问题变成了一加一,解决了二者间的矛盾。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非專业知识和技能,扩大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增强了就业能力。将高校教师和党政管理人员纳入考试之中,一方面让高校教师和党政管理人员有转入辅导员岗位的通道,另一方面在践行“三全育人”的工作中,提高全员育人的能力,增强效果。
2.高校辅导员资格考试的时间。至少一年一考。按照我国本科四年制或五年的设置,要让具备考试资格的人员有足够的考试机会,四次或五次机会能够基本满足。
3.高校辅导员资格考试的内容。高校辅导员资格考试内容可参考《辅导员职业标准》中初级辅导员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相关理论和指示要求,具体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伦理学基础知识、社会学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党建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的若干意见》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原则[14]。
4.高校辅导员资格证书的运用。高校作为辅导员的招聘组织机构,要将高校辅导员资格证书作为招聘中资格审查的必备条件,发挥引导作用,推动政策的实施。同时,各省市可以将高校辅导员资格证书作为高校辅导员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形成高校辅导员入口关和发展关的闭环,真正构建成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机制,保障高校辅导员职业健康发展。
5.高校辅导员资格考试的实施步骤。高校辅导员资格考试作为一项新政策,有待实践检验,切不可操之过急,可以先试行再推广。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较好的省市先试点,也可以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较好的高校试点,或省市试点与高校试点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机制的建立,是基于高校辅导员招聘现状,在其基础上的改进和完善,引入高校辅导员资格考试制度,使有志于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师生在入职前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和能力,既是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准入要求,又能使其入职后做到“无缝对接”,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薛冬.中职教育的困惑与建言[J].职业,2010(36).
[2]赵曙明.我国管理者专业化胜任素质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 2017-09-29/2020-07-22. http: //www. 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EB/OL].2014-03-25/2020-07-22.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04/167113.html
[5]葛卫华.辅导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以上海高校辅导员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6(7).
[6]姚凯,韩英.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分析及其应用[J].复旦教育论坛,2013(3).
[7]陈岩松.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一项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8]陈建文,汪祝华.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9]徐彦红.北京地区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水平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5).
[10]杨继平,顾倩.大学辅导员胜任力的初步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11]赵曙明.我国管理者专业化胜任素质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刘岩,李倩,朱兰,孙影.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将翻转课堂引入病理学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通知[EB/OL]. 2018-03-28/2020-07-22. http: //www. moe. gov. cn/srcsite/A12/moe_1407/s3017/201804/t20180403_332264.html.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EB/OL].2014-03-25/2020-07-22.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04/167113.html.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8SJSZ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