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毅 吴祥佑 林卉 肖明芳
摘 要: 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主要途径,其中,金融专业是中国优先展开双语教学的重要领域。作者从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双语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结合双语教育实践,提出金融专业双语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应该立足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及在多元化工作环境中的职业竞争力。
关键词: 双语教学 金融专业 国际化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及中国金融开放度的增加,社会对具备中英文双语运用能力的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早在2001年11月,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强调要在金融、法律、商贸、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六個国际性相对较强的专业率先实行双语教学。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不仅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需要,而且担负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任。过去20年来,很多大学在不同程度上推行了金融专业双语课程与教学,为中国高等教育金融专业毕业生走向日益国际化的市场,同外国及海归学生竞争提供了对等的平台。
2004年,教育部在第21号文件中再次规定,高等院校在金融、法律、商贸、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专业的双语课程分配比例不应低于10%。双语课程被更具体地定义为使用英语教科书,英语作为课程教学语言的学习时间比例应该不低于总学习时间的50%。教育部的政策文件给出了我国高校双语教育具体的量化指导标准。在这些政策的引领下,各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建设开始推进发展,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但是也引发了不少争论,存在一些误区。
很重要的一个争议是对中国部分高校而言,双语教育是低效的(Wang Weiwei,2010)。一个原因是虽然大多数中国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经有了6年的英语学习经验,拥有一些基本的人际交流技能,但是一些学生缺乏学术认知语言能力(CALP)(Baker 2001),学生从未接受过这种能力的培训,这对于有效的双语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英文学习环境和资源,包括课堂外的第二语言环境和教师资源。即使是学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和法律等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的双语课程比例不少于总课程的10%,也没有足够的第二语言学习环境。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据这个百分比,在4年时间里,双语课程不超过5门。缺乏量的积累和语言接触环境,意味着无法让学生具备充分地、平衡地掌握两种语言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
直至今日,在部分高校,金融专业的双语教育依然停留在双语课程比例达到规定,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等表面化、形式化的阶段。在双语教育模式的核心,如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具备双语运用能力和适应多文化环境的工作能力的学生等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完善。
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是2010年在福建省新华都集团慈善基金会捐助下成立的新型的商学院。学院以构建“具有中国内涵的世界一流商学院”为愿景,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精湛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商科人才。建院伊始,商学院开设了金融和会计专业,在金融专业的建设上,提出了开展全面双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实现金融专业课程双语覆盖率100%,金融专业毕业生出国深造比例达到1/3,CFA一级通过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在本文中,笔者从在新华都商学院从事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出发,对该学院的双语教育模式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
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实施了以国际职业资质认证(CFA)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CFA是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s(注册或特许金融分析师)的简称,考试内容几乎覆盖了金融专业的所有领域(参见表1中CFA一级考试内容),是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的金融分析领域的行业标准。新华都商学院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是依托新华都商学院金融专业和双语教学方向的资源优势,借助金融行业领域高水平的财经教育平台,推进CFA国际创新班的教学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将金融行业资源导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采用国际化、应用型、职业化的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增强毕业生在金融行业求职和晋升的竞争力。
由于CFA是全英文考试,因此在相关课程中积极引入双语教学模式尤为必要。为配合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安排方面,双语课程的覆盖率要达到总专业课程的80%以上。
三、第二语言(英文)在教学上的使用
新华都商学院双语课程覆盖率高达70%—80%,意味着学生在使用第二语言(英文)学习的过程中,语言曝露度保持很高的水平。“浸入式”(immersion)双语教学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取得了非常好的双语教育成效。但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国情,以及中国大学生在上大学前缺乏学术认知语言能力(CALP)训练的实际,我们认为完全“浸入式”的双语教学法在中国高校双语教育中并不真正适用。如果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仅仅按照规定的中英文比例教学或者全英文教学,学生不仅难以理解专业的内容,而且大大降低进一步使用双语进行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在新华都商学院,双语授课的课堂教学语言遵守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授课教师采取从期初的英语和汉语翻译相结合逐步过渡到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教学模式。从一些基础的金融术语和原理讲解开始,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使用英语交流并解决课程的基础问题,自学与互动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掌握了双语课程基础部分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后,便可以进一步学习和使用相关外文教材,循序渐进地学会用英语理解及解决该课程的专业知识及投资问题。
四、双语思维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
教师应该明白,双语课程不应该仅仅是换一种语言把课本上的知识向学生复述一遍。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思考,通过情景设计,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文化背景,学会在不同的背景中思考及熟练使用双语进行专业应用。在新华都商学院金融双语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训练:
1.帮助学生理解某些金融学概念在中文语境和英文语境中的微妙差异。
举例来说,在金融专业双语教学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金融专业英文单词是“finance”,中文翻译为“金融”。金融这个词,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被理解为“货币资金的融通”。如果不从不同的语境向学生解释,就会使学生在中英文学习切换之间产生困惑和理解偏差。纵观西方的整个金融学科体系和框架,从本质看,金融是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进行资源跨期的最优配置决策的行为。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的金融教育偏重于“宏观金融”,忽视“微观金融”。我们过去对finance的理解是片面的,即只注意到finance中与“宏观经济”有关的部分,忽視与“微观经济”有关的部分,特别是企业资金决策(corporate finance)及个人金融决策(investment, financial planning)部分,以及金融的跨期配置属性。
2.课程实践中,重视国内外数据库资源和文献资源的运用。
由于现代金融市场和现代金融学研究起源于西方,特别是美国。因此这个领域的第一手资源和资料大多是英文的。向学生介绍如何通过英文检索获取这些一手资源(文献、数据库金融机构网站、金融研究网站)显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直接接触国际资源,进行分析和思考,而不是使用翻译过的二手资源和再加工文献。除了文献和数据资源外,向学生提供精选的国外名校的公开课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对于名校公开课,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法进行课程的带领和知识点的讨论。
过去10年来,金融学科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中国有了一批资深和年轻的学者,为金融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中国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并提供国内相应的资源。增强学生双语的资源挖掘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带领学生理解和分析国内外金融行业的业态和最新发展。
教师通过情景设计,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文化背景,学会在不同的背景中思考。情景设计和代入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了解和观察不同国家金融行业发展的情况,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各个国家各个市场的异同点。带领学生比较、分析研究项目是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同样的金融事件,不同文化背景下,各个国家的解读和应对方法是不同的。举例来说,在讲授金融危机章节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穿越”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代,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每个小组是一个国家,小组成员扮演相应国家的总统、财政部部长等不同角色。以国家为单位讨论演习,寻找危机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将自己代入不同的文化情境,学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解决同一个问题。
4.多维度互动教学法的实施。
从金融专业双语教育的目标看,双语教师不再是传统主宰课堂的“传道授业者”,应在动态的、双向的信息传递与交流中建立平等互信、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有安全感,才会勇于发表见解,才会愉快地汲取知识,热情地发展能力,实现教学相彰。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包含四大要素,即学生、教师、学习资源(教材等)和学习媒介。互动模式包括(1)师生互动,双方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而不是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下被动作出反应;(2)生生互动,包括竞争和合作两方面;(3)群体互动,教师、学生、环境之间的多维交流与沟通改变传统单向的交流方式。新华都商学院多维互动双语课程的活动形式包括新闻导读(FOCUS)模块、团队项目探究模块、读书/观影沙龙模块、组际课堂辩论模块、微信讨论组和微课模块等。
五、结语
我国高校以金融学为代表的部分专业双语教学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双语教育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本文基于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2010年建院以来,在金融专业双语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对金融专业双语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做了分析和阐述。有效的双语教学不应该止步于用英文向学生传授某一个领域(金融)的专业知识,而应该在双语的学习环境中,帮助学生构建多元化的专业思维,真实增强学生在全球工作环境中的职业竞争力,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玲.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浅探[J].文教资料,2020(06):227-228.
[2]罗沂雯,阮晶,于宇慧.协同创新模式与双语茶文化人才培养[J].文教资料,2019(13):90-91.
[3]刘敏.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8(28):229-230.
本文是福建省高校教学改革重大项目金融专业国际职业资质认证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新华都商学院CFA国际创新班的教学改革实践(FBJG201801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