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培养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0-04-12 11:27贺超
文教资料 2020年28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

贺超

摘   要: 随着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的发展,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规模的扩大使一些问题凸显,如学生层次不高、生源质量受限、管理方式滞后等。本文审视高等教育培养来华留学生的现状及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来华留学生   全英文专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借“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促进作用,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规模稳步增长,留学生层次质量有所提高。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8年共有49.22万名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较2017年增长0.62%。在奖学金支持、中国高校专业认证及国际声誉的提高等因素助力下,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的高等教育留学目的地,对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来华留学生中,占比较高的国家有韩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美国等。过去,学习文科类专业的留学生数量最多,约占总人数的48%;近年来,学习工科、管理类、艺术、农学专业的学生数量增长明显。最受来华留学生欢迎的五大学科专业包括:中医学、土木工程、汉语言文学、自动化、兽医学。以四川大学招收留学生为例,除较热门的专业除医学临床类外,还包括软件工程、土木工程、旅游管理等工科及人文学科。随着留学生规模扩大、层次提高,本科生、研究生比例的增加,对留学生教学工作、课程设置、日常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拟对国内高校接收来华留学生尤其是近年较热门的工科专业现状进行梳理,展望来华留学生培养的发展方向。

一、近年我国高校培养来华留学生的特点

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2018年来华留学生按省市排序前10名分别为北京80,786人、上海61,400人、江苏45,778人、浙江38,190人、辽宁27,879人、天津23,691人、广东22,034人、湖北21,371人、云南19,311人、山东19,078人。人数超过10,000的省(区)还有广西15,217人、四川13,990人、黑龙江13,429人、陕西12,919人、福建10,340人。可以看出,与东部沿海地区高校相比,西部高校培养留学生规模较小,受国际航班班次、国际影响力、师资质量等因素制约,西部高校在留学生培养上面临一些困难。

2000年以来,国内留学生培养方面的研究呈现出新的趋势,主要包括:(1)高校所在地区与留学生来源国或周边国家的合作;(2)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及时代背景的分析;(3)针对教育系统内部问题的研究等。研究的方向逐步从宏观转向微观,趋向于进一步细化、实证化的研究。

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国家与公众对高校的留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一方面,在穩定规模的同时,提高层次和质量,让来华留学生成为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求学的过程中,能开阔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文化交流。这意味着来华留学生培养要求必须由量到质,必须规范化、系统化,在适应国家方针需要的前提下,使培养体系进一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对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趋同化管理。

目前我国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较大比例,来源于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及中亚、非洲国家。这些国家的基础建设整体水平较滞后,对医疗、工程等方面的就业需求较高。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愈加密切,中资公司在亚洲、非洲国家的合作项目为留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前景,部分国家地区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也期待着中国的广阔市场。基于以上因素,前来中国高校求学的留学生,较大比例关注临床医学、药学、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等中国占有强大优势、紧密切合当地实际的学科,另外较大比例学生关注旅游、公共管理等,希望未来从事相关行业工作,加强当地与中国的进一步合作,发掘留学生来源国的旅游优势,吸引中国消费者。

二、一些高校在来华留学生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留学生招生培养环节“宽进严出”甚至“宽进宽出”。为了追求“国际学生比率”数据,一些高校对留学生尤其是自费生的录取要求较低。在来华留学生培养和毕业标准上,缺乏统一联合的专业标准,导致高校学位“含金量”被质疑。

限于现实条件与各方资源,目前部分来华留学生的教学是与中国本科生、研究生割裂开的。部分来华留学生汉语言基础较差,高校出于提高国际化水平、建设创新课程等方面的考虑,多以设立全英文专业的方式接收留学生,不易保证与中国学生的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等同。在教学计划、师资培训、教学条件保证等方面由于缺乏时间积累、资源支持等而不够成熟,导致在同一所高校中,对留学生和对中国学生的学术水平要求不一。这一方面对于高校持续培养留学生、提高海外声誉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可能导致留学生对于专业水平预期的落差,在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交流中可能产生某些矛盾。教学方面,部分教师反映,由于学生来源地不同、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尤其对于理工科类较“硬”的学科,很难把握上课的进度,对考核衡量学生成果的方式尚待讨论。

在留学生的管理方面,有些工作分工较模糊,留学生规模小、缺乏专职管理人员,导致留学生缺乏与学院、学校的沟通渠道。在生活方面,留学生汉语水平一般,对后勤保障方面的需求与中国学生相比更高,签证办理、奖学金申请等,需要更多的指导。在教学管理方面,部分留学生不能被纳入一般的教学管理系统中,使日常教学管理不够正规高效,留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会受到影响。不同的管理系统不利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以及留学生的英文课程与中国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资源共享互惠。

语言与文化成为来华留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障碍,对高校教师团队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除来华学习汉语言的学生外,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多采取专门开设的全英文专业辅以其他全英文课程的方式完成学业。要在现有专业教学外,专门设置全英文专业,要求建立完整的全英文专业课程体系,在工科专业中要设置全英文的实验课、实习课。在毕业设计活动中,要求导师能够顺畅地用英文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交流。来华留学生中,部分学生母语不是英语,学生与教师都要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活动,需要更多的磨合时间。除了习俗观念等传统意义的文化冲突外,“学习文化”也是影响来华留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我国的学习传统,学生首先应尊重教师权威,可以适度交流,但更重要的是课堂学习效率和知识的接收程度。在不少来源国的文化中,强调学习是灵活的,规则不那么重要。这,应当引起注意。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发展方向和一些有效措施

针对目前的留学生招生问题,一方面应加强高校在海外的招生宣传,根据政策、当地学生需求适时修订增补。充分利用海外招生宣传机构的力量,确保生源质量。即使对于自费生,也应当提高学生资质的要求,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适当设置一些基础类课程考试或考察,避免学生在对专业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入学。

另一方面,严把留学生的毕业关。全英文专业教学体系一般建立较晚,师资力量相对于中文专业来说比较薄弱。部分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在专业教学中教师不得不对标准做出一定调整。以上问题一般出现在全英文专业建立初期,在培养体系建立并实践数年后,高校应逐渐将追求重点转移到留学生质量上,对留学生的毕业要求,在课程、实践、科研工作等方面向中国学生靠拢。在提高留学生培养水平的同时,使中国学生共享全英文教育资源,在交流中增强能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工作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意义,成为承载中外未来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年轻学生前来中国高校攻读学位,意味着他们有数年时间切实感受中国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科技进步,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人士,为未来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做出贡献。对来华学习全英文专业的学生而言,汉语和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变得更加重要。部分高校对学生毕业设置了通过汉语水平考试的要求,并要求学生学习部分中国文化的选修课程,但目前中国文化的相关课程还不够。在高校现阶段明确立德树人、强调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引起重视,增加中国文化、历史、哲学、风土等选修课程和学分,进一步实现培养留学生的长远目标。

目前,针对留学生就业方面的调查数量较少,研究不成熟,高校对留学生毕业后的去向缺乏跟踪了解。由于单个高校留学生数量不多,管理难以与中国学生同步进行,不易形成规模化管理,就业指导亦有困难。专业建设方面,各院校的专业师资力量成为建设的难点,缺乏校内、校际的沟通和资源共享,课程体系中缺乏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在来华留学生培养的成效方面,就業指导和毕业追踪成为迫切需要补充的版块。根据反馈,来华留学生尤其是汉语专业外的学生,就业去向主要分为回国就业、深造和在华就业三个部分。来华留学生在中国高校学习过一段时间,对中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好感,一批学生非常希望留在中国深造,另一部分学生会申请去其他国家深造。在就业领域,限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及公众对外国人的接受度,他们在中国就业存在较高的难度,多数人选择回国就业。但有较多学生会从事与中国的贸易、工程合作等行业。就国内高校而言,目前应该加强对留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类指导,为留学生提供实习平台或实习机会,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导向类选修课。加强留学生的信息共享,在有校企合作机会或举办企业家讲座等活动时,及时将信息发布给留学生,帮助在华留学生获得更多机会。

四、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新举措

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着新的时代背景和导向,面临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程改革等诸多方面的变革。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被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部分留学生教学课程通过全英文建设的课程评选,成为精品课程;教师进一步开发线上教学资源,包括精品MOOC等,在线上进行教学实验。随着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进一步确立,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新的课题。一方面,高校应尊重留学生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政教育:教育来华留学生学习、了解、热爱中国文化,将学习成果带回本国,促进中外交流,提高我国高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声誉。利用目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一流专业建设的资源及经验,全方位提高全英文专业、课程的质量水平,真正使留学生在毕业后拥有就业、深造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郝孟佳.教育部:2018年近50万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校学习[EB/OL]. http: //edu. people. com. cn/n1/2019/0412/c1053-31027481.html.2019-04-12.

[2]尹松涛.中国西部地方普通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现状、机遇和发展建议[J].世界教育信息,2018(8):16-21.

[3]王茹,万芹.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现状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4.

[4]姚琳,樊婷婷.改革开放40年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回顾与思考[J].教师教育学报,2019(3):108-117.

[5]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08):88-92.

[6]刘水云.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08).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