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口号的提出,国家和企业对西班牙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西语人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和地方經济建设。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西语人才,应从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推动校企联盟合作、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构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变革。
关键词: 就业导向 西班牙语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口号的提出,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态势。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高校外语教育的国家最新标准。新国标强调外语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人文素养及沟通能力,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坚守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主动积极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国家和社会发展对西语人才的需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国标的提出给西语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国家层面看,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拉“1+3+6合作新框架”》等政策下,中拉贸易额逐年上升,中拉关系日益密切。传统的单一外语专业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既懂外语、文化和国情,又有专业知识、通晓国际交流沟通技巧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高校西语人才的培养应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家发展国际政治公共事务等领域储备西语人才。
从社会和企业层面看,中国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在中拉合作日益密切的今天,中国企业对拉投资和跨国并购需要大量懂法律、金融和区域研究的西语人才。从个人发展层面看,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外语只能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需要对西语国家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及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些对今后职业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在校学生实际现状调查
(一)学生课外阅读少、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
为了解在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和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的了解情况,我们对261名西语专业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9.2%的学生经常阅读与西语国家相关的课外读物,41%的学生偶尔阅读,38%的学生极少阅读,11.8%的学生从不阅读,说明学生课外阅读较少,对西语国家的了解不足。
在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中,8.8%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36.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好,49.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般,5.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评价的结果。
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价调查中,14.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1%的学生认为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4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般,5.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差。
在对中西文化差异了解程度的调查中,26%的学生认为比较了解,66.3%的学生认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一般,7.7%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太了解;综合来看,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不足,跨文化沟通及交际能力较弱。
(二)学生求知欲较强。
学生对了解西班牙和拉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其中68%的学生对了解西语国家概况表现出浓厚兴趣。因此,在高年级课程设置上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使西语专业学生对西语国家的国情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是当前西语人才亟须的素养。
此外,我们还对学生是否希望在高年级引入西班牙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72.5%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引进国外课程体系。各高校可以进一步推进校际交流合作,借助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引进更多先进、成熟的国外课程体系。
(三)学生对就业问题了解不够、缺乏就业意识。
在对今后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了解程度这一调查中,只有17.2%的学生认为对其比较了解,59.4%的学生认为对其了解程度一般,23.4%的学生认为对今后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并不了解。这一结果应该引起各高校西语教师的足够重视,高校西语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就业引导。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并通过多形式、多渠道让学生了解未来就业的性质和工作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够有学习目标和动机,并有的放矢地完善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西班牙语人才培养
(一)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和社会对西语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一,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同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根据西语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和工作岗位中面临的问题,高校应秉持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和社会这一原则。在课程设置上,除与语言相关课程外,还应适当增加专业知识课程,同时鼓励学生根据未来就业方向和就业市场需求,跨专业、跨院系选课学习专业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西语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很多高校西语专业提出了“西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但在此培养模式执行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以外语教学为“主”、专业知识为“辅”的原则,坚持以外语教学为前提和基础,切忌本末倒置[1]。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国家和社会需要能够洞察事实真相、具有独立思考分析能力的西语人才,而不是只会说外语的翻译机器。思辨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教学过程。思辨能力的核心问题是分析、推理和评价[2]。因此,在设置整体课程体系时,可以将高年级西语课程作为培养思辨能力的一个平台,借助西语国家报刊文章和电视新闻内容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多发表观点和看法。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并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文化意识。为更好地与西语国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生不仅应该对西语国家的国情、文化、历史、社会有所了解,还应该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坚定中国立场、传播中国文化、积极主动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学生应能够超越自我文化的边界,对文化本身的多样性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在交际过程中作出动态调整[3](54-57)。
第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志向。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性质和工作方向并不了解。高校教师应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让学生了解国家和企业对西语人才的就业需求,早早了解就业方向、树立就业目标,这样才能带着目标有的放矢地完善自己。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推动校企合作。
高校培养西语人才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与国家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高校人才的培养应始终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因此,高校应该积极推动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形式、多选择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对用人单位需求有最直接的了解,对未来职业方向有较为直观的认识。此外,学校还应该与企业制定共同育人的合作模式,根据企业具体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实习、实践评价体系,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除企业外,高校还应该积极与本地教育机构和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为想要从事教育专业的同学争取教学实践机会。同时,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企业专家、拉美问题专家或在企业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定期进校开展讲座,给学生带来更多、更新的企业动态信息,让学生对企业就业需求、未来就业方向有动态了解。
(三)积极推动国际化办学,引进国外授课模式。
为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西班牙语人才培养目标,应积极推动与合作院校的国际化办学。应根据西语就业市场实际需求,要求合作院校为学生适当开设专业知识类课程,如:国际贸易、商务西班牙语、企业管理、西拉国家概况等课程。此外,还可以鼓励合作院校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引入先进、成熟的国外授课模式。近年来,欧盟国家在外语教学上广泛运用了“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以下简称CLIL)这一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兼顾学科知识和外语知识学习的具有双重目的的教学模式[4](35-41)。该教学模式以学科知识和内容为载体,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并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西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在高年级课程中适当采用CLIL教学模式,以西语作为学生学习的媒介,学科知识作为载体,在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多了解西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概况。
(四)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构建,共享优秀教学资源。
各高校应积极参与到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当中,共享优秀教学资源。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平台对师生来说已不再陌生。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同时,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使教育资源分布不平等问题得到解决。各高校西语专业应该加深信任和合作,根据国家和社会对西语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网络课程体系、分享精品课程,将网络教学资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师生教与学的地域限制,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录制精品课程、共享教学资源。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
此外,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平台。随着人们对网络课程的优势越来越认可,各大教学平台纷至沓来。为吸引用户,各大教学平台争相购买优秀网课教学资源,虽然现有西语网络教学资源有限,但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平台中的优秀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补充资料。例如:speex教学平台、阿里钉钉、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不仅可以利用这些教学平台中共享的课程和其他教学资料,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些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多形式的互动。以超星学习通为例,教师不但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让学生进行签到、分享教学PPT、视频、音频资料,还可以利用学习通进行在线互动测试和收取作业。学习通平台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可以为教师跟踪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情况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支撑。同时,教师可以根据统计数据,对题型的难易程度、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为今后教学重点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西语教师应该持续关注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西语人才需求的变化。只有这样,西语教师才能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保持动态调整,保证高校西语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同时,保证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意识问题上给出正向的动态指导。
高校西语教师在保证西语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不断完善和丰富专业知识结构。西语教师不再仅限于教授西语语言知识,还应对西语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等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研究。各高校应鼓励西语教师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深造,支持和鼓励西语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短期进修和培训班。
教师应该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始终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國际型西语人才为己任。
参考文献:
[1]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J].外语教学,1997(2).
[2]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
[3]江晓红,多元文化视阈下外语御用能力的构建与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8(8).
[4]盛云岚.学术英语的语境化教学——欧洲CLIL模式与美国社区大学发展性课程的启示[J].外语界,2015(5).
2019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复合型西班牙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主持人: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