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丽 刘飞
摘 要:产教融合是企业与院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展开的深度合作,具有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扩大学生就业范围、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虽然近些年国家对中职学校产教融合的开展越来越重视,但在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政策不健全、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企业与学校价值观不一致、企业与学校产教深度融合不足等问题。为深入推进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产教融合,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从法律、政策、资金方面加大对产教融合的保障力度,激发产教融合动力;职业学校要调整思路,企业应转变心态,主动推进产教融合。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产教融合;乡村人才振兴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24-0178-04
1 中职学校涉农类专业产教融合的现实意义
1.1 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中等职业学校涉农类专业与企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产教融合,可以将人才培养与企业、乡村振兴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衔接,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一批符合新时代要求、符合市场需求、满足乡村振兴需要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学生,可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农业实际生产相结合,既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农业知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运营当中,从科学文化、专业技能、经营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农村人才的质量,充分发挥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
1.2 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农业现代化”正式更改给“农业农村現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其实现的重要途径在于教育,尤其是涉农类职业教育。涉农类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培育出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对农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的实用农业技术人才。中职学校涉农类专业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和使命,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中职学校涉农类专业产教融合的实施,更是培养符合乡村振兴需要,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培养现代化农民的重要举措。
1.3 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产教融合能实现涉农中职学校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优势资源双向互补,与企业进行产教融合对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学校借力企业,保障设备、技术的实时更新,学生直接进入企业生产场所进行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生产技术,无缝对接市场要求,在减轻学校资金压力的同时保障了教学的质量。其次,教师定期到企业接受最新的实践培训,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知识素养,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再次,学校深入了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学校对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通过企业中优秀的人才到学校授课,并对学生实践生产进行指导,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最后,学校可以获取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实际数据与资料,丰富课堂素材,也为专业课程的开发提供数据资料支撑,有利于学校专业的与时俱进和长远发展。
1.4 是农业企业发展的人才支撑 农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与人才的支撑,实施产教融合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够为农业企业带来稳定的人才供应渠道,学校与企业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出的具备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直接输送给企业。二是有利于提升农业企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技能素养,学校教师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熟悉行业政策,教师去企业学习交流能给企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对企业进行指导,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素养。并且中职学校向企业输送的毕业生同时具备理论知识素养与实践技能素养,有利于提高企业人才整体的职业素养[2]。
1.5 是扩大学生就业范围的重要举措 中职学校涉农类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培养质量的欠缺,就业较为局限,甚至出现大部分毕业生不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问题。部分毕业生由于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容易在择业就业时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对薪资待遇、工作稳定性、工作地点较为关注,而忽视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规划。产教融合将农业产业化企业生产融入中职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班等培养方式为即将踏入职场的学生提供直接进入企业锻炼的机会,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和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让学生对行业知识、行业日常工作状态、行业求职技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让学生对自身定位和职业规划更加准确。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或选择自主择业,对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力以及扩大就业的选择范围具有积极的作用。
2 中职学校涉农类专业实施产教融合的制约因素
2.1 政府层面:政策与资金不足
2.1.1 产教融合政策有待健全和落地 在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政府扮演的是领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则是执行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将领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领导、激励企业和学校实施产教融合[3]。2014年出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201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层面;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对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提出了具体的部署[4]。
回首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等出台的这些关于深化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与措施,不难看出,国家层面对产教融合的重视。虽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但这些政策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不健全。中央颁发的政策只能为企业与学校产教融合的实施给予宏观层面的指导。中国面积辽阔,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差别突出,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政策实施细则、明确主体权责、明确政策措施的执行方法。而部分地方政府仅仅是照搬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并未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的政策实施细则,甚至有些地方政府直接“不作为”,这种政府“领导者”职能的缺位,使产教融合失去了政策的激励和保障。其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国家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产教融合,但与之相关的立法工作却存在明显滞后的状况。对于学校与企业应当遵守的规范、违约的责任以及矛盾纠纷的处理缺乏法律的规定。因此,相关法律条文的欠缺和地方政府政策文件的不健全,使产教融合的实施缺乏保障。
2.1.2 政府资金投入有待加强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有实践的教学,学校要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支持实训基地的建设、生产设备的配备、学生的培养费用、教师的培训费用、实验室及研发中心的建设等,这对于招生规模和地方财政本来就局限的中职业学校来说,资金压力是巨大的。虽然产教融合的实施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共同分摊部分费用,但巨大的成本支出会打击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尤其是农业类企业,这就要求政府予以足够的资金支持来推动产教融合的实施。虽然国家致力于普教职教的协同发展,但目前重普教、轻职教的问题依然存在,教育部门、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上的资金投入一般远远大于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面的投入更加不足,没有用于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专项经费,地方政府对产教融合的财政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种种现实问题使得产教融合难以深入推进。
2.2 学校层面:人才培养与教师队伍落后
2.2.1 人才培养方案的滞后 农业、农村的发展是动态化的,变化甚至是随时的,尤其是伴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出,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农村职业技术人才的新需求,都对中职学校涉农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实是很多中职学校的涉农类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达不到乡村人才振兴的需要,也跟不上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速度。由于不能及时地对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学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以及企业生产的错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质的发展、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农业化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支撑,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缺乏长远的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由此导致学校专业的原地踏步会让企业看不到与学校合作的前景,进而影响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2.2.2 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待提升 中职学校的教师同时肩负知识的教学和生产实践的指导的职责,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向“双师型”教师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而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涉农类专业的教师综合素质普遍偏低。首先,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素养有待提升,中职学校招收教师往往比较看重学历,部分教师所任教的科目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师理论素养参差不齐。其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由于部分中职学校教师是非师范学校毕业的,缺乏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对课堂的掌控力不足,教学形式单一,不能做到让课堂生动有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再次,教师生产实践能力有待提升,中职教师忙于日常理论教学,缺乏涉农类专业实践培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由于教师学历的局限,很少进行过系统的学术培养,科研能力较为欠缺。同时,由于中职学校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专注于科研。科研能力的欠缺,将使课本知识与乡村振兴实际问题相脱节,不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教师对乡村振兴现实问题的把控。
2.3 企业层面:企业与学校价值取向矛盾
2.3.1 企业与学校价值观不一致 产教融合实施的制约因素,其中与校企价值观的不一致也有很大关联。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生存法则和评价标准在于创造财富。中职学校作为社会组织而非营利性组织,其主要宗旨是通过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的学历层次和就业水平,用于服务社会并提高社会效益[5]。实施产教融合的目的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其中生产是基础,但生产必须服务于教学。企业与学校协同实施产教融合意味着企业要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生产设备、原材料提供等方面给予学校教学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会将短期内投入产教融合的成本和从中获取的收益做比较,并以此来判断它们对于产教融合的这项“投资”是否“盈利”,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投资回收期较长,并不能在短期内尝到参与产教融合的“甜头”。学校教育的公益性和企业运营的盈利性从根本上是背道而驰的,这从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校热、企业冷”的现状。
2.3.2 企业与学校产教深度融合不足 校企价值观念的不一致、利益冲突等原因,使校企很难深度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即使一部分企业与学校进行了产教融合的合作,但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不健全并未为校企实施产教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风险共担、责任共享的大环境,导致产教融合仅停留于表面而未进行深度的融合。首先,思想观念限制了产教融合的深入。社会普遍认为中职学校专收成绩不好的学生,又由于涉农类专业的特殊性,大部分人们停留在“毕业种地”的思维中,为了转变人们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固有印象并提高学校声望,很多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升学为主,而忽视了学生农业技能的培养。学校教师也专注于文化课教学,较少去农业化企业交流学习,大部分合作培养的学生毕业都选择升学,企业无法获得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也不愿意再度参与产教融合。其次,企业出于风控角度,不愿、不敢深度参与产教融合。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培养人才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即使培养出来优秀人才也担心留不住,企业倒宁愿花同样的价钱去市场上进行直接招聘。因此,出于维护企业机密、企业效益等原因,企业不愿将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提供给学校培养学生,学生只能在企业做一些简单的、没有过高技术含量的工作,难以学习到真正的技术。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意味着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课程开发、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等方面与学校是有資金合作的,而就目前我国相关制度、法律来说,还没有关于明确权责主体、违约责任、纠纷解决的法律条文,并且企业还要时刻担心学生从事生产时的安全问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是有一定风险的,所以企业不愿、不敢深度参与产教融合。
3 中职学校涉农类专业产教融合实施的突破路径
3.1 政府:持续加大对产教融合的保障力度 首先,完善产教融合相关法律、法规,并保障有效实施。要明确参与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的权责,合作资金的归属、管理,明确学校与企业应当遵守的规范、违约的责任以及矛盾纠纷的处理办法。其次,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加快出台产教融合相关政策细则,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确保政策的落实。再次,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强产教融合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财政拨款制度,建立常态化、长久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分类标准,根据分类确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拨款金额,加快完善学生实习的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各级政府设立产教融合专项扶持资金,对产教融合项目的实训基地建设、生产设备购置、学生培训等过程予以资金扶持。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政府要确保相关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对企业减免职业教育附加税,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对做得好的企业给予现金奖励,吸引更多企业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当中,激发产教融合的动力。
3.2 学校:积极主动推进产教融合
3.2.1 中职学校多方位主动推进产教融合 首先,与时俱进,建立专业调整动态机制。根据地区农业产业特点,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及布局,为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型农业专业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与企业深入沟通,改进人才培养体系。面向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及农业产业化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学校应该做到与企业积极沟通,根据企业对岗位的具体需求,共同商议并制定企业满意、学校同意的人才培养方案。再次,按照岗位需求制定课程标准。学校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以具体岗位需求为参照标准来制定,让每一个课程标准都符合岗位标准,按照岗位需求来培育学生,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准职员”[6]。学校只有积极改变,让企业看到融合的决心与实际效益,才能增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信心和动力。
3.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同时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全面提升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的关键。首先,制定严格的职业教师准入标准。新聘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证书或者是具备相关行业的丰富实践经验。以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导向,推动中职学校教师准入制度的改革,严格限制职业教师的准入门槛,为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奠定基础。其次,加强现有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为目标,制定中职教师职务评聘办法、教师专业标准,激励教师不断去更新知识进行自我提升。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制定教师能力提升培训计划,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学习培训,让教师拓宽视野,接触行业最新的生产技术与设备,提升教师的实踐能力。聘请行业专家及企业骨干人才到学校为教师进行行业最新理念、企业创新历程及创新精神,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鼓励教师进行创新研究。
3.3 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 企业在立足长远利益的同时,要兼顾良好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不仅是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方式,也是企业立足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应当转变理念、调整心态,积极参与产教融合,抓住时机,借助产教融合相关支持政策,助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要积极与学校进行资源共享,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企业对学校要信任,对政府有信心,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积极提供培训场所、实训设备、企业骨干技术人才、企业先进生产技术,积极致力于为人才的双向培养,这样才能借助与学校的通力合作来满足自己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做到“双赢”。
参考文献
[1]李振陆,叶琦,尹江海.农林院校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8(03):10-14,92.
[2]逯长春.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享:价值、可能、瓶颈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0):44-48.
[3]唐智彬,修南.“人性”假设理论视角下产教融合的问题分析与现实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09):20-26.
[4]万兵.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15):32-38.
[5]尹绪忠.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几个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09):31-33.
[6]王玮,高飞.产教融合实施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20(10):59-62.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