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小婷,马祥波,胡志愿,肖仁威,罗秋凤
(英德市人民医院,广东 英德 513000)
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作为抗凝剂的抗凝血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上检测时,发生血小板聚集而引起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的现象。乙二胺四乙酸作为被国际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使用对血细胞影响较小的抗凝剂,广泛应用于血常规检测中[1]。据相关报道[2]:使用乙二胺四乙酸能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能够引起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这项发现引起人们的重视。我院在EDTA抗凝管血常规工作中,凡发现血小板明显减少但没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涂片染色镜检。本文以确诊的37例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探讨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检测到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17-85岁,平均(48±3.50)岁;另选到医院检查体检健康者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18-84岁,平均(46±2.90)岁。
1.2 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病诊断标准[3]。(2)所有患者未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以及肠胃道和泌尿系统出血等临床症状。
1.3 方法 (1)仪器与试剂:血细胞分析仪为希森美康XS-5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试剂采用仪器配套试剂(溶血剂、稀释液和清洗液)EDTA-K2抗凝剂和枸橼酸钠抗凝剂。仪器采用专用校准品进行校准,由希森美康公司进行。EDTA-K2和枸橼酸钠真空采血管为山东威高公司提供,真空采血管分别为1.8 mg/mL及109 mmol/L。瑞氏染液由贝索公司提供。(2)方法:采取合格样本采用希森美康XS-5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分析,参照标准根据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推荐的“41条复检规则”和仪器提示有血小板聚集的标本,首先将涂片用瑞氏一姬姆萨染色,然后使用光学显微镜在油镜下观察血小板的分布情况,发现血小板簇状分布则怀疑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对可疑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重新采取2份静脉血标本,其中一份使用EDTA-K2抗凝剂,另一份使用枸橼酸钠抗凝剂。取血后迅速摇动,15 min内上机进行检测。如EDTA抗凝血结果与首次检测相符,枸橼酸抗凝血结果明显提高者确定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否则排除。
1.4 观察指标 (1)血常规检测结果:使用不同抗凝剂的血标本进行检测,分别记录PLT、WBC、RBC、HBG的数据,然后分别进行涂片、染色,镜检,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血小板分布情况。(2)EDTA组与健康组血沉以及免疫球蛋白的结果比较。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表1 希森美康XS-5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比较(Mean±SD)
表2 两组血沉以及免疫球蛋白比较(Mean±SD)
2.1 希森美康XS-500i检测结果 EDTA-K2抗凝剂和枸橼酸钠抗凝剂血分别采用希森美康XS-5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3次检测,结果取平均值,血小板计数(PLT)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WBC、RBC、HBG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EDTA-K2抗凝血标本和枸橼酸钠抗凝血标本各进行涂片、染色进行镜检,镜检结果为:EDTA-K2抗凝血标本出现血小板互相聚集、堆积;而枸橼酸钠抗凝血标本未发现血小板聚集、堆积的现象。
2.2 EDTA组与健康组血沉以及免疫球蛋白比较 EDTA组观血沉、IgG、IgM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而IgA检测结果与健康者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EDTA的作用使血小板膜表面抗原改变,或是隐蔽的抗原暴露所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使血小板聚集,进而导致了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假性减少,目前该病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同样也没有发现与特定的病因或诱因相关[4]。假性低血小板计数可能会导致临床上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辅助检查,甚至可能会引起临床误诊、误治现象发生。因此,临床检验人员对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定与检查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针对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现象国内外已经产生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中,通过观察用EDTA-K2抗凝剂血仪器法检测结果,以及EDTA-K2抗凝血标本涂片使用瑞氏一姬姆萨染色进行镜检结果,说明使用EDTA作为抗凝剂,免疫介质导致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产生,可能导致隐藏的抗原暴露,进而使假性血小板减少。本研究中,EDTA组观血沉、IgG、IgM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说明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与某种隐匿性抗原有关,EDTA可以诱导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IIb/IIIa的表达,改变了血小板的形态,也改变了血小板的膜表面的某种隐匿性抗原的构象,进而激活了细胞膜上的磷酸酯酶A2和磷酸酶C,促使血小板膜磷酸水解,释放出花生四烯酸(AA)、ADP、胶原、凝血酶原、内源性钙离子等活性物质,释放出的这些活性物质将血小板纤维蛋白受体(FIB-R)活化,导致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聚集成团。另有研究发现[5]:多数患者存在血小板抗体的同时,也存在抗磷脂抗体,血小板表面带有负电荷的磷脂抗体与EDTA修饰的抗原相互结合,这也可能是导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的起因。血常规是一项常规的检查项目,应用已经相当普遍,虽然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概率非常低,但依然能够对患者造成误诊,为患者以及医院诊治工作者带来较大的困扰[6]。现实中患者抽血在15 min以内完成血常规检查相当困难,然而EDTA-K2抗凝剂超过30 min的时间在去做血常规检查,血小板的计数减少,但白细胞的数量相对会上升。临床研究表明[7]:血小板主要是用于止血以及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因而血小板检测的准确性十分重要。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予以重视,若不对其给予高度关注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意外,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和损失。遇到血小板较低的患者,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考虑到的是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然后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仔细检查。
综上所述,EDTA致使血小板减少的病理机制到目前为止不是很清晰,因而临床检验人员对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定显得尤为重要,避免出现误诊、误治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