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秘妙 训练能力

2020-04-10 11:06陈德兵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主题技法

陈德兵

在上期,我们聊到了小说教学需要紧扣小说的三要素进行。这一期,我们接着聊一聊小说教学的另外四个关键词:主题、技法、语言和能力。

一、升华主题

小说创作,都有一定的主题。只是有的小说主题比较鲜明,有的小说主题比较隐晦。对于鲜明的主题,我们无需更多引导;对于比较隐晦的主题,我们则需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抽丝剥茧,引导学生发现并升华小说的主题。

仍以《桥》为例,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毫无疑问,这是一首赞美共产党员的颂歌。有老师认为这篇小说歌颂的是人性,不是赞美共产党员,我认为不准确,或者说,这是曲解了作者的意图。第一,文中的老汉是什么身份?党支部书记。他不是一个普通的老汉,大家的爱戴,足以说明他这个党支部书记在大家心目中威望之高!而这崇高的威望,一定是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客观公正的品质、关心群众的情怀换来的。第二,老汉为什么强调“党员排在后边”?这就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键时刻,共产党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第三,个别党员信念动摇时为什么被拒绝?小伙子插队时为什么被揪出来?那是因为他们背离了党的宗旨。他们从反面衬托出了老汉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的高大形象。

《在柏林》的主题当然是反对战争,作者的视角很独特,她没有选择战场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没有选择战争受害国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来表现战争的恐怖,而是选择战争发起国一个普通家庭的变故来表现战争的狰狞。由火车上的这一幕,我们可以从前后左右四个角度去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往前面想,老妇人是怎样疯掉的?老妇人在接到三个儿子的死讯时,是怎样一种场景?再往前想,老妇人的三个儿子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死于战场的?——这一切,都是战争带来的!2.往后面想,老妇人和老兵的命运又将是怎样的?如果没有战争,这一家子将会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这一切,也是战争带来的。3.往左边想,在德国,像这样的家庭有多少?要知道,这个城市已经设立了“疯人院”了啊!——这一切,更是战争带来的。4.往右边想,对于被侵略的国家,又有多少个这样的家庭被毁灭?——这一切,统统是战争带来的。同时,我们不禁还要追问:对于失去儿子,老兵有切肤之痛,那他为什么还要走上战场去杀死别人的儿子?这个问题,直指人心,提醒战争发起国的人民更应该深刻反思:我们为什么要发起战争?我们为什么不反对战争?我们为什么不制止战争?——这样的主题,不应该引导学生去揭示并深刻领悟吗?

二、探究技法

小说的创作,有特定的写作技法。在小学阶段,我们不可能将小说创作的诸多技法一一提炼出来,教给学生。但是,小说创作中的一些基本技法,我们还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领会。

小说创作技法很多,我们择其精要者、常用者略述一二。

1.悬念与揭秘。许荣哲在《小说课》里引用马尔克的话说:“每篇好小说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谜。”由此推断,创作小说,实际上就是在设谜,阅读小说,实际上就是在解谜。所谓设谜,也就是设置悬念,让读者的心始终“吊”着,饱受折磨。《草船借箭》开篇就为我们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诸葛亮能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吗?《两茎灯草》里为我们设置的悬念是:究竟是什么让严监生死不瞑目呢?《景阳冈》实在是“吊”足了我们的“胃口”:景阳冈上到底有没有老虎?武松会不会遇上这只老虎?他会不会被老虎吃掉?

2.伏笔与照应。小小说总是追求“欧·亨利式”结尾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小说结尾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足够的阅读审美享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考虑在前面埋下“伏笔”。伏笔埋得越好,结尾就越是让人感觉“原来真是这样”!比如,《桥》这一课中,“黎明的时候”就是一处伏笔;“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小伙子让老汉先上桥”也是一处伏笔——小伙子不是老汉的儿子,他怎敢“瞪”老汉?又怎么会在对老汉充满怨恨之际主动让老汉过桥?在长篇小说中,有的“伏笔”更加深沉,必须等到故事发展久远之后才会显现作用,如此精心架构,足见作者才情。

3.正面与侧面。在小说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除了常见的正面描写之外,还会用到侧面描写等手法。比如,《草船借箭》中,作者通过鲁肃和周瑜的描写,巧妙地从侧面表现出了诸葛亮的过人智慧。

当代作家冯骥才将侧面描写运用到了极致。《刷子李》一文,已经从正面着墨很多了,但是,冯先生还觉得不够,硬是安排了一个曹小三跟“刷子李”学艺,代替我们读者去密切“关注”刷子李。别说,曹小三还真“争气”,真真切切地发现了一个白点。当然,这个白点终究是一个误会,情节两次反转,刷子李的形象便定格在读者心中,永不磨灭。这样的侧面描写,果真妙绝。

此外,小说创作常见的技法还有很多,比如人称和视角。不同的人称,叙述故事的效果会不一样;不同的视角,“看”到的故事也不一样。比如统编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丰碑》,就是通过将军的视角来写军需处长,如果换作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角来看军需处长,则定是另一个情境。

三、揣摩语言

阅读小说,当然还要关注小说中极有表现力的语言。尽管小说的语言没有诗歌语言那般精致,但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俯拾即是,可谓语言的大宝库。

《桥》中表现情况危急的精短句式自不必说,我们仅从《在柏林》中挑出几处词句品析品析。“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中的“扫”,足以表达老头对两个年幼无知的少女的不满与指责,指责她们不懂得理解别人的艰辛,不懂得对别人的同情。“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中的一个“轮”字,写出了当时德国的国内现实:青年全部上战场了,最后连老人也逃不掉,“轮”告诉我们这是国家的意志,不管你愿意与否,你都必须得去打仗。“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作者为什么不说“把自己的妻子送进疯人院”,不说“把她送进疯人院”,而要强调她是一位母亲?因为“母亲”是神圣的,是伟大的,理所应当得到儿子们的尊敬、爱戴和孝顺,生病后理所应当得到儿女们的精心照料。但是,这位伟大的母亲却在疯掉后,没有儿女照看她,老兵作为她的丈夫,理应替孩子们照顾她,可老兵也得上前线。这位“母亲”,只能到疯人院走完余生。何等的凄凉!何等的泯灭人性!何等的令人揪心!“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不知大家注意到“死去”这个词没有?儿子为国捐躯,毫无疑问,应该用“牺牲”!但是,作者却选择了一个中性词“死去”,这是为何?因为在作者看来,他们是为非正义战争失去生命的,他们配不上“牺牲”这两个字眼。

四、训练能力

阅读小说,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小说。除了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比如,执教《草船借箭》一课,可以设计如下两个话题:一是根据课文内容将原著的题目补充完整:用謀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学生经过一番艰苦的脑力劳动,最终可以填出这个“奇”字。那么何为“奇谋”?出乎谁的意料?再回到文中,感受诸葛亮的计谋之“奇”。二是让学生寻找诸葛亮借箭过程中留下的“纰漏”。诸葛亮神机妙算,会有纰漏?答案是:有的。而且不止一处。学生被再次引入文本深处,去探寻诸葛亮的失误。学生乐此不疲,兴奋异常,集中大家的智慧,一定可以发现两处“纰漏”:其一是诸葛亮不应该说“三天后到江边搬箭”——那等于告诉周瑜,箭从江上来;其二是诸葛亮不应该在造箭的前两天没有任何动静——那等于告诉周瑜我根本不准备造箭!这两点若是被周瑜察觉,诸葛亮的计划很容易就会被破坏。那么,诸葛亮应该怎么做才是“万无一失”呢?学生思维的火花又一次被点燃。

比如,执教《穷人》,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小小说的创作规律,将此文改编成一篇小小说;执教《桥》,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文中那个小伙子的出现,到底是给老汉脸上增光还是给老汉脸上抹黑了?——因为老汉作为一个党支部书记,怎么会培养出这样一个儿子呢?如果小伙子的出现有损老汉形象,小说在情节上又该如何调整呢?

总之,小说教学,紧紧抓住这七个方面做文章,定会让学生爱上小说、迷上小说,逐步成长为“专业”的小说阅读者。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深圳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主题技法
油画技法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研究
铜版画技法在作品Salute to my hero中的运用
手绘技法表现
作品一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