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传统锣鼓的当代传承

2020-04-10 11:08王建滨郭琳
戏剧之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青州锣鼓创新

王建滨 郭琳

【摘 要】青州,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鼓乐是青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百年历史,它是由大鼓、堂鼓、大锣、手锣、大镲、小镲为一体的鼓乐组合,配器巧妙,节奏明快,形成了鼓乐演奏的独到之处,反映了青州一带人民的豪爽气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作为青州非遗,它有着自己的文化生态环境,但是,面临社会变迁的冲击,呈现“凋零”的趋势。本研究以调查访谈内容作为分析文本,探索青州传统锣鼓的当代传承路径。

【关键词】青州;锣鼓;当代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632.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9-0053-02

一、历史渊源

(一)以《龙虎斗》为代表的青州传统锣鼓

明朝时期,有三位皇室亲王分别就藩进驻青州,一是明太祖朱元璋七子齐王朱榑,二是明成祖朱棣二子汉王朱高喣,三是明宪宗朱见深七子衡王朱佑楎,衡王是明朝封藩青州的最后一个王爵,朱佑楎于成化二十三年封为衡王,进驻青州达4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崇奉道教、佛教,交游于文人墨客,潜心于琴棋书画,对音乐尤为偏爱,时常邀请文人雅士,创编乐曲,演奏于王府之中。“龙虎斗”就是其中一首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相结合的吹打乐曲,后来“龙虎斗”传播至民间,因管弦乐曲复杂难度大,不便于民间演奏,逐渐失传。锣鼓打击乐相对简单又能单独演奏,深受乡民喜爱,便被爱好者凭口耳相传承继下来。[1][2][3]

“龙虎斗”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主要流传在青州城区及周边一带,据圣水村老艺人杨连文先生(1922-2006年)生前叙述清末民初时期,圣水村民孙廷良(1889年-?)是一木匠,技艺精湛而且爱好戏曲鼓乐,因手艺好经常到官府贵族家中做工,凭耳听心记学会很多戏曲鼓乐曲谱,回村组织文艺社团进行练习演出。“龙虎斗”就是其中一个节目。其根据“龙虎斗”的鼓点节奏创编“龙虎灯”,一条龙八只虎,在鼓乐的伴奏下,一龙斗八虎,龙腾虎跃,场面热烈壮观。特别是过年和圣水庙会(农历七月初二圣水娘娘诞辰日)更是热闹非凡。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战争连连,社会不安定,村里的文艺活动逐渐减少,“龙虎灯”和一些乐曲相继失传。五十年代初,新中国成立,村里由老艺人杨连文先生组织文艺爱好者重新拾起锣鼓“家什”进行文艺活动,敲锣鼓,演节目非常活跃。其他地方的锣鼓爱好者也都有不间断的活动,在北关万年桥以西,三贡街有康坛、刘万安、佃元马、刘四、张登贵等十几人,在东关,有马厚玉、徐作其、许传利等几十名演奏青州锣鼓的民间老艺人,利用空闲时间,经常在一起敲打练习,围观者众多,有不少爱好者在学习。[4]

“龙虎斗”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爱好者逐渐增多,从厂矿企业到乡村,人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敲打娱乐,主打段子有《牌子》《穗子》《龙虎斗》《过街通》《渡仙桥》《麻姑献寿》《大一仓》《小一仓》《双鞭鼓》等。《牌子》《穗子》《龙虎斗》三个段子贯穿为一体,先打《牌子》再接《穗子》后打《龙虎斗》,从节奏的快慢急缓,到韵律的轻重起伏,变化丰富,配乐巧妙,富有表现力。

(二)与临淄锣鼓相融合的青州传统锣鼓

阎水村老师在《淄博民间锣鼓》提出,在搜集临淄锣鼓中,临淄文化部门的同志给予了很大支持,通过广征博采,一致公认孙娄乡阎家村阎瑞样先生掌握的锣鼓情况比较全面准确,所以,便确定以采访阎瑞祥为主。当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首先介绍了齐国衰亡后,临淄锣鼓的兴起与发展情况,后又谈到了明清时期青州府及颜神镇的锣鼓活动情况(当时临淄归属青州)。[5]

二、演奏特征

(一)锣鼓经

锣鼓经,简称“鼓谱”,是由各种打击乐器作响时的状声组成,是记录、传承青州传统锣鼓的主要手段。青州传统锣鼓多以状声字记载鼓谱,如《龙虎斗》中“║仓入古入仓'║仓入古入 仓仓│咚仓仓'│咚仓 咚仓│仓入古入仓'│”。

青州锣鼓经构成要素分为两部分:节奏和节拍。节奏由快速、中速、慢速构成,手锣在演奏过程中充当领队地位,锣鼓的节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锣,通过六种乐器的有机配合和节奏敲击,演奏出丰富多彩的曲调。例如,在演奏新三篇(《牌子》《麻姑献寿》《巨龙腾飞》)时,要表现出高山流水般大气磅礴、此起彼伏、一气呵成的特点;《龙凤呈祥》一唱一和,象征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幸福美满之意,演奏时,要打出欢乐活泼,喜气洋洋的气氛来。节拍是锣鼓强弱起伏的主要决定因素,青州鼓乐由1/4、2/4……6/4拍子构成。

(二)演奏乐器

青州锣鼓是由大鼓、堂鼓、大锣、手锣、大镲、小镲为一体的鼓乐组合。鼓的形体大,放在支架上,击鼓者站在鼓的后面,持槌打击,槌法有“稀槌”“密槌”之分,狀声字记录“咚”“古入”。大锣由击打者左手提锣,右手提槌,进行演奏。在敲击过程中,手腕必须灵活、松动,句子之间注意闭锣,闭锣形式上分为三种:掐音、抹音和点音,状声字记录“仓”。手锣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持锣片打击,状声字记录“台”。大镲击打着,用绸布将乐器缠绕在手上,将镲上下或左右进行碰击,除鼓谱中的明点(手锣的领点)外,全部击打,这也是青州传统锣鼓区别于其他区域锣鼓的显著特征,状声字记录“朴”“林”“七”“切”。小镲在整个过程中主要击打节奏。

(三)人员编排

青州传统锣鼓采用“场地锣鼓”编排形式。[6]青州传统锣鼓在演奏时,通常至少由六至八人组成,一个敲击大鼓,一个敲击堂鼓,两人敲击大锣,一人敲击手锣,两人击打大镲,一人敲击手锣,一人敲击小镲,以此为比例递增,形成锣鼓刚劲、热烈的音乐特征。

(四)演奏形式

民间锣鼓的演奏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固定式,行进式,表演式。[7]青州锣鼓的演奏形式以固定式为主。所谓固定式,是指在固定的场地内按照一定的阵型进行演奏的一种形式。一般是由手锣充当指挥,位于阵型中间;鼓位于最前面,通常按照一字型展开,堂鼓位于大鼓中间;其他乐器按照两列分别位于大鼓两侧,原则上,向后依次为大镲、锣、小镲。此外,风格高雅,凝重,热烈。内容富有情节性与文化内涵,可以单独演奏,亦可为高跷、旱船、龙舞、狮舞、秧歌等民间舞蹈伴奏。

三、发展现状

本文的目的为探析青州传统锣鼓当代传承路径,采用问题聚焦访谈法,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制定访谈提纲,然后选择青州锣鼓爱好者、艺人进行深度访谈,访谈过程中通过录音全程记录,并且在24小时内,对每次访谈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归纳。

第一,锣鼓经主要来源于民间。在传承过程中,可能由于有关部门重视度不够、锣鼓艺人文化程度低,或者受经济、人力的限制,导致不少的锣鼓经濒临失传或者石沉大海。如青州的《河南通》,现存的打击乐手中只存两组,且两组的打法差异甚大,正规的鼓谱已经无法考证;又如青州的《青州通》,东夏镇曲于村已故老艺人、第二代传人王汝成老先生失去了文字记载,又加上本人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写出曲牌谱子,只能凭记忆口述传承了下来;由第三代传人王忠祥、曲玉田、曲汉民三位艺人进一步挖掘、规范、定谱并公诸于世。

第二,随着经济发展,因为演奏打击乐无法与经济效益相联系,年轻一代已经无人爱好打击乐。虽经文化部门多次举办锣鼓、秧歌大赛,支持鼓励青州锣鼓的传播,但收效仍然不尽如人意。至今掌握青州锣鼓的打击乐手,只有不足十组的老年人。

第三,受外来音乐的冲击,不少人认为锣鼓是老一代的爱好,并且听不出其中的旋律,视青州传统锣鼓为“老土”,年轻一代几乎无人爱好。

第四,青州传统锣鼓表演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性,难以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阻碍推广的根源所在。例如,青州传统锣鼓大部分采用阵地、阵型固定,缺乏表演技艺,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

四、传承措施

第一,相关部门(文化馆、锣鼓协会)做好顶层设计。首先,相关部门出台规章制度保护青州传统锣鼓的现存文化生态环境,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抢救、搜集和整理濒危的锣鼓经,完善青州锣鼓的传承谱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其次,做好宣传工作,普及传统艺术,提高民间艺术水平,发掘有潜力的传承人。例如,青州锣鼓进社区、进校园,在青少年中普及传统艺术,使青州锣鼓成为青州特色的文化传承。最后,定期组织锣鼓、秧歌大赛,扩大青州锣鼓的影响与传播。例如,由中共青州市委宣传部、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今天我最红 乡村新振兴”全市锣鼓大赛,丰富广大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锣鼓队伍健康发展。

第二,规范青州传统锣鼓,在探索民间音乐艺术的基础上,理清青州传统锣鼓的传承谱系,规范青州传统锣鼓的演奏形式、方法、技巧,结构特征,发展手法,整理成书。筛选优秀艺人表演,录制视频,以二维码形式附录在锣鼓经后面,开发“互联网+”专著。

第三,创新、变革青州传统锣鼓,与时代接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锣鼓艺人根据各自的喜好,结合事物的特征,创作出许多悦耳动听的曲目。例如,民间艺人姜成祥老师的十篇大作(《一马当先》《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四季来财》《五福临门》《六出祁山》《七星高照》《八面威风》《九里飘香》《十里春风》);刘明文老师的三凤(《凤凰戏牡丹》《凤凰双展翅》《百鸟朝凤》)、三马(《快马加鞭》《万马奔腾》《马到成功》)等等,迎合了新时代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将传统艺术赋予时代精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使之逐渐推广开来。

五、结语

(一)青州传统锣鼓,是青州民族乐器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闪烁的明珠。它源于民间,源于基层,广大人民群众是青州锣鼓得以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青州传统锣鼓的当代传承,需要政府、组织、人民群众从物质层面、制度或管理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四个方面入手,搭建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三)青州传统锣鼓要与时代相结合,可听性与观赏性相结合,贴近实际,迎合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清)安致远.青社遗文[M].广文书局,1976年版.

[2]青州地方志编委会.青州府志[M].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版.

[3]青州市旅游局.东方古州[M].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年版.

[4]崔照忠.青州民间文化系列(青州民歌)[M].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

[5]阎水村.淄博民間锣鼓[M].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版.

[6]白雪等.浅析青州市民间器乐曲《龙虎斗》[J].作家,2012(08):187-188.

[7]陈同英.淄博地区民间锣鼓乐探讨[J].管子学刊,2013(01):87-90.

猜你喜欢
青州锣鼓创新
邵伯锣鼓小牌子
青州艺术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红丝砚美甲天下 即墨侯俊冠九州——论青州红丝砚
山东青州云门山大云寺历史考辨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
简论青州出土造像的艺术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