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敦武
[摘要]课后练习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与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抓手。教学时,教师要精准解读课后练习,并据此引导学生展开课文学习,落实语文要素。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聚焦核心词语、关联生活实际等途径,引导学生提炼信息、复述课文,以发展学生感知文本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素养。
[关键词]解读教材;课后练习;提炼信息;复述课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29-02
课后练习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从单元语文要素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内容。面对统编教材,教师要从“人文主题”的传统理念中走出来,精准解读课后练习,聚焦并落实语文要素。下面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为例,谈谈自己通过课后练习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体会。
一、聚焦核心词语,发展感知意识
紧扣关键词进行理解和体悟,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重要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将课后练习中有关词语训练的内容巧妙安排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语境中感知词语,从而读懂课文。
如,《海底世界》一文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加点的部分是“窃窃私语”“免费的长途旅行”。这一类型的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在语境中通过对比、品读和运用等方式,准确感受词语的生动与传神。教学时,教师可以展开这样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海底声音的语段,并进行朗读,相机聚焦到关键性词语“窃窃私语”;其次,让学生先从表面上理解“窃窃私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感受海底小动物的声音,并加以表演;其三,教师将课文的语句进行修改:“海底的动物常常会发出轻微的声音。”这样,让学生在深人对比中发现,课文中“窃窃私语”这个词语赋予了动物人的行为,就好像两个小朋友在交头接耳地说悄悄话一样,读起来特别的亲切与可爱。
整个过程,教师紧紧依托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在反复品读和对比中感悟语言,不仅准确地理解了“窃窃私语”的大意,而且还感受到它的具体内涵与表达效果。
二、理解文本内容,训练复述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统编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复述能力,在单元练习和课后练习中都设置了各种复述的练习,并提供具体的策略,如借助示意图、关键词等方式来复述故事。复述与背诵并不一样,复述需要有思维的参与,要经过信息的删选、优化和统整。事实上,很多学生常常以背诵的方式来代替复述。这样的复述,没有思维的介人,异化成为一种记忆活动,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课后练习入手,通过圈画关键词和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再现文本的故事情节。
比如,《鹿角和鹿腿》一文,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话讲讲这个故事。角:美丽欣赏差点儿送命。腿:难看抱怨狮口逃生。”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复述课文。首先,让学生关注小鹿赞美自己的角的语句,并提炼出“多么……多么··一”和“精美别致”等关键性词语;其次,引导学生感知小鹿的心理,进行朗读体会;其三,聚焦描写小鹿对自己腿的评价语句,感受小鹿内心的抱怨,尝试通过朗读理解语气词“哎”所起到的表达作用;其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语气词来表达生活中曾经遇到的感受。这样,学生理解了这些关键词的表达作用,并借助它们进行复述,在复述过程中关注人物的情感,使复述更加具体生动。
三、学习提炼信息,提升感知能力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并形成审美体验的重要方式。在初读课文时,能够吸纳多少信息、达到怎样的程度,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文本的信息。
三年级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有不少题目要求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提炼。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带着問题进行深入阅读,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让学生感知文本的内容。比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文的课后练习,设置了表格,要求学生分别从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的表现中提取相关信息。编者设置这样的题目,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提炼信息的过程中关注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与神态,从而达到体会人物角色、梳理故事情节的目的。鉴于此,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板块展开教学。首先,强化品读,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文本表达的趣味性。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朗读,一个读慢性子裁缝,一个读急性子顾客,感知他们说话时的语气。其次,圈画信息,在寻找中体验人物角色。在朗读后,教师引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填充、完善课后表格,理解人物之间的联系,强化对文本内容的感悟。最后,依托表格,在练习中提升复述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认真研读表格中的信息,并借助表格展开复述,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复述能力。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后的表格,提取关键信息,感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学生进行复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关联生活实际,历练表达能力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学习如果与生活脱离,就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陷人机械的泥潭之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形成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就要在鲜活的生活中展开训练。统编教材的很多练习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不断地运用语言,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
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设置了很多的练笔实践,这样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花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描写了不同时间里不同的花开放的特点。在表达时,作者运用了排比、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了各种花不同的颜色、外形和状态。这些修辞手法具有重要的示范效能,不仅使学生感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是学生学习表达的范例。教学时,首先,教师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快速找出课文中描写了哪些花,并圈画出来;其次,教师出示根据原文改写的文字,引导学生与课文的原句进行对比,感知这两段话在描写手法上的异同点,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其三,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一种自己最为熟悉的花,模仿课文的表达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这朵花的外形、神态和颜色,进行迁移性练笔;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评价,说说谁的练笔更精彩。
在这样的课堂中,通过对课后练习资源的运用,教师带领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触类旁通,在语言表达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课后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知识架构。在教学,教师要认真解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运用,以充分发挥课后练习应有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扎实、有序和高效地开展,从而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