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江
摘 要:隨着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在村庄治理过程中,优良传统美德遭到唯利是图价值观的侵蚀,熟人社会的包容性降低,乡村矛盾激化。?菖村委会通过成立“关公民调室”,创新治理模式,激活、传承、应用关公文化中以“义”为先的思想内核,调解村中多起长期、尖锐的矛盾。同时,深受关公文化所带来的“工具”价值启发,建立关公文化教育基地,建成?菖村关帝庙,使挖掘、传承关公文化有了物质载体。除此以外,每年举办活动,培育文化软实力,重塑村庄共同体,为村中经济发展、民主治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有效地推进了乡村的善治和发展,为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应用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关公文化;村庄治理;善治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4-0023-02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和文化遗产,是嵌入中国人骨子里的,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的优良基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乡村,为村庄治理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在国家历史进程中备受关注,也是国家治理中的焦点问题之一。传统文化在现行村庄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村庄治理应该合理借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乡村固有的文化根基和发展要素日渐削弱。除此之外,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土壤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文化内核遭遇基因突变,其发挥社会治理的作用逐渐失效。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优良传统美德遭到唯利是图价值观的侵蚀,熟人社会的包容性降低,乡村矛盾激发,引发了诸如宅基地界限争执、债务纠纷等影响村中集体荣誉感和村庄建设的矛盾。由此观之,如何探索、发掘和激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从而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相应的传承和创新,使其应用到乡村治理过程中,实现乡村的治理有效和和谐稳定,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关公文化的“激活”:典型案例视角
关公文化丰富多彩,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它不仅包含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褒颂的道德伦理和人格品质,又包括社会大众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结果。关羽集忠义、勇敢、仁爱、诚信等于一身,但是最值得强调的还是其身上的“义”。关羽少年为义除恶、青年桃园结义、壮年守义而战、秉义而降曹、奉义而辞曹、念义而释曹。关羽用他的人生书写了义的雄伟篇章。关羽尽其一生诠释了中华民族“忠义”的传统美德,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和“诚信”提供了传统价值观的思想根基[1]。因此,“义”成为关公文化的思想内核,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菖村位于山西省南部,与全国最大的武庙——解州关帝庙毗邻,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村委会因地制宜,借助村民对关公这一历史文化名人的尊崇与信仰和当地深厚的关公文化历史,用关公文化和精神教育引导群众,解决矛盾纠纷,探索适合村庄的矛盾纠纷的社会调解机制。在矛盾纠纷调处场所中摆放关公像,强化村民敬畏之心,提高矛盾纠纷调处效率,调解了村中多起长期、尖锐的矛盾,激活了关公文化中以“义”为先的思想内核,充分发挥其在固结人心、教化村民、淳化民风的作用。
村民李某多年前将积蓄借给儿子,后来因为儿子没有尽到照料义务,向儿子讨还当初的债务,儿子儿媳却否认向父亲借钱一事。李某实在没有办法,就去村委会说明情况,村委会听过李某的事情之后,把儿子与儿媳叫到了村委会进行调解,两人均称没有向父亲借过上述款项。随后村委会干部将李某及儿子儿媳带到关公像前,烧香跪拜后说:“关公面前不可以说谎,否则关公在天上看着,保不齐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在这样一种具有本地信奉关公传统的威慑下,儿子儿媳承认其借过父亲上述欠款,对自己没有好好孝敬父亲的行为表示愧疚。
二、关公文化的传承
?菖村深受文化所带来的“工具”价值启发,以文化促治理,创新治理模式,建成了关公文化教育基地,建立了?菖村关帝庙,使关公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有了独具特色的物质载体。除此之外,每年还定期举办“关公巡城”“关公圣诞”等年度活动,培育文化软实力,为村中的经济发展、民主治理、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公益事业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力地促进了村庄的善治。
(一)文化软实力的培育
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力量,是主体通过利用相关载体,运用文化资源作用于客体对象而产生的力量[2]。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关公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持续渗透被理解和接受,厚植于村民心中,它对村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强大的影响力。对于关公文化的传承和以此为中心的软实力培育,不仅保护和传承了传统文化,同时也提高了村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菖村为培育文化软实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据传说,农历四月初八是关帝受封的日子,在这一天,解州关帝庙举办“关公巡城”,组织人们抬着关公像巡城,祈祷风调雨顺。?菖村村委会利用这一节日,每年举办自己村中关帝庙的“巡城”活动,组织村民们参加,并且组织戏曲表演,扩大影响,进行广泛宣传,使关公精神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形成浓厚的文化气氛,加深村民对关公文化的认同。
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关公圣诞”,这是一个全球纪念关公诞辰的日子,在这一天,解州关帝庙会迎来海内外的人们进行祭祀。?菖村利用这一祭祀,举办村中关帝庙的祭祀活动,对愿意来祭祀的人们免费开放。当村民看到社会上的人也来自己村中关帝庙进行祭祀时,更加强化了对关公的尊崇与信仰和对村庄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二)文化载体的建立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是指能够传承、传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和要素,能为传承主体所运用,且传承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乡村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成了许多具有本村特色的房屋布局、寺庙、宗祠、纪念碑等有形的建筑体,这些都是“无形”的传统文化的载体。文化振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传承过程中离不开建立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载体的建立不断丰富和创新其表现形式,使之既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又具有较高的传播性[3]。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有了物质载体,搭建起了凝聚社会资源和缓解群众矛盾的有效平台,有利于推动村庄治理,将深厚的文化遗产转化为促进村庄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三、關公文化的“启示”:文化与治理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4]作为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与城市相比,乡村中仍然保留和传承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和精神中,储存着其产生、成长、传承和消亡的全部信息,对于这些信息的挖掘和利用、整合和发扬,并合理吸收和有效转化,以发挥其先进方面的渗透、辐射、凝聚和引领作用,同时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沃土。
其一,从文化治理的视域来看,文化治理不仅涉及对文化领域的治理,还涉及文化与治理的结合,发挥文化对社会治理的调节作用。将文化由简单的符号象征变成治理的一种手段和关键因素,使其发挥除文化本身以外其他的功能与价值,在治理中充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价值,使得传统的优秀文化深入人心,凝聚群民力量,构建文化共同体,形成优秀传统文化汇聚的文化向心力。
其二,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出发,“振兴乡村,文化先行。”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枢纽和发展风向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状况[5]。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精神遗产重建,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重新塑造文化价值,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精神内涵,从而增强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动力,将优秀文化内化为农民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通过文化促进治理,从而凝聚人心,维护稳定,对于激发农村内生力量、推进农村治理有效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对于社会治理也具有重要启示。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儒学、教派等各种信仰文化在统一社会思想、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的力量和隐形的因素深深影响着社会治理,具有巨大的社会治理潜力,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多个协同主体的治理下,文化在建立共识和解决分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论语·为政》中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针对当前社会治理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仅仅寻求制度与法律的帮助,而需要以历史关照现实,用传统道德规束市场经济的道德滑坡,呼唤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回归,不断创新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基因丰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意志,构建社会公序良俗,营造社会的和谐稳定氛围。关公庙宇的祭祀不停,优秀的历史精神就显现不消,关公精神的传承就不会中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就永远刻在人们的心中,能够时时处处注意约束自身的言行。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发展,调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组织的整合和凝聚,对于村庄、社会乃至全人类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范会勋.论关公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7,(2).
[2]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述[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3] 王艳云,白亚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研究[J].文化学刊,2019,(2).
[4]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4.
[5] 徐苑琳.乡村振兴 文化先行[J].人民论坛,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