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功翠
摘 要: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迫切。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访谈法对南京市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老年人群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南京市养老文化产品供给较为单一,公共设施不能满足需求,养老产品供给地区不均衡,老人对情感需求强烈,对新知识学习的愿望强烈。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政府、社会、养老机构、家庭与老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养老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更好满足老年文化需求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产品;文化需求;供给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6-0063-03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18年,江苏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 756.21万,占户籍人口2.51%,比全国高5.21个百分点;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 199.9万,占比15.38%,比全国高3.98个百分点[1]。《“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发展老年教育,繁荣老年文化,加强老年人精神关爱。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增长迅速且数量大,并且各阶层老人千差万别,文化修养的差距,年龄的差别,收入也有高低的差别,要如何满足大量老年群体的差异化文化需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2]。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案法、访谈法和问卷法进行资料收集。其中访谈法主要地点为南京市雨花台区,因为该区的养老机构类型较为全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共访谈了4家养老机构102名老年人。问卷调查对象为南京市社区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群,问卷发放157份,回收138份,问卷有效率为89%。通过不同方式,对不同人群进行调查旨在更好分析南京市老年人文化需求及供给现状,进一步反映江苏省养老文化产品的需求及供给情况。
二、老年养老文化产品需求现状
根据下图中的统计分析可得,在机构活动类型局限的情况下,每天参加活动的老人高达35%,一周多次参加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一周参加1次活动的老人大约有总人数的14%,一月多次参与的老人共计总人数的15%。另外,有17%的老人受到身体条件的影响,而放弃参与娱乐活动,选择静养身体。这部分老人主要为南山园护理院的老人,该院主要服务和照顾的老人为失能失智老人。总体来说,老年人参加文化活动项目意愿较高,文化产品需求较为强烈。
调查研究表明,老年人空闲时间充裕,文化需求较为强烈,打牌、散步、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等已经满足不了精神文化需求,部分老人表示愿意利用现在的时间学习新的知识或帮助别人完成年轻时的愿望。但是随着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养老文化产品供给出现了一些问题。
三、养老文化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1.养老文化产品供给类型较为单一。研究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文化娱乐项目仅為打牌下棋、散步、看电视听广播。老年人日常消遣活动看电视和听广播占比高达70%,原因可能由于这些方式是老人们最容易接触的活动内容;其次,打牌下棋的老人占总人数的比例的63%(见下表)。
2.公共设施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在调查过程中,37.8%的受访者认为是“缺乏场地、设施”,34.2%的受访者认为“缺乏组织者”,这两项是受访者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他们一般会选择离自己较近的公园或者场所活动而很多公共设施距离老人的居住地2km以上,无法满足要求。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大部分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陈旧、落破且环境拥挤且生活环境较差。很多养老机构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做得比较好,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但是,他们关于精神文化需求的输出都是不完全的、没有针对性的。并且日常老年人文化娱乐项目较少,各家机构的重复率也非常高。老人生活时,不仅要做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两方面,更要做好“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服务。因此我们应该如何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食粮”市场,加强机构老人活动设施的投入,为老年人群众提供多种精神文化娱乐活动成为社会当下必须考虑的事情[3]。
3.养老产品供给地区不均衡。调查发现,在南京不同行政区,养老文化产品的供给出现差异现象,如鼓楼区和玄武区的老年大学和老年文化活动场所相对较多,而其他地区略显薄弱。江苏省的不同城市,由于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养老产品供给的均衡性欠佳。
4.部分老人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部分老人在退休后为减轻子女生活压力和负担,而选择离开他们生活数年的地方,来到一个远离亲情的陌生环境生活。这对老人心理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受传统文化影响非常重视“家庭”的圆满和幸福,而部分退休后的老人老说,孩子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孩子永远是他们放不下的牵挂。尤其是机构养老的群里不能时刻见到子女,必然会引起老人的极度不适。调研发现,41%的子女会半年探望父母一次或多次,而仅在节假日探望老人的子女占到了总人数的30%。在日常子女和父母交流中均以电话联系为主,能够亲自到养老机构探望老人的子女仅有17人,占比总人数的12%。由此可见,老人与子女在日常的情感交流较少,子女亲密度比较低。
5.部分老人心态需要调整。通过访谈发现,部分老人尚不能完全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尤其是曾在工作单位担任一定职务或较为忙碌的老人,退休后,生活状态突然转变,部分老人可能还未适应容易导致老人产生心理落差,而影响老人甚至整个家庭的生活幸福指数。另外,有的老人日常没有特别兴趣爱好,退休后他们失去生活重心又无新的活动内容填补他们的生活,导致老人开始过度关心和干预子女生活,而易产生子女与老人之间关系僵化等问题。
四、养老文化产品供给策略
针对目前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文化需求和供给存在的问题,笔者将从社会和政府、养老机构、家庭以及个人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1.政府与社会应当重视老年生活的精神需求。银发浪潮必然给社会运行和发展带来重要影响,能否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一章第3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心的是老年人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这两个方面,在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等有关精神方面的发展需求的重视仍然不够,因此我们该如何不断丰富“精神食粮”的市场,为广大老年人群众提供多种精神文化娱乐活动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4]。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政府与社会应当重视老年生活的精神需求,不能仅仅局限于满足老年物质需求这个层次。
2.养老机构应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扩大老年公共文化设施覆盖面,鼓励各级各类博物馆、剧院、体育场、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以及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老年人免费开放[2]。开办针对老年人的电影、剧场文艺演出、画展等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开展科学健身知识讲座等全民老年健康服务[5]。根据城市、社区及村镇老年人口规模和需要,布点老年公共文化设施种类及数量,开辟丰富多彩的老年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增加老年特色文化服务项目,推进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参与能力建设,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进行自我及互助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活力。提供多层次、多样性及多元化娱乐活动方式,用更人文、平等的方式来对待并解决老年人精神生活诉求,有效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笔者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各家养老机构在老年文化活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较为落后、设施陈旧,且大部分基础设施与日常需求活动需求不匹配。在实地考察中,笔者发现松椿养老院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院内整体环境优美,依山傍水,空气清晰非常适合老人生活与养老。尽管如此,松椿养老院内的文化娱乐设施依然存在不符合老人的文化需求。南山护理院的护理对象主要以失能、失智的老人为主,由于院内老人身体的特殊性,院内日常基本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那些失能的老人来讲,身体失能给他们带来的折磨已足以摧毁他们的生存意志,再加之日常生活单调乏味,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生活给予他们最后的折磨。南京凤翔养老院的基础设施相对于其他机构来讲,老人日常生活环境是最差的,院内活动场所拥挤狭窄,机构所居住的老人身体情况参差不齐。属于政府福利养老院的雨花台区敬老院,笔者在进行考察时,并没有进入院内了解到老年人的文化需求,但笔者从门卫处基本了解到机构基础设施与环境。该院的老人来源是最为复杂的,老人以伤残孤寡老人与五保户组成,身体情况也不是较好,老人年龄相对比较大。在文化设施上的投入相对较少,基本以保证老人日常生存为主。
3.養老机构应当重视老人文化需求。养老机构在日常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保证老人在机构健康、幸福、舒适安享晚年的同时,也应当关注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注重老人的精神健康问题,逐渐培养老人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帮助老人转移他们的生活重心,积极为老年人创造各种老年活动内容,丰富老年日常生活内容。其一,机构应为老人提供各类文化活动,如学习剪纸文化、大合唱、知识竞赛等,活动地点不受局限,参与老人的身体情况也不受限制,能够保证大部分老人都能参与,保证老人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环境。其二,当机构老人若不受身体情况的限制,则可以组织户外踏青、游览博物院、旅游等活动。其三,养老机构应当关注老人生理和心理健康。有条件的老人尽量做好定期与老人访谈,实时了解老人的心理活动内容。其四,部分老人退休后,愿意重拾年轻时的兴趣爱好,机构应当为老人提供各类学习的机会,满足老人继续学习的意愿。其五,积极开发和利用高学历老人的人力资源。部分老人拥有高学历的文凭和专业技能[5]。退休之后依然拥有继续工作的能力,愿意利用自己的知识水平为整个社会继续发挥余热。面对这类老人,机构应当积极开发老人资源,为老人提供继续工作的机会。
4.继续弘扬传统“孝”文化。孩子是父母永远放不下的牵挂。在访谈中笔者得知,部分老人应不愿增加子女的生活压力和负担,而选择到主动到养老机构生活。因此,从老人内心来讲并不愿意离开子女,单独生活在一个陌生环境。因此,子女应更加重视老人到养老机构生活之后的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情况。对于中国人而言,家是我们精神慰藉的重要地方,离开家的孩子就像飘落在外的树叶。对于老人而言,他们在这个家深根叶茂,生活了几十年。突然地离开,对老人是一种残酷的考验,因此子女一定要关注与父母互动的亲密度,坚持保持联系密度,充分保证给予老人精神慰藉。
5.部分老人应当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部分老人在退休年龄段时意识到,退休仅仅是暂停了工作而非终止了他们社会参与的权力,老人应要做好充分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退休生活,学会调节退休生活所产生的精神压力。其次,老人应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会组织活动,正确看待自然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拓宽自己生活领域,逐渐学习新事物,帮助自己建立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
总而言之,想要解决老龄化问题,我们必须将老人的日常生理需求摆在第一位。时刻关注老人,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生活的质量,为老年群体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