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理念研究

2020-04-10 06:46王书棋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

王书棋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根据历史经验和当今发展状况提出的一种具有全球化视角和整体性策略特征的理念。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作出重新解读和反思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前提。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就是在保障人类利益的前提下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方式,其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脉相承。因此,应当从人類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来审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价值,深刻认识其本质,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万物一体

中图分类号:B280;X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8-0001-02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根据历史经验和当今发展状况提出的一种具有全球化视角和整体性策略特征的理念。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一种社会进程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原则,同时展现了一种各要素间的系统作用机制。换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1]。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利益共同体

“所有的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2],从本质上讲,共同体的建立旨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个共同体的本质联系就是利益,它的概念内涵首先是指一种利益共同体,然后才是其他。利益共同体主要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利益共享。在这个共同体之内,人们被这种切实存在的纽带联结在一起,国家与国家之间利害相关。共同的利益要求各国遵循一种互惠准则,即发展自己时也要兼顾他国,这样一国发展,他国亦得到发展,这样就使的利益在共同体中能够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共享。其二,利益共赢。双方乃至多方合作交往的目的不仅是利益共享,更是利益共赢。历史告诉我们,国家之间的密切交流可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性问题,达到最佳受益的共赢模式。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3]。

(二)发展共同体

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生态环境的破坏显然不符合人类未来的发展目标。应该认识到,人与自然同样也是命运共同体,自然破坏了,人类将无处可逃。因此,只有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使人类得到长远发展。所谓长远发展,就是人类不能仅仅关注当下发展,而是更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发展,只注重当下而不关注未来,显然是不符合人类利益的。发展共同体还应有着共享发展的含义。共享发展即是一种发展的共享,换言之,则是世界各国均有发展的权利,发达国家不能因为自身利益而剥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权利。

(三)责任共同体

权益和责任是一组相互共生的概念,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三个方面的责任共同体的解读,也是作为一种责任需要共同承担和面对。当今社会上的各类矛盾,多数是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欲求所引起的。全球的自然灾难普遍发生和一些疾病的蔓延是毋庸置疑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的上升,像上海、东京等地势低洼的地区均将被海洋淹没,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可以说“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4]所以人类不得不重新考虑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理念审视

人类作为一种群体性存在的物种,第一个实践活动就是物质生产活动,自然而然地首要接触到自然。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是人类进入社会活动的前提,人与自然本身就是交融在一起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就是在保障人类利益的前提下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方式,其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有着共同目的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等思想为现代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借鉴,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其深刻含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生态文明理念的重新审视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环境问题背后所反映的实质是人的问题,解决人的价值问题是构建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核心。生态文明中的以人为本则是在尊重自然权利和利益前提下提出的,中心含义是寻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只有深刻把握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人本思想,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事实证明,人与自然关系失调时,损失最严重的是人类自己。最后,推动发展模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模式是与自然交往的生产实践的体现,是改变与自然关系的着力点。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坚持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以人的实践活动为轴心的基础上探讨人与自然关系与人的关系两个侧面”。[5]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统一体。自然界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开发自然,换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源。然而,事实上人类并没有广泛认识到这点,而是过度开采、破坏生态以满足人类欲求。恩格斯指出,“这种事情发生的越多,人们越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会意识到人和自然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存在了。”[6]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反思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对生态文明的理念进行反思,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人与非人自然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非人自然物包括生态经济、生态法治、生态文化等,这也是伴随着共同体理念衍生的又一理念、生态共同体的协同建构的组成部分。其中,生态经济意为寻求从物质资源消耗到非物质经济模式的转变,建立以生态资源保护为首要含义的国际经济增长共识;生态法治意为在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化问题的背景下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保意识,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作为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支撑;生态文化意为一种崇拜自然、保护环境的和谐相处的文化,也是一种“生生不息、万物一体”的文化观念。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种共同体,保护生态,遵循自然规律,是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的系统认识和有益尝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思维反思,万物一体,也就是人类与生态和谐统一的观念已成为人们处理发展问题的共识。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共同体一项重要的因素,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的物质载体。只有好的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才有更好的发展和合作的奠基点。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探析

(一)“万物一体”的价值共识的构建

“万物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价值,当然也契合于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价值目标。人类的发展依存于自然界,自然万物与人类构成了一个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重视生态,就是马克思所推崇的平等互利的和谐图景。“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8],马克思重视人的价值,但人是万物之灵,却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与万物保持和谐统一的一个有机整体。人应尊重自然,在于自然能够给予人类生产资源,是人类长久发展的动力来源。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并存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指导。

从国内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应吸收中国传统智慧,尤其是道家的生态哲学,“因为道家强调了人对自然包括自身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应该用自然来制约人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幸福。”[9]

(二)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张力协调

当今人类过度开采资源以获得发展,显然有悖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已经不允许我们继续沿着以往高碳排放的发展模式走下去,因此,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张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然而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给予的启迪。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减少人过度干预的成分,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过去“征服自然”的口号下,人类的自信心被极大地激发了,人类开始大肆掠夺自然资源,自然失去原来的神秘性,沦为人类奴役的对象。如今人类已开始反思自身,以达到化不利为有利,转变有争到不争,寻求与自然的和解,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谋求长远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3.

[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7.

[3]  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09-04.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9.

[5]  刘希刚.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

[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9.

[7]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0.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5.

[9]  詹石窗,谢清果.中国道家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0.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