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培 丁晓华 白彩颖 畅雪 潘玮华
摘要:目的:研究止咳化痰膏穴位贴敷联合小儿推拿辅助治疗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90例支气管肺炎(风热郁肺型)患儿为对象,依据患儿家长意愿及抽签法分为每组各30例的常规治疗组(西医治疗),穴位贴敷组(常规治疗结合穴位贴敷治疗)以及联合组(穴位贴敷组联合小儿推拿治疗)。比较三组的临床护理疗效,并比较三组患儿的住院时长、咳嗽消失时间、咯痰消失时间、哕音消失时间。结果:穴位贴敷组的愈显率为87%,联合组的愈显率为90%,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的56%;穴位贴敷组和联合组患儿的住院时长、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常规治疗组;联合组患儿的咯痰消失时间短于穴位贴敷组和常规治疗组。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止咳化痰膏穴位贴敷或同时联合小儿推拿辅助治疗,可以提高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并且可以缩短疾病的恢复时间,具有临床治疗价值。
关键词:支气管肺炎,穴位贴敷,风热郁肺证
中图分类号:11244.1 文献标志码:A
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是指肺炎病变起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继而累及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又称小叶性肺炎,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哕音为主要表现。由于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以及肺部在生理上发育尚不完善,故此病成为婴幼儿时期最易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国内16个单位的儿科统计结果显示,在22504例肺炎住院病例中支气管肺炎占到了93.7%。臨床治疗本病还是以抗感染以及对症治疗为主,根据体液检测结果应用适宜的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然而在临床用药中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全球气候、空气质量的恶化,部分病原体耐药情况严重、耐药性提高,这无疑会给疾病的治疗以及患儿和家属带来诸多不便。中医口服汤药及外治法如穴位贴敷、推拿、针灸、拔罐、灌肠、刮痧等在本病的治疗中也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由于患儿的特殊性,穴位贴敷以及推拿相较于其它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家长及患儿易于接受的优点。本研究以止咳化痰膏穴位贴敷联合小儿推拿为辅助治疗方法,观察其对于风热郁肺型患儿的临床护理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小儿呼吸科住院治疗的12-36个月的支气管肺炎(风热郁肺型)患儿90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尊重家属意愿的情况下,依据抽签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入常规治疗组、穴位贴敷组以及联合组,每组各30例患儿。其中常规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月龄为(20.67±7.60)月,病程为(2.76±0.72)天;穴位贴敷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月龄为(20.17±7.76)月,病程为(2.87±0.76)天;联合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月龄为(23.80±9.35)月,病程为(2.89±0.77)天。人院症状积分三组分别为(34.33±5.65),(33.37±5.10),(34.10±5.90)经统计学检验,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中急性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拟定:①一般症状:起病急。发病前先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数日,体温在38-39%,为弛张热或不规则热,伴有拒食或呕吐、嗜睡或烦躁、喘憋等症状;②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及咽部痰声,呼吸增快,可达40-80次/分。常见呼吸困难,重者出现鼻翼煽动、三凹征、口周或甲床发绀;③体征:早期不明显,或仅有呼吸音增粗或稍减低,以后可闻及中、粗湿哕音,轻微叩诊浊音,数天后可闻及细湿哕音或捻发音;④x线检查:非特异性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以两肺下野、心膈角区及中内带较多;⑤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肺炎患儿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可达(15-30)x109/L,中性粒细胞达60%-90%,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数多正常或减低,c-反应蛋白值在细菌感染时较高,而病毒感染时较低。
(2)中医诊断及辩证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肺炎喘嗽风热郁肺证拟定。风热郁肺证:发热恶风,头痛有汗,鼻塞流清涕或黄涕,咳嗽,气喘,咯黄痰,或闻喉间痰嘶,鼻翼煽动,声高息涌,胸膈满闷,咽红肿,口渴欲饮,纳呆,便秘,小便黄少,面色红赤,烦躁不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1.3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诊断及辩证标准;(3)年龄在12-36个月(含12个月和36个月);(4)急性起病,病程≤4天,未在其它医院就诊过;(5)社区获得性肺炎者;(6)患儿家长同意参加试验,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在试验中密切配合。
1.4排除标准
(1)重度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全身性疾病患者;(2)过敏体质者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3)穴位贴敷部位或推拿部位皮肤破损,不能进行操作者;(4)院内获得性肺炎者;(5)正在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
1.5治疗方法
(1)常规治疗组使用西医治疗及护理方式,对于细菌感染的患儿使用头孢曲松钠或头孢曲松钠联合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排痰机排痰等护理措施。
(2)穴位贴敷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止咳化痰膏进行穴位贴敷。止咳化痰膏组方:紫菀5g炙款冬花5 g、炒枳壳5 g、桔梗10 g、浙贝母5 g、炙枇杷叶5 g。方法:将已经制备好的止咳化痰膏挤黄豆大小于3 cm×4 cm的防过敏胶贴正中央,分别贴敷于患儿的天突、膻中及肺腧三个穴位,每次贴敷2 h,每天一次,6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3)联合组则是在穴位贴敷组的基础上应用小儿推拿,推攒竹、推坎宫、揉耳后高骨、揉太阳、退六腑、清肺经、清天河水各200次,揉掌小横纹、揉肺腧100次,每日进行1次,6天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6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依据《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版)症候疗效评价标准。(1)痊愈:咳嗽、咳痰及肺部症状体征消退或偶尔有咳嗽、咳痰现象,体温恢复正常,其它临床症状体征消退,证候积分减少i>95%;(2)显效:咳嗽、咳痰及肺部症状体征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其它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或好转,证候积分减少i>70%;(3)有效:咳嗽、咯痰及肺部症状体征好转,其它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4)无效:咳嗽、咯痰及肺部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其它临床症状体征也多无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同时对患儿的住院时长、咳嗽消失时间、咯痰消失时间以及肺部哕音消失时间作比较评价。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多样本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儿7天疗效比较
穴位贴敷组以及联合组的愈显率分别为87%和90%,均高于常规治疗组的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联合组的愈显率与穴位贴敷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三组患儿咳嗽、肺部哕音、咯痰癥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长比较
治疗后三组患儿从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哕音消失时间、咯痰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长比较来看,穴位贴敷组及联合组在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哕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长方面都短于常规治疗组(P<0.05),咯痰消失时间在三组的比较来看联合组的效果要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穴位贴敷组在此方面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各个方面的比较来看联合组与穴位贴敷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见表2。
3讨论
与成人相比,婴幼儿呼吸系统具有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易于充血,问质发育旺盛,肺泡数少,肺含气量少,易被粘液阻塞的生理解剖特点,同时由于6个月以后婴幼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水平逐渐降低且本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环境中的致病菌抵抗力较差,故起病后就会有较为明显的症状,若治疗不及时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合并心衰、呼衰甚至多脏器衰竭,严重危害患儿的生长发育及生命安全,也容易引起患儿监护人的恐慌。
本病在中医中属于“肺炎喘嗽”范畴,邪热闭肺为其基本病机,“热、咳、痰、喘”是肺炎喘嗽的典型症状。治疗本病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基本法则。除了内服汤药,穴位贴敷、小儿推拿、中药灌肠、拔罐、刮痧等中医外治法也在近年来的治疗中较多的应用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理瀹骈文》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与内治并行,补内治之不及。”故此,外治法的辅助使用,对于疾病的治疗应当是有更加优异的效果。
本研究使用的止咳化痰膏,选用紫菀、炙款冬花、炒枳壳、桔梗、浙贝母、炙枇杷叶为组方,可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消滞降气和胃。款冬花性味苦辛,其性温而不燥,且能润肺,顺肺中之气,清肺中之血,是专治咳嗽的良药。紫菀重在祛痰,二药合用,是化痰止嗽的佳品。枳壳配桔梗出自《苏沈良方》枳壳汤,治伤寒痞气,胸满欲死。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解毒。枇杷叶可清肺和胃而降气,气下则火降痰消。治热咳、呕逆、口渴。天突穴是任脉之腧穴,任脉与督脉之交会穴,向本穴发气具有宣肺化痰,下气平喘,利咽开音之功。肺腧穴是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肺脏经气输注之处,能解表通络、宣肺止咳是主治肺脏疾患的重要腧穴。膻中穴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此外,膻中是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经三焦经的交会穴,也是宗气聚会之处,它有阻挡邪气、宣发正气的功效。以此方配合以天突、膻中、肺腧穴贴敷可解表宣肺、宽胸理气、润肺化痰。在此基础上联合推攒竹、推坎宫、揉耳后高骨、揉太阳、退六腑、清肺经、清天河水、揉掌小横纹、揉肺腧的小儿推拿手法,以达到疏风解表、清热宣肺、止咳化痰、宽胸理气的功效,从而减轻患儿的不适症状,促进疾病康复。
穴位贴敷现代医学将其称为透皮给药系统,该疗法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能够提高机体血药浓度,并且可以避免药物对肝脏及胃肠的毒副反应;而且腧穴还对药物具有浓聚和强化作用。对于此疗法的作用,不是单纯的穴位刺激和药物透皮吸收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相互激发与协调产生的整体强化效应。小儿皮肤娇嫩,皮肤组织的透过性较好,更有利于药物透过皮肤刺激穴位,因此小儿应用穴位贴敷疗法效果会更加显著。小儿推拿疗法是通过刺激小儿皮肤经络,达到调整脏腑、扶正祛邪、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是治疗和预防小儿疾病的一种方式。一般应用于6岁以下的患儿,尤其是婴幼儿,在疾病治疗方面最多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患儿家属接受率也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穴位贴敷组以及联合组的治疗方式在疾病的愈显率和患儿住院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哕音消失时间方面都有更好的效果。联合组的治疗方式在缩短咯痰消失时间方面比其他两组更优。对比于穴位贴敷组,联合组在其他方面没有体现出更优异的效果,可能与疾病本身的病理状态有关,也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的样本量较少,不足以比较出二者的差异性,可在今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再次比较,止咳化痰膏穴位贴敷以及同时联合小儿推拿的治疗方式能进一步地控制病情,缩短病程,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