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中的历史:“星星”作品照片如何联结本土与世界

2020-04-09 04:39柯兰
画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海德堡卡片星星

[德]柯兰

在一张摄于1980年的黑白照片中,可以看到一群充满朝气的青年,正低头注视着桌面上成堆的小小方形卡片。对今天正在观看这张照片的观众来说,小卡片中的具体内容或许难以看得清楚。然而,照片中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强烈的好奇心,表明这些小卡片和这个活动本身在当年构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公众活动。

事实上,这张照片来自一组珍稀的记录资料,对追溯“后毛泽东时代”早期的中国艺术活动历史至关重要。桌子上的这些小卡片成了物证——这套翻拍“星星”作品的照片(共计32张)首先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北京,直至2012年再次出现在德国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的数字化实验室里。我倾向称这组作品照片为“海德堡相集”(Heidelberg set),是为了指出它们目前的存档地点,虽然有证据显示,除了中国的私人收藏以外,还有其他系列远在澳大利亚[1]等地。这组照片包括32张黑白照[2],每张呈现一件艺术作品。

据“星星”两位发起人之一黄锐[3]所述,他们是为了1979年在北海公园内举行的“星星露天美展”续展而制作了这些小型作品照片——这次续展沿用了初展时的名字。后来在1980年8月20日至9月7日于北京中国美术馆内举行的第二届“星星美展”上,他们再次制作照片并进行贩售。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受叶良侠先生(Kippy Yeh)所赠得到一组这些小型照片(约7厘米×9厘米或9厘米×7厘米)。叶良侠虽比“星星”艺术家稍微年长一些,但同为“老三届”的同代人,他当年对展览感兴趣,因而亲身参观第二届“星星美展”并买下了这组照片[4]。

那么,这张历史照片以及那些毫不显眼、制作粗劣,甚至现已褪色的小型作品照片,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来自过去的信息,并牵引出了几个问题:当年,中国艺术家在寻找创新方式以回应日渐增加的国内外观众时,这些作品照片担当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其价值又为何?在纪念“星星”40周年之际,这些脆弱的时间胶囊在今天有什么意义?艺术史家如何基于这些资料,在全球时代叙述錯综复杂的艺术史?

一个更为重要的史学问题是,这些作品照片如何形成并传播一个共享的讨论与物质空间,并承载着跨越国界的集体记忆?简单来说,一个“中国的”[5]集体记忆以这些作品照片为中介“走向世界”,因为它们不只限于在前述中国境内举行的前卫美展中流通,还被外国媒体在评论中作为配图刊载,并于数十年后再次出现在德国[6]。

这些照片究竟是否构成了一组文献,是一段特殊的、跨越国界且错综复杂艺术史的构成部分——这个更大的史学问题或可暂时获得正面回应。事实上,这份视觉遗产是使得“中国的”回忆“走向世界”的关键要素之一。这些照片不仅在中国早期前卫美展的语境中浮现并传播,还流传并出现在了外国媒体的评论中和德国的大学院校里。它们是这段回忆的视觉构成,同时促成了相关讨论的再次实现。

这些回忆在多大程度上曾经是或可否(再次)成为集体回忆仍待商榷。这股趋势——史学性的展览、文献展及此类图录呈现“星星”的作品及其政治主张——进一步产生的影响,仍待观察。但至少,在中国境内外的学术讨论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这些记录和媒介的价值及讨论的必要性——尽管另一方面,政治官员是否同样认同和支持重现“星星”在更为广阔的语境中所取得的成就,我们还需拭目以待。“星星”的历史姿态及照片传播绝不单纯是一段过去的历史,对于今天不论身处海内外的一代艺术家而言,仍具有重大意义。(节选)

注释:

[1]任教于墨尔本大学的艺术史学家、中国现代艺术研究专家罗清奇(Claire Roberts),于2014年向我提及她收到了另一组照片,共计32张,与海德堡大学的这组照片相似但不全然相同,由某位人士于1979年在北京购入,并带到了澳大利亚。

[2]其中一张作品照片重复出现在系列中,因此,全组照片实际只收录了31件不同作品的图像。照片的重复说明,同件作品的照片展览观众实际上可购入多件。另一解释是,艺术家在组装照片时未加留心,无意间导致作品照片重复出现在同一组合当中。

[3]柯兰对黄锐的电话访问,由孙艺和朱贤巍翻译,2014年1月27日。访问中,黄锐确认北海公园的展览中有贩卖照片。在访问后跟进的电邮中,黄锐亦确认了照片在第二届“星星美展”中亦有贩售的事实。黄锐的回复由他的助理雨菲翻译并发送。黄锐,与柯兰的电邮往来,2014年4月3日。在一次与容思玉的通信中,黄锐再次确认了这些事实,并总结说:“这些作品照片由‘星星艺术家为了北海公园展而拍摄,而……池小宁在(中国美术馆的)第二届展览中拍摄了现场作品。照片由黄锐及其他几位艺术家在他的家暨工作室内冲印。”黄锐,与容思玉的微信对话,2019年6月26日。

[4]叶良侠的家庭来自美国、菲律宾和中国,其母当年居于北京,因此他经常往返中美两地。本文作者首次向叶良侠询问有关购入这组照片的具体情况时,叶只记得它们来自“星星美展”,但并未指明是哪一场展览,甚至怀疑这些是否是他自己拍下的照片。他强调:“‘星星美展在1979年时是件大事——此类艺术事件的头一次——我们全都去逛了好几次。”叶良侠,由柯兰电邮访问,2013年5月9日。然而,基于部分被收录的作品(特别是曲磊磊的)创作于1980年,叶只可能于1980年秋天举行的第二届“星星美展”中购入这些照片。

[5]当然,这一现象的“中国性”并非是必需的,但也不是没有跨文化的前提和历史。相反,“星星”的作品代表了一种特定的跨文化性,中国艺术家在其中积极诠释并重新创造“现代主义”。他们不只单单追崇当时欧美对此概念的定义,而是出于对现代主义前辈及中国前现代艺术风格某些层面的认同,认为其有助于自己的创作且易于理解。

[6]这些照片的元数据数字档案副本,现存储于海德堡大学的HeidICON数据库中,可索取并运用于学术研究。参见http://heidicon.ub.uni- heidelberg.de.

猜你喜欢
海德堡卡片星星
卡片排一排
健忘卡片
海德堡人:现代人类的祖先
水往高处流
大咖云集
On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John F. Kennedy’s Inaugural Speech
串星星
星星洗澡
海德堡的“修行”:以客为尊
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