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 杨保林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方剂身痛逐瘀汤加减在脑梗死(简称CI)后半身麻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9年6月间来院治疗的40例CI伴半身麻木患者,随机分A组和B组,均20例,分别行身痛逐瘀汤与常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的疗效为95.0%.B组为70.0%;治疗后,两组的半身麻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A组低于B组(P<0.05)。结论:为CI伴半身麻木患者行身痛逐瘀汤治疗可改善麻木症状,提高其活动能力。
【关键词】中药方剂;身痛逐瘀汤;加减;脑梗死;半身麻木
CI是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伴有多种并发症,其中以半身麻木最为常见,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并会增加治疗难度。临床多以西医治疗改善麻木症状,但其具有副作用,安全性欠佳。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间来院治疗的40例CI伴半身麻木患者,旨在探究身痛逐瘀汤的治疗效果,现进行如下报告。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9年6月间来院治疗的40例CI伴半身麻木患者,纳入标准为半身麻木的病因是CI疾病;符合操作指征;患者意识清晰,可自主配合治疗;基于自愿原则参与研究。排除标准:存在药物禁忌症;近3个月服用研究类似药;伴有精神疾病;伴有心肾肺等疾病;伴有免疫系统疾病;药物过敏。随机分A组和B组,均20例。其中,A组男11例,女9例;年龄范围是49~71岁,平均(63.15±2.48)岁。B组12例,女8例;年龄范围是48~72岁,平均(62.87±2.1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可进行分组对比。
1.2方法
B组的方法选用西医治疗:以病情为标准,行降颅内压治疗,处理斑块,保护脑组织功能。行抗血小板聚集和神经细胞营养治疗。选用疏血通注射液,每次用药6ml,将其溶于生理盐水(250ml)中,每日静脉滴注1次,治疗2周。
A组的方法选用身痛逐瘀汤治疗,基础方为红花(12g)、当归(15g)、香附( 4g)、没药(12g)、川芎(10g)、桃仁(12g)、五灵脂(10g)、牛膝( 12g)、地龙(8g)、羌活(4g)、秦艽(4g)、甘草(6g)。加减方为:语言謇涩加用石菖蒲(10g);睡眠不佳加用夜交藤(10g)、口眼歪斜加用白附子(4g)。将以上药材用水煎煮后取20ml汤汁,即1剂,每日下午服用,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利用4级评分法评价半身麻木程度,0分示无麻木;2分示轻微麻木,症状偶有发作;4分示明显麻木,症状经常发作;6分示重度麻木,症状频繁或持续发作。
1.4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半身麻木感消失,可正常活动;显效:半身麻木感显著减轻,基本可正常活动;有效:半身麻木有改善,正常活动明显受限;无效:半身麻木无改善,无法从事正常活动。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分别行t检验与卡方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1对比两组疗效 A组的疗效为95.0%,B组为70.0%,差异对比显著(P<0.05),如表1。
2.2对比半身麻木评分 治疗后,两组的半身麻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A组低于B组(P<0.05),如表2。
CI患者从发病后便出现四肢不遂等症状,原因是其活动量减少,气血运行受阻,导致气滞血瘀等表现,出现半身麻木症状。西医治疗该病的原则是降颅内压、营养神经细胞和抗血栓等,但存在较多的副作用,疗效不够理想。中医学认为:CI伴半身麻木的治疗原则是祛瘀血,疏通经络。身痛逐瘀汤是半身麻木的常用中药,方中的当归可活血化瘀;桃仁、红花与川芎可化瘀止血;牛膝可补肾养肌;五灵脂可通经散结;香附可行气散结;地龙可清热通络;秦艽、羌活可通络宣痹;甘草可有效调和以上药材。诸药合用具有活血祛瘀和滋肝补肾等功效,并能清热、散结与祛湿。现代药理证实:当归具有抑菌、免疫調节功能;牛膝根具有强化肝肾功能和利尿效果。红花具有减轻缺血性脑水肿、影响神经介质,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作用。而加减方可针对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改善其肢体功能。与西医联合治疗后,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增强疗效。但需注意的是:加减方治疗前,应全面考虑患者情况,根据其症状辩证治疗,以改善其预后。本研究结果为:A组的疗效(95.0%)高于B组(70.0%);半身麻木评分低于B组(P<0.05)。说明身痛逐瘀汤可改善CI伴半身麻木的临床症状,恢复其活动能力,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