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珺
摘 要 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牦牛易患病,若相关疾病不能被及时发现与处理,易导致牦牛病情继续恶化发展,引发死亡结局,增加疾病治疗负担,极大的降低了牦牛养殖户的饲养热情与积极性,不利于牦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脑包虫病是牦牛养殖期间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对于牦牛养殖产业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非常大,所以做好该牛病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本文对牦牛脑包虫病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述,并对该病的具体预防、治疗方法作以了深入研究,希望可以为后续更多牦牛养殖户高质量的做好牦牛脑包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经验。
关键词 牦牛;脑包虫病;治疗;预防
脑包虫病在目前的牦牛养殖产业发展中有着非常高的发生率,一旦发生且治疗不利易使得牦牛养殖产量、品质大幅度下降,极大的降低了牦牛养殖户的经济收益,所以牦牛养殖地区的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对牦牛的该种疾病相关内容加强认识与把握,以此制定高可行性的牦牛脑包虫病防治方案指导养殖户从日常养殖工作出发,做好各个细节处的脑包虫病预防及治疗工作,从而最大化的降低脑包虫病发生率,为牦牛的正常生长创设一个优质的环境,有效提升牦牛产量及相关制品品质。
1 牦牛脑包虫病概述
脑包虫病属于人畜共患疾病,病原体为多头绦虫幼虫,疾病为此种寄生虫在牛羊等牲畜大脑处寄生所致,随着幼虫的进一步生长,会对牲畜的神经系统、肺脏及肝脏功能等造成影响,使得牲畜身体健康受损,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发牲畜死亡,传染源基本为狗。如果牦牛感染该种寄生虫且患病,那么临床症状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急性型,即身体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呼吸困难、亢奋等,部分属于急性型患病牦牛临床症状则为精神萎靡不振、卧倒在地、磨牙、头偏向一侧等,常规情况下急性型患病牦牛病情发展较快,多在几天时间内死亡,若该型患病牛没有死亡则会变为慢性型;其二慢性型,病牛脑组织中出现了非常多的囊泡,之后在囊泡数量与体积不断变化之下,牛脑组织便会受到囊泡的压迫性影响,而出现神经症状,例如行走时脚步不稳、直线奔走、运动后退等[1]。牦牛死亡后可对其进行实验室解剖操作,其中牦牛脑部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脑炎、脑膜炎表现,对于死亡牦牛脑组织进行细致观察,发现此处还存在着寄生虫幼虫行走痕迹,此为死于急性型的脑包虫病牦牛病理特点,如果为慢性型死亡牦牛,那么对其进行解剖操作后可见牦牛脑部及脊髓等处出现了较多的多头蚴,大小差别非常多,形状大多为囊泡样,继续观察囊泡所处位置的具体情况,可以了解到此处存在着穿孔、钙化及骨质疏松等表现。
2 牦牛脑包虫病预防治疗措施分析
2.1 预防
首先做好免疫接种,当前牦牛脑包虫病进行预防期间,需要养殖户提升疾病预防意识,在每年春秋季节及时联系本县的动物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对牦牛进行牛棘球蚴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及时接种处理,以此使得牦牛自身免疫能力、抗病能力大大提高,患有脑包虫病的概率低。
其次加强日常饲养管理,现阶段牦牛养殖户进行牦牛饲养期间需要转变固有的养殖理念,积极利用新型的饲养管理技术做好牦牛饲养工作,从而良好的预防牦牛疾病发生,即养殖牦牛期间要每天对养殖场地面排泄物、积水等杂物进行及时的清理,定期利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灯对圈舍环境进行消毒,防止细菌及寄生虫在此处大量的滋生、寄生,对于牛、犬排泄物要作以无害化处理,避免寄生虫继续感染健康牦牛的情况发生;对于牛的日常饮食要注意进行卫生健康检查,不可让牦牛进食犬类动物的肉及脏器,如果采用饲料喂食牦牛要注意对饲料是否存在过期、变质等情况进行仔细检查,如果有不可让牛进食;如果牦牛养殖场内饲养的有犬只,那么要定期对犬进行驱虫处理,尽量将犬只与牦牛隔离开来,避免牛感染寄生虫,常用的犬驱虫药物包括丙硫咪唑、吡喹酮等多种,若饲养的犬只体内有着非常多的寄生虫,那么需要养殖户多进行驱虫操作,从而减少牦牛感染寄生虫的风险[2]。
2.2 治疗
(1)药物疗法,若养殖的牦牛确诊脑包虫病且适合采用药物进行治疗时,需要兽医利用吡喹酮片来对牛进行治疗,初次用药剂量控制为12克,每间隔7天服用1次,服用一周后可适当的增加服药量,此时用药剂量约为14克,用药期间要对患病牛作以葡萄糖溶液(5%)、维生素、磺胺嘧啶钠(10%)三种混合药物溶液的静脉滴注治疗,用药剂量分别为500毫升、50毫升、100毫升,还需要辅以患病牛青霉素药物肌注治疗,药物使用剂量约为240万IU,以此牛经过上述药物4周左右的治疗,病情会出现极大的缓解与改善,一个半月时疾病会治愈。
(2)手术疗法,也为牦牛脑包虫病治疗时常会应用到的方法,具体操作时需要兽医提前对于寄生虫在牦牛脑部的位置进行明确,以此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而寄生虫所处位置通常情况下与病牛表现出的神经症状相关,所以兽医可结合病牛临床症状表现来最终确定寄生虫位置,例如患有脑包虫病的牛出现了直行及失明等症状,提示此时寄生虫在牛的脑部前侧接近于中线的位置寄生;待患病牦牛脑部寄生虫位置具体确定以后,则需要兽医在牦牛头骨软化点处做好标记,之后利用电钻开孔,孔长度约为2厘米,然后可将钻下的头骨片取下,取出之前准备好的生理盐水对其进行处理,还需要在牛脑膜处进行剪开操作,常规情况下患有此種疾病的牛脑内压力非常大,此时剪开脑膜后,非常容易出现包囊突出的情况,这时兽医可将这部分突出物进行拉出操作,如果在拉出操作期间发生了卡顿问题,那么可利用注射器对于包囊作以穿刺操作,以此便可以将其中包含的大量液体全部吸出,促使包囊可以顺利的被拉出来,待上述操作完成以后,兽医需要对手术操作部位进行完全的消毒处理,防止感染发生,最后可进行缝合伤口、包扎操作,完成脑包虫病牦牛手术治疗工作。
3 结语
牦牛脑包虫病预防治疗期间,需要养殖户对于该疾病有着非常多的认识,以此可以全面且系统的掌握疾病防控的策略及应用要点,确保经过有效预防手段的应用,养殖场所内的牦牛患病风险得到控制,而患病牦牛经过相关治疗方法针对性的治疗,可以尽快康复,有效减少该疾病发生发展给养殖户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扎西才让.牦牛脑包虫病的调查及防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10):99-100.
[2]魏廷俊.牦牛脑包虫病的诊治[J].养殖与饲料,2016(0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