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民众每天都在收集浏览各种疫情信息,急于了解相关情况。尽管国家多个部门持续发布各种官方消息,但还是有不少错误信息,伴随着病毒四处传播。在这些谣言里,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不靠谱信息,需要权威机构、医疗专家、学者等来澄清事实。
本栏目汇总了部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治的解惑答疑,让每一个公众了解疫情真相,做到科学防疫。
病毒是不会脱离某个载体(比如血液、体液、唾液、飞沫等等)独立飘散的,有的人想象空气中弥漫着病毒,这是不存在的。
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其中,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及解读,在病毒传播途径的表述中明确表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也就是说,气溶胶传播风险是有限定条件的,不是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传播的。正确认识病毒并做科学防护是战胜疫情的关键!
一、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分别指什么?
1.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
2.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3.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二、针对这些传播渠道,居家防疫如何做?
针对这些传播途径,专家呼吁广大社区居民,一定要注意防范聚集性疫情的发生,要提高家庭聚集性疫情防控意识,居家防疫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取消一切社会活动聚集,要劝阻重点疫区的亲朋好友推迟出访计划;
2.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3.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75%乙醇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4.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
5.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就餐时,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拥抱,拱手微笑讲礼仪;
6.严格做好居家隔离:外地人员要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准确报告实情、主动接受隔离;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带好口罩;
7.密切关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好口罩后尽快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全力配合治疗。
每次出门后回到家,我们都要洗手,为的是不将无意间沾染的病毒带回家。那穿出门的衣服,需要消毒吗?尤其是带有蓬松的毛领、羊绒羊毛大衣、多孔的毛衣,会不会藏污纳垢带回病毒?
答案是不会。专家解释,病毒在毛织品上存活的时间,短则几分钟,长也不过几小时。
相比毛织品,病毒更喜欢光滑无孔的表面。无风吹、无日晒的条件下,在光滑无孔的表面,冠状病毒可以维持感染活性1~2天。多数病毒在这种表面上能更久地维持感染活性。这是因为,病毒需要一定的水分,才能保持自己的结构。在光滑无孔的表面,水分可以更好地保持。而多孔表面会把病毒“抽干”,让病毒失去感染活性。
如何处理外出时穿着的衣物呢?
一、日常的外套,回家以后直接挂在门口或通风处,把外穿的衣服和家里穿的衣服分开即可,没有必要每天都进行消毒处理。
二、如果感觉到外套可能被污染,如到医院去了,去探视病人,接触了一些有可疑症状的人,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外套进行消毒处理。紫外线、热、乙醚、乙醇、过氧乙酸、氯仿、含氯消毒剂等均可灭活新型冠状病毒1。
1.消毒處理时尽量选用物理消毒,如果物理消毒不行才选用化学消毒。比如衣服只要耐高温,就可以选用56摄氏度30分钟这种方式,如果有烘干机,也可以把温度调到80度以上,烘干20分钟也可以达到消毒作用。
2.如果衣服面料不耐高温,则可以采用化学消毒剂来浸泡消毒。
常用的几类消毒剂,一是酚类消毒剂,二是季铵盐类消毒剂,三是以84消毒液为代表的含氯消毒剂,这三类消毒剂做衣物的消毒都可以,一定要按照说明书的剂量来进行操作。这三种消毒剂也各有缺点,使用时要注意。酚类消毒剂有时候会让化纤材料着色,可能让它变色。84消毒剂等含氯消毒剂可能会对衣物有褪色作用,会漂白。季铵盐类消毒剂,如果跟洗衣粉、肥皂这些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一起用,两边都会失效,既不能消毒又不能清洗。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消毒剂。
不去人多处、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做好这些防护,不但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也可以避免患上相似症状的其他疾病。
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高浓度白酒是否具有杀灭病毒的效力?二是,有无必要喷洒房间?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医用酒精可以杀灭新型冠状病毒,其原理是酒精可以使新型冠状病毒的蛋白质变性而丧失功能最终杀灭病毒。但酒精让蛋白质变性是有浓度要求的,有效浓度为70%~75%。
白酒的酒精浓度就是酒的“度”数,最高不过67%,达不到让蛋白质变性的最低浓度,因而也不能起到杀灭病毒的作用。
不建议使用医用酒精或高浓度白酒喷洒房间进行消毒,一是因为空气中高浓度的乙醇的聚集,极易产生燃烧现象,造成火灾。第二喷洒酒精或消毒剂可能对衣服或粘膜(眼睛、口腔)有害。如果家中没有外人到访、没有居家隔离的患者,就不需要进行每天消毒、过度消毒,因为空气中不大可能会悬浮足以造成传播的病毒浓度,因而无需进行空气消毒,仅需要定期开门窗通风、勤洗手、做好清洁就可以。
酒精应该怎么用?
1.酒精以浓度75%为佳。若购买浓度90%的酒精,使用前按说明书稀释。
2.可喷洒或擦拭门把手、桌面、电梯按钮、手机等,不要大量喷洒于空气中或身体上。
3.室内使用酒精,保证良好通风。使用过的毛巾等清洁工具,清水清洗后放通风处晾干。
4.使用前清除周边易燃可燃物,避开明火。给电器表面消毒前,先关闭电源。
5.家中不宜大量囤积酒精,单瓶包装不宜超过500毫升。
6.存放的容器必须密封,严禁使用无盖容器。不要放在灶台等热源环境和电源插座附近、墙边桌角等处,防止误碰倾倒。
医用酒精是家庭小药箱和医疗机构常备的消毒用品,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做好手部卫生是预防疾病重要的一环,而各类消毒剂中,酒精的消毒能力不容小觑,但是酒精浓度越高,消毒效果就越好吗?答案是否定的,消毒用酒精浓度为70%~75%,酒精浓度过高,反而不利于酒精向病原体内部渗透,达不到消毒作用。
酒精消毒剂知识
一、酒精消毒优点
手部卫生包括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消毒洗手液(酒精型洗手液等),泡沫或凝胶洗手液等。由于酒精使用方便、不会染色、具有可接受的气味、快速启动和广泛的抗菌活性,酒精越来越多地受到大家的青睐。
酒精對多种病原体有效。根据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酒精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有效,还包括耐多药病原体,艾滋病毒,流感病毒,牛痘,乙肝和丙肝病毒等,实验显示,酒精在预防季节性流感,H1N1和其他基于病毒和细菌的疾病非常有效。
二、酒精消毒原理
1. 蛋白质变性是酒精抗击微生物的主要武器。酒精作用下,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变性、凝固,导致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都丧失活性,病原微生物遭受严重破坏。
2.破坏细菌细胞壁。酒精有较强的渗透作用,60%~80%的酒精渗透作用最好,可以渗透入病原体体内,破坏病原体的完整性、导致病原体裂解。90%的酒精浓度可能会降低消毒效力,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病原微生物外表面的蛋白质较快凝固,在病原微生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壳,让酒精不能进一步进入微生物内部,从而无法有效发挥酒精的消毒能力。
3.干扰微生物酶系统。酶是各类生物正常生理活动和代谢必不可少的催化剂,研究表明,乙醇通过对病原体酶系统的直接影响,干扰病原体代谢。
三、正确使用医用酒精
不同浓度的酒精的用途不同。医院常用的酒精包括75%和95%两个浓度,平常消毒用酒精即是75%浓度,常用于皮肤和医疗器械的消毒,值得注意的是,酒精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可用于黏膜和大创面的消毒;95%酒精常用作燃料,见于各种酒精灯,酒精炉,95%酒精也可用于病理组织切片的固定和脱水步骤;此外,40%~50%的酒精用于预防褥疮,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容易发生褥疮,褥疮一旦形成,很难愈合。翻身擦洗时利用酒精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预防褥疮发生;酒精蒸发散热,促进血管扩张,因此,20%~50%的酒精常用于物理退热。
勤通风,常洗手,减少外出,增强自身免疫力,不在人群密集地聚集,出门戴口罩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重中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合理利用酒精进行消毒,防护自身与家人安全。
如果曾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或其他呼吸道感染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口罩的正面应被视为已受到污染,不论是N95口罩还是普通医用口罩均不能重复使用。应该在不接触口罩正面的情况下将其取下,并妥善处理。摘下口罩后,应该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或用肥皂和水洗手。
普通居民在风险较小的地方使用一次性口罩,并未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或其他呼吸道感染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同时在口罩紧张的情况下,一次性口罩戴一下马上就扔了,其实也没有必要。在保障口罩清洁、结构完整,尤其是内层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可以重复使用。需要做到正确摘取和佩戴口罩,正确放置已使用的口罩(每次使用之后都应该放在房间中洁净、干燥通风的地方或放置于清洁的纸袋中)。不主张用吹风机、酒精、微波炉给口罩消毒。
世卫组织建议怎样使用口罩?
1.戴口罩前请洗手。
2.手不要触摸口罩面,通过两端线绳佩戴和摘取。
3.如佩戴过程中口罩变得潮湿,请更换。
4.取下口罩后,立即将其丢进垃圾桶,并洗手。
请记住,仅戴口罩无法做到完全防护;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弯曲的手肘遮住口鼻以及保持社交距离,都至关重要。
医学验证,病毒对热敏感,“桑拿杀病毒”,对于桑拿室和身体表面的病毒是有效的。但人体感染了病毒,病毒进入了人体内,人是恒温动物,体内温度超过38°C就会感到不适,桑拿不可能让病毒所在的部位达到杀灭温度。
还有人说调高室温或者洗热水澡可以帮助杀灭病毒,但新冠病毒要在56℃的水中保持30分钟左右才可灭活。处于冬季室温(23℃左右)或洗热水澡(水温处于40℃以上),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不能灭活新冠病毒。
“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1月31日晚,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研究的这项发现被媒体报道后,各地的双黄连很快被抢购一空。
一、双黄连口服液真的有效吗?
对此,中央指导小组医疗小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双黄连口服液就是一种普通的中成药,其主要成分是金银花、黄芩、连翘。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这些药物具备广谱抗病毒的作用,甚至还有抗细菌的作用。但是还没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正式临床的研究。这些中成药只能起到调节体内状态的作用,对新型冠状病毒并不具有针对性。
可抑制是药理学实验研究阶段观察样品药理作用后得出的结果,距离药物的临床实际真正有疗效还有很多研究需要做。对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措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及《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術指南(第一版)》都指出,应当强化标准预防措施,具体措施包括保持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发生的暴露风险选用手套、防护服、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安全注射装置、安全注射、被动和主动免疫及环境清洁等。实际上,目前临床对大多数病毒感染缺乏特效药物治疗,进行人工免疫才是预防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手段,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研发还需要很多工作、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因此,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保持手卫生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关键措施,不建议健康人群通过服用药物,包括双黄连口服液等中成药来预防。
二、双黄连口服液能干什么?
双黄连方剂由银翘散(《温病条辨》)精简化裁而来,是由双花(金银花)、黄芩、连翘3味中药所组成的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是外感风热所致感冒的常用药。药理研究表明,双黄连方剂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解热抗炎等作用。
金银花,性甘、寒。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发热,中暑,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脾胃虚弱者不宜常用。
黄芩,味苦,性寒。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连翘,苦,凉。主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脾胃虚弱,气虚发热,痈疽已溃、脓稀色淡者忌服。
从双黄连这三味药以及其性味、功效主治来看,三味药基本属于寒凉药,虽然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点之一是发热,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提出要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进行辨证论治。根据该病临床阶段初期属于寒湿郁肺,中期属于疫毒闭肺来看,不区分个人体质直接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来预防或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都不是正确的方法。
双黄连口服液对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否临床有效,目前还有待临床研究后得出的结果才能判定,这个研究至少需要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中成药使用注意事项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因此,使用中成药一定要依据合理的使用方法。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具体步骤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那么,宠物是否真的会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呢?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是这样回应的:目前,没有证据显示狗猫等宠物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然而,与宠物接触后,用肥皂和水洗手可以显著减少其他常见细菌在宠物和人类之间的传播,例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宠物其实很冤枉!一直待在家里的,没有接触到疫情的宠物,是不会传染新冠状病毒的,不应抛弃,更不必扑杀。抛弃既不道德,又增加了流浪动物数量,宠物如被赶出家门,流落野外与野生动物接触,再跑到垃圾箱翻找食物,反而会加大病毒传播风险。
那家里的宠物怎么办?这就需要做到:不要散养宠物,不要让宠物跟流浪动物玩耍和接触,与宠物接触后勤洗手。
很多人由于缺乏相应知识,在防疫抗疫中做得不够科学,不够严谨,容易发生一刀切的情况,出现了抛弃宠物、哄抢双黄连、酒精消毒导致火灾、氯气中毒等等事件的发生。因此,提高个人卫生素养,增进防疫知识,科学抗疫,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至关重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新闻报道许多城市、小区为了防止病毒传播,都相继开展了大范围喷洒消毒作业。喷洒消毒属于典型的空气消毒。若要实现有效消毒,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消毒剂浓度需要达到较高浓度;
2、消毒剂与病毒接触时间足够长。
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达到消毒和防止病毒扩散的目的。城市消毒通常利用高压雾炮车、洒水车等采取集中作业方式大量喷洒消毒剂,对城区公共区域进行集中消毒消杀。但一般小区缺乏这类大型喷洒设备,只能采取小型喷雾车实施地面喷洒。
如果喷洒浓度可以达到理想状态,利用高压雾炮车等喷洒消毒剂,有可能实现杀菌的目的(注:小型喷雾车容量及喷洒范围有限,并不能有效杀菌)。但是,大范围喷洒是否有必要呢?
其实,在开放的公共场所空气中,病毒(包括新冠病毒)主要通过患者或者携带者咳嗽、打喷嚏产生飞沫传播到空气中。若与患者或者携带者近距离接触,有可能通过飞沫感染病毒。由于病毒在空气中容易失活,病毒在开阔的公共地带造成行人感染的可能性就变得非常小了。因此,对于病毒感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可将人员隔离后,进行封闭式大面积喷洒消毒,以达到杀灭细菌和病毒的目的。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合理使用消毒剂,应遵循“七不宜”,防止过度消毒,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其中就包括“不宜对室外环境开展大规模的消毒”和“不宜对外环境进行空气消毒”。
因为在疫情并不严重的地区进行大面积喷洒消毒,不仅没有必要甚至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或影响人体健康。例如,大范围喷洒高浓度消毒剂后,残留的消毒剂有可能造成空气、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不仅如此,消毒剂的主要作用来源于其高氧化能力,大范围使用可致植物(树木、花草等)中毒甚至死亡。同时,空气中高浓度的消毒剂还对一些患有呼吸道疾病或过敏体质的人群造成刺激,引发呼吸道疾病或哮喘,损害身体健康。
相比之下,做好个人防护比开展大范围消毒对于防护病毒感染效果更佳。
疫情牵动人心,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焦点。面对“新冠肺炎”的信息轰炸,公众难辨真假。近日,有自媒体称由于肉蛋果蔬在运输途中或售卖途中沾染上了患病者的飞沫,或者沾染了泥土中来自患者的粪便,所以“吃果蔬和肉蛋会感染新冠病毒”。那么果蔬肉蛋真的不能吃了吗?
这个传言是对新冠病毒传播途径的“简单粗暴”式解读。事实上,通过食物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概率非常低。
首先,官方已经确定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另外粪口传播和氣溶胶传播途径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成为感染的途径。这些传播途径的核心都是要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到感染者排出的带有活病毒的分泌物。因此,在本次疫情的防控宣传中,强调“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都是为了切断病毒传染的途径。
其次,食物经口进入人体确实有可能成为病毒的载体,但有两个必要条件,即食物直接或间接被病毒感染者沾染且健康人直接食入带有活病毒的食物。在这种情况下,任何食物都可能有传播病毒的风险,而非某种或某几种特定食物。
第三,只要严格按照外出戴口罩,回家勤洗手,食物煮熟吃,生熟食分开处理的要求,即便有果蔬肉蛋沾染病毒,也没有感染风险。
所以,疫情期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保障入口安全:
① 从正规途径购买食物,不自行宰杀动物,拒绝任何野生动物相关食品;
② 采购食物后、处理食物前,彻底清洁双手;
③ 处理食物时,应严格区分生熟专用的案板、菜刀与餐具;
④ 肉、蛋、奶、菌类、蔬菜等,经过充分加热烹饪后再食用,不吃生食;
⑤ 有果皮的水果充分洗净去皮后食用,不能去皮的水果可使用淡盐水或果蔬清洗剂充分浸泡并多次冲洗后再食用。以上饮食习惯,不仅能够避免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还能够有效降低其他寄生虫类、细菌类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新型冠状病毒目前尚没有疫苗和特效药,在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人体自身抵抗力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良好的营养状况是保证抵抗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惧怕感染病毒而刻意减少某类食物的摄入。相反,在疫情期间,应该尽可能增加食物的多样性,提高优质蛋白(如蛋、奶、鱼、红肉、鸡肉、豆制品等)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另外,尤其不建议在疫情期间节食进行减脂减重,这可能会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
只要我们科学地认识和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并不可怕。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
2.本文内容参照科普中国网 刘皈阳 《谣言:用高浓度白酒喷洒房间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编辑而成
3.本文引自于科普中国网《谣言:酒精浓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4.本文引自于科普中国网《谣言:双黄连口服液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5.本文内容参照科普中国网 徐灵敏 《谣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会传染儿童》编辑而成
6.本文引自于科普中国网 袁智勤《谣言:城市、小区大范围喷洒消毒可防止病毒传播》
7.本文引自于科普中国网 宋爽《谣言:吃果蔬和肉蛋会感染新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