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课程自诞生之日起就在设计专业的课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每个设计学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是高校培养设计人才的主干课,亦是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对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色彩构成课程的重要作用分析当下高校色彩构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视觉传达 色彩构成 基础课
一、引言
色彩构成课程起源于包豪斯时期,由约翰·伊顿所创,其最初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较为科学地认识色彩、分析色彩,以科学的、理性的精神去发掘色彩的本质。色彩构成这一基础学科后来得到了延续并融合了当下最新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成为各大高校的必修基础课;当下高校色彩构成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引领学生入门设计学专业,使学生对色彩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认识,给予学生一定的设计思维,打破学生固有的色彩观念与用色技巧,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科学方法提炼和总结颜色,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色彩规律进行视觉传达设计。
二、高校色彩构成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高校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体系还处于20世纪初的老套环境之中,呈现出明显的僵化、保守和滞后状态。许多视觉传达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不强,自身对色彩就没有一个明晰的把握,对设计的发展历程、设计史的结构不明晰,对色彩构成的理解在纯绘画的范畴之中加以探讨,其囿于明度、纯度、三原色、三间色、色温、色相、面积的影响等简单的概念与对比关系的讲解,其课程质量不高、课程任务简单、授课视角单一,不能以哲学、美学之视角传授理论性较强的色彩学知识,使学生对色彩的内在科学原理、色彩的目的和功能、色彩组合和变化的基本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事实上,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课程的学习贯穿于整个视觉传达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基础课,亦是需要终生研习的课程。色彩构成与视觉传达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视觉传达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色彩设计,其占据了视觉传达设计任务的一半以上。所以,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丰富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手段,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另一方面,学生要不断加强对色彩学科本质的认识,研习色彩理论和观点,为设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三、提升高校色彩构成课程的具体措施
(一)丰富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手段,完善课程体系
在色彩构成课程授课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是主要目标,提升其主观能动性是关键。不单单是色彩构成课程,三大构成中的每一项均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哲学及审美观念有着较高的要求。基于此,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写生色彩训练
写生色彩训练是提升学生对色彩认知的关键一环,素描、色彩训练是使学生建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来理解对象,使学生在绘画藝术创作的进程中了解物理定律与色彩规律,通过具体的实践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物体形状、物体固有色彩、环境色彩等的区别,以防止学生的作品不符合实际的规律,这也是约翰·伊顿创立该课程的初衷。把握整体是艺术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最重要的理念。学生必须对设计对象的整体色彩特征有清晰的把握,通过掌握基本的色彩认知技巧,学生可以不断提高对色彩的认知能力,进而提升色彩的创造能力。
(三)归纳色彩训练
归纳色彩训练是利用纯色彩风景、景物写生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色彩归类技巧的一种训练方式,这与教学实践是分不开的,对教师的综合技能要求较高。色彩的归纳训练还要求学生了解该课程的目的,了解该课程的设立初衷,使学生学习不盲目、有计划;使其在设计作品中能够体现作品的主观色彩,具有自己的风格,从而使作品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得到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色彩构成教学不应只强调对色彩的基础知识的讲解,其色彩美学与哲学理论基础的传授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同时也要在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并加强与其他各基础课程的联系,特别是与立体、平面构成课程的联系。在色彩构图学习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应善于对传统图形和自然色彩进行解构、分解和提炼,打破过去色彩构图学习相对狭隘的观念;学生要更加注重理性、科学思维的训练。另外,高校应逐步建立较为广泛和多样化的色彩构成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后续专业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陈楠.色彩构成[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2]王向阳,梁骏.谈包装设计中的构成艺术思维培养[J].包装工程,2005(01).
[3]黄吉淳,陈琏年.包装艺术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24.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35.
[5]陶伦.德、美、英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与课程分析[J].美术大观,2009(09).
(作者简介:李坤泽,男,硕士研究生,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