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彬
【摘要】浮针理念和治疗方式的出現是针灸治疗的又一个创新概念,其治疗疾病的作用方式和原因机理对于医疗工作者和学者都是一个新世界。浮针的疗效和快速的发展过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及专家对于其理论依据进行研究,探究它的作用机理。同时在实践中不断的与更多的现代医学技术进行了结合,研究后使得这一理论更加的成熟和具备科学依据的支持,让其在治疗不同疾病中发挥出更具有优势的特点,同时在浏览众多文献和在了解推广过程中发现了浮针面临的临床医者对于疾病和医疗态度的难题。
【关键词】浮针;浮针治疗;研究进展
符仲华通过对传统针灸和临床治疗发展的思考提出了浮针的概念,通过自身发展和为了不同医者的理解和推广提出了两种说法,中医届:浮针疗法是皮下使用特定针具,大面积扫散,以通经活络,激发人体自愈能力,运用:“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主要用于治疗经脉不舒、血滞不通所导致的颈肩腰腿疼和一些内科、妇科杂症;西医届: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浮针等针具在引起病痛的患肌周围或邻近四肢进行的皮下针刺法,是一种非药物治疗。
浮针大部分情况下不讨论中医经络,从现代解剖学入手,结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针刺部位不是病灶和肌层,不讲究传统针刺的方法,那浮针是如何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呢?
2.1解剖基础
2001年美国Vermont大学的Helene M.Langevin等人通过对传统针刺手法后各层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研究发现针刺后改变最大的是皮下组织。这些结构和组成成分对于浮针治疗来说具有重要功能意义,是浮针治疗可以达到消除疾病的原因,可以达到刺近治远,刺浅治深的解剖基础。
2.2生理学基础
基于生理学基础有关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在组织拉伸的几分钟之内即产生活跃的细胞骨架应答信号,使得整个结缔组织形成一个可以产生遍布全身组织收缩与舒张的网络。疏松结缔作为一个液晶态的状态,通过释放生物电信号致身体各部分,所以当浮针的扫散运动改变疏松结缔组织内在液晶态的构型和空间结构时,针刺的机械信息通过生物电信号转换成针刺效应,快速启动人体的抗病机制。
2.3生理病理学基础
患肌是浮针疗法的开端及基础,何为患肌?肌筋膜激痛点(MTrP)会引起骨骼肌的无菌性炎性疾病,特征表现在僵硬肌肉的紧张带中出现异常局灶性挛缩点、自发性疼痛、牵涉痛、痛觉过敏,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患肌则是存在一个或多个MTrP的肌肉。
3.1直接触诊
患肌作为MTrP的承载者,在临床治疗上主要依靠医生通过查体、触摸的方式寻找,但现在的研究中,对MTrP的定位出现了更为客观的方式,通过可视化或可量化的而提出了标准。
3.2肌电图辅助定位
张四云等人通过肌电图辅助定位MTrP,当电极达到MTrP的所在位置时可以读出较高单位动作电位,疼痛越严重电位值就越高。研究中肌电图辅助定位MTrP进行神经阻滞与直接对MTrP进行神经阻滞的前者治疗效果优于后者。
3.3成像辅助技术
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和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通过定量分析系统实现对软组织弹性模量的定量、实时测定。研究发现,通过这些系统能够获取MTrP组织硬度的量化信息,可以得到MTrP与周围组织的弹性模量差异的量化数据。又有研究者利用灰阶超声结合剪切波成像评估了MTrP对肌肉的形态及组织影响。再者MTrP的出现会造成局部肌肉组织缺血缺氧,此时在患肌处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明显观察到病灶及周围组织的差异。
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l临床观察研究中浮针结合再灌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单纯浮针对照组的83.33%。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针对肩峰下滑囊炎的治疗中经过4周的治疗,疼痛评分及肩外展活动度评分浮针组明显优于电针组,浮针组总有效率为96.77%,明显高于电针组的总有效率87.10%。浮针疗法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中,治疗组采用浮针加再灌注,对照组只使用浮针,治疗组的愈显率为70.0% (21/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 (12/3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 (22/30)。
浮针在提出的二十几年里发展迅速,其用具、操作途径、辅助、疗效、适应症、效果都有了深入研究和调查,作为一种理论简单、上手快速的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快速推广,但也出现其弊端,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医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掌握,面对疾病和患者是具备充足医学理论知识的,不是片面的用疼痛来指导治疗,不能只当一个操作技师,盲目的进行疼痛消除工作,要正视医者的责任,承担医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