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苏州段古镇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2020-04-09 04:43夏彤
价值工程 2020年6期
关键词:遗产保护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夏彤

摘要: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文化受到普遍专注,其中沿线古镇是至关重要的部分。本文选择古镇人居环境作为研究目标,探究大运河遗产保护背景下苏州木渎古镇人居环境的构成、影响因素,结合层次分析法及调查问卷建立评价体系,对苏州木渎古镇进行人居环境评价。

Abstract: In 2014, China's Grand Canal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inheritance, and the Grand Canal culture received general attention. The ancient towns along the lin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f the ancient town as the research goal, explores the composi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f the ancient town of Mudu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heritage, establishes an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the questionnaire, and conducts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of the ancient town of Mudu.

关键词:大运河;古镇;遗产保护;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Key words: Grand Canal;ancient town;heritage protection;residential environment;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06-0259-02

0  引言

2014年,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由此也引发了对相关遗产的保护,运河沿线古镇千年来受到大运河的影响,因运河而兴盛,苏州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大运河对苏州古镇文化传承及经济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在保护大运河活态遗产的过程中,保障古镇人民的人居环境也至关重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

为了探究大运河遗产保护背景下苏州木渎古镇人居环境的构成、影响因素,本文通过结合层次分析法及调查问卷建立基于大运河遗产保护的苏州木渎古镇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并对苏州木渎古镇进行人居环境评价。

1  概况

1.1 大运河遗产

北终点在北京,南终点在绍兴,全长2700千米,分为京杭、隋唐、浙东三部分,联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涉及中国6个省、2个直辖市、25个地级市,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千年以来,大运河连接沿岸城市,方便货物运输,推动经济发展,传播文化。2002年大运河成为“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负责将长江下游的水输送到北部缺水的地区,比如山东、河北等地,是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由于一直以来重视程度不够,从大运河整体保护情况来看,大运河部分遗产要素保存情况不容乐观。

学者单霁指出,大运河之所以和普通文化遗产不一样,它的显著特性就是其仍然被我们使用,其基本功能仍然在运行,所以被大家叫做“活态遗产”[1]。大运河对于沿岸地区以及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都起着关键性作用。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的线性遗产,不仅涵盖了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还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并且充分保护与利用大运河遗产可以推动遗产事业的繁荣进步。

1.2 苏州木渎古镇

木渎,别名“渎川”,雅称“香溪”。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部,西临太湖,接胥口、光福,东面、北面与苏州高新区接壤,南连吴中经济开发区。地属中亚热带北缘,受太湖水体调节,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气候宜人。

木渎古镇历史镇区的东西南北边分别至乾生源、香溪河、胥江运河、香溪路,总面积约90.94公顷,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镇域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留有70处传统风貌建筑,其风貌和建筑结构形式相对来说较为完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

1.3 人居环境

《人类聚居学》中最早提到人居环境一词,编写者为道氏(C.A.Doxiadis)。在研究历程中,不同的领域学者对于人居环境有不同的理解。学者吴良镛认为人居环境首先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类建设人居环境的目的是要满足人类聚居的需要[2]。李丽萍认为应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居住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會交往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3]。

总体来说,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它有关人类活动,包含整个过程及体验,以及人们对于居住、生活、娱乐、教育等环境的满意度,需要结合外部环境和实体结构。

2  木渎古镇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2.1 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遵循全面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遗产保护原则,综合考虑《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标准规划,构建古镇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确定一级指标,共四个;十三个二级指标:生态环境(包含自然生态、人工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三个二级指标)、经济环境(包含生活水平、投资状况、运河经济三个二级指标)、居住环境(包含居住状况、人口状况、交通状况、公共服务四个二级指标)、人文空间环境(包含古镇状况、历史传承、遗产保护三个二级指标)。最后确定四十个三级指标。

2.2 评价模型确定

人居环境影响指标评价属于多目标决策问题,美国运筹学家Saaty T.L.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4]。对于一级指标、二级指标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方式,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进行两两比较,得出权重。

三级指标的筛选以及权重确定采用统计分析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反馈,最终得到筛选以及打分方案。具体步骤:通过调查问卷,对单个三级指标进行打分,满分为5分,平均分低于3分的指标将被剔除。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52份,回收52份,根据统计筛选整理,40个三级指标平均分均高于3分,故全部纳入指标体系。

通过对上述评价指标权重及打分的整合,得到表1大运河苏州木渎古镇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2.3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可知,一级指标中生态环境权重最大,为0.49,说明人们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优劣,对人居环境影响最大;其次是居住环境,为0.23,这表明居住环境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人们在人居环境中的体验;人文空间环境的比重大于经济环境,这说明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这提示政府以及全社会提高人文建设,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

二级指标中,生活水平权重为0.18,居于第一,这说明古镇居民最注重生活水平的高低,这对古镇人居环境影响较大;自然生态、人口状况、古镇状况的权重都在0.1及以上,分别为0.16、0.11、0.10,这反映要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人口质量的优化以及古镇风貌和架构的保护、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强。

生活水平所包含的三级指标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权重为3.64,这说明收入多少、收入结构对古镇人民的影响较大,要不断优化收入结构,提升经济水平。

大运河文化宣传力度权重最高,为3.79,这体现了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于运河文化生活的依赖性,这需要個人、政府、社会共同发力,做好大运河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保护工作。

3  结论

古镇是城市的缩影,人居环境关系到人民生活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大运河遗产保护、人居环境的研究分析,建立出一套基于大运河遗产保护的苏州木渎古镇环境评价体系,反映出木渎古镇生态环境较好、经济结构较为合理、风貌保护良好,总体来说,人居环境适宜。

在现阶段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作为背景,研究沿线古镇人居环境,首先要深刻理解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内涵,发挥遗产保护的作用,加强大运河文化宣传力度,传承发扬大运河文化;同时,以人为本,将人民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作为目标,并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注重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存,保护历史遗存,保护古镇传统风貌。

参考文献:

[1]钟超.安徽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7.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J],规划师,2017(6):5-8.

[3]李丽萍.城市人居环境中国轻工业[M].2001.

[4]王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遗产保护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若干问题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浅谈园林艺术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