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建锐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诊治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共50例,参照随机数字分布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n=25)。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以及治疗前后PH值、呼吸频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心率、动脉血氧分布情况,对比记录数据。结果:治疗后,除PH值外,观察组患者呼吸频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心率、动脉血氧分布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症状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慢阻肺;呼吸衰竭
慢阻肺就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其特点为受限气流不完全可逆,其是呼吸内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而呼吸衰竭恰恰是慢阻肺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二者并发使患者的致死率明显提升。过去,临床针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症状通常采用低流量鼻导管给氧或呼吸兴奋剂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不理想。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突破,无创呼吸机已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方面广为应用,现已成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首选方式,本次研究在于探究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诊治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共50例,参照随机数字分布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在49~71岁,平均年龄(56.4±4.1)岁,平均病程(9.4±2.1)年;观察组患者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在50~73岁,平均年龄(57.1±4.7)岁,平均病程(8.9±1.9)年。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计算结果P>0.05,表明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方法如下:
常规治疗:(一)抗感染治疗:使用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第二代头孢或大环内酯类药物;(二)扩张支气管:使用抗胆碱能药物、β2肾上腺索受体激动剂或茶碱类药物扩张支气管;(三)祛痰:给予患者祛痰、镇咳治疗,常用盐酸氨溴索、羧甲基半胱氨酸等药物;(四)有氧治疗: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缓解肺部血管收缩,可采用低流量吸氧的方式。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治療:按照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口、鼻不同位置气管插管。其中经鼻气管插管方法如下:插管前,保证鼻腔通畅,从鼻孔处滴入缩血管药物后插管,插管过程中使用插管钳将导管的前端送入气管,喉部插管1~3周,可适时切开气管。
无创呼吸机治疗:调整呼吸机工作模式至呼吸模式(S/T),呼吸频率调至12~18次/min,氧流量调至5~8L/min,呼气压力4cmH2O,始位吸气压8cmH2O,可逐渐递增至16cmH2O,控制动脉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1.3观察记录指标 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呼吸频率以及血气情况,并对其进行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P<0.05时表明统计学存在意义。
2.2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气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PH值、呼吸频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心率、动脉血氧分布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除PH值外,其余指标均有所降低,动脉血氧有所提升。其中观察组患者呼吸频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心率、动脉血氧分布情况改善尤为明显(P<0.05),详见表1。
慢阻肺具有致死率高、发病范围广等特点,一旦与呼吸衰竭合并更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否则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现阶段,临床常用的祛痰、氧疗、抗感染以及扩张支气管等方法的疗效不佳,通常需要进一步采用辅助通气的方式进行治疗。临床上应用最久的就是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方法进行辅助通气,此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患者呼吸,但其并发症多且操作繁琐等劣势也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与之相比,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临床效果更佳,不仅无需切开气管,能够保留患者基本说话、进食功能,减少患者的痛苦,降低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而且还能增加肺泡的通气量,促进其排出二氧化碳防止萎缩。采用无处呼吸机进行治疗能够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对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及气血频率有明显优化,本次观察治疗结果也与之相符。
综上所述,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症状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呼吸情况,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