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磊
摘 要:本文以对传统文化的起源,以及儒释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通过对比儒释道的不同,来解释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现时代的发展和轨迹进行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释道;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01
现如今,都把“传统文化”当成对此前一切中国文化的统称。这样的传统文化是毫无价值意义的,大部分人的理解诸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类词语,这确实是对传统文化正确的描述,但还是不知道传统文化是什么。
在1840年前,是称之为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不只是我们俗知的儒家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宗教特性说来看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为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地位,其影响着东亚文化圈,如:日本、朝鲜、越南等。例如,儒家的经典《论语》,其内容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是三个既独立又紧密联系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在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称之为经学,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其独尊儒术,庶人天子,和庶人圣人结合起来,结束了长期的政治上的混乱,和文化上长期的混乱;释是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而长期演变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行的智慧,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的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逍遥的智慧,超越自我,超越物欲,强调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飞跃;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启迪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人生上的偏执,直悟生命的本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民族从本质上讲也是文化。中国古代是以宗法为基础的政治,中国文化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中国一直处于农耕文明阶段,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的大碰撞中,我们要重新调整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这种重新调整是在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也有障礙,偶尔也会出现倒退。但也要注意一点,文化可以交流,但仍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现如今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的后果是会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前进的自觉水平。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要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人类社会的文明阶段分为三个:一是农耕文明阶段,二是工业文明阶段,三是后工业文明阶段。我们仍还处于农耕文明阶段,所以在对待民族文化上,我们必须要坚持继承、吸收并保持创新。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在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上,日本就做得很好,在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的基础上,也保持了自我的创新,使日本在世界的优秀文化中占了一席之地。所以,在新的时代,也要建设新的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的结合,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要灌输进去当今文化的特点,符合世界发展观,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进行发展。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设中,要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去建设中华民族的新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