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数学学习效果源于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0-04-09 04:38张贤流
新教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注意力习惯小学生

张贤流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关注到学生在学习中所形成的学习习惯。但是,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可以看出,一些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合理,对学生所产生的启发性不足,不利于他们形成較好的习惯。因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先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并结合实际教学的情况,探究了小学数学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

(一)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是小学阶段学生的一种较为显著的特征,注意力集中是学生自觉、有目的且需要一定意志力才能达到的状态。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重,注意力难以长期保持集中状态。特别是数学知识相对抽象,具有逻辑性强的学科特征。当学生在学习的某个环节走神,就很难在后面的学习中衔接上,久而久之,学生出现了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就难以高质量完成。

(二)不能认真审题

小学生因为注意力不能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所以在做题时比较容易走神。同时,由于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容易在题目抄写、题目分析等环节出现遗漏或者失误。比如,一些学生将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抄写错误,或者题目抄写一半,又或者在做完题之后没有养成检查习惯,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三)缺乏倾听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他们大多缺乏认真倾听的习惯。大部分的情况都是在听到了一些内容之后,与自己联想到的内容联系起来,就开始争抢着回答问题。但是,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这些学生也不能保持安静倾听他人的回答。在缺乏有效管理方法的情况下,课堂纪律会变得松散,难以维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

(四)思考分析能力不够

当前,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有时是通过模仿的方式完成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具有联系性,如果学生不能独立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完全照搬教师讲授的方法,并不能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还有些学生并不能理解题目真正的意图,仅根据自己掌握的方法进行解题,往往会陷入误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五)语言表达不到位

一些学生在将自己头脑中思维转换成为语言进行表述时,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学生可能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形。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虽然对部分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然而却并不能流畅地表述出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理解问题内涵的前提下,重点发展语言表述能力,确保他们能精准地表述出自己心中所想。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一)课前养成预习习惯

课前阶段的预习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基础作用。预习是大部分教学工作者所倡导的一种良好学习习惯。此外,因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所以学生在课后时间,家长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预习。之后在课堂上学习时,可以达到强化知识印象的效果,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重难点突破。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位置与方向”的内容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让他们尝试运用东西南北来表达方向,代替以往使用前后左右表达的习惯。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们初步养成良好的方向表达习惯,在形成习惯之后,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的方向,并正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二)合理规划学习安排

培养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需要引导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例如,针对课堂上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要能在计划的时间之内完成。如果教师预留的作业在自己计划的时间内提前完成,则可以将计划内剩余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选择复习本堂课的内容或者预习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当日讲授的知识要在当天内复习完成,真正做到“今日事今日毕”,避免形成拖延这一不良学习习惯。教师在制订教学进度安排时,可以帮助学生制订阶段的总结复习计划,让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学习时间进度表并严格执行。

(三)培养校园生活习惯

部分学生在从学前教育阶段过渡到基础阶段初期,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还没有形成。比如,部分学生还不会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部分数学教师同时兼任班主任,便能在工作中重点关注学生课前准备、课堂听讲的状态以及看书写字习惯的养成。教师叮嘱学生在课前要准备好下一节课需要用到的书本和文具,上课期间不能交头接耳,下课之后在教室内外不能大声嬉闹喧哗。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良好生活习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四)形成积极进取心理

1. 照顾学生情绪。在小学阶段,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要随时随地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和自尊心。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批改工作中,不能简单地写上得分而不进行评价。教师需要采取更加细致的作业批改方法,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并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是被教师看在眼里的。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你真棒”“作业干净整洁”等评语时,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更加投入。

2. 鼓励积极发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包括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发言。但是,小学生受到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和胆怯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敢主动在课堂上发言。对此,教师需要调整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鼓励不同的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一些学生的口算能力较强,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速算问题,让学生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奖励“小红花”,每学期期末学生可以用自己得到的“小红花”兑换相应的奖品。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在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当中,逐渐激发自己的潜能,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制订出有利于他们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注意力习惯小学生
让注意力“飞”回来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