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兴杰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教学《杞人忧天》时,笔者不禁想到了这句话。这句话在生活中经常被用到,学生耳熟能详,以至于教授文本时,笔者认为只要学生预习到位,就不难弄清文章大意,理解文本主旨,寓意就不说自明,学生也很快就能够搞懂。但是,学生真的懂了吗?是不是教学到这个程度,我们的教学就算完事了呢?我想未必,如果真这样,语文教学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特别是作为老师,如果我们的教学就到此为止,那么,我们就失去了老师的价值。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看世界”。笔者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可否加入以下的细节设计。
师:文中晓之者,他认为有必要不?他是如何劝说的?
师:突出“晓之者”的话。(课件)
师:学生齐读。
师:晓之者认为不必要担忧的理由是什么?我是杞人,你用现在的语言来劝导我。
生:……
师:劝导有效吗?(出示: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师(小结):杞人就是一个庸人。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板书:讽刺不必要的担忧)
师:我们再看晓之者,他分明就是一个智者的形象。他给杞人的理由你觉得好笑吗?好笑在哪里?
师(小结):今天,我们都比晓之者晓得更多。看来晓之者其实并不晓,智者非智呀!(板书:非智)
师:以古代视角,你理解晓之者吗?为什么?
师:晓之者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杞人的忧虑就真的没有必要吗?
师:出示天灾人祸图。(课件)
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里有大自然不可抗力引发的大灾难,也有因人类自己对周边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的恶果。同学们看完后,觉得杞人的忧虑有必要吗?
师:今天,我们再来审思杞人,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强烈忧患意识,有远见的人)
师(小结):庸人不庸!(板书:不庸)
师:如果杞人和晓之者看到现代社会“雾霾漫天、地面塌陷、环境恶化、台风肆虐、旱涝灾害、火灾频发、交通事故、战火纷起”等,深感责任重大,忧虑之心渐长。当他们又一次相遇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师(小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到底要不要忧呢?
师:作者讽刺了什么呢?(扣住“不必要”)
师:什么是不必要的事?
师:你总不会担心天会塌下来吧?你不会担忧一只苍蝇把你的头撞出一个血窟窿吧?你不会担忧人造卫星掉下来砸中我们的头吧?
师:古人觉得遥不可及的忧虑大可不必有,这是因为那时认识的局限性或发展缓慢。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当今,防患未然的“深忧远虑”确实必需。我们学习寓言,既要走进去追根求源,把握本意,又要走出来结合当今,获得新知。
师: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先贤关于“忧”的处世哲学:
智者不愁,多为少忧。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若是忧虑就应抱希望。人生最大的幸福经常是希望、希望。
因而,有人认为杞人就是吃饱了撑的,一天到晚净琢磨些不着边际的事。生活当中,我们把这个人叫作不靠谱的人。他真是没事干,不靠谱吗?我们再来看《左传》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 大火连烧三个月。
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老师还需要做些什么呢?我想,真应该做的事是,要挖掘文本背后 所蕴藏的价值,以此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这才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语文教学,我们应该不唯上、不唯书,要有自己的见地,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文本背后的价值,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源头活水,最大限度地体现国学经典的精粹之处。
推荐书目
书名:《语文学科案例教学法:教学案例的撰写》
作者:蔡伟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基于语文学科,帮助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完成以下目标:1.全面厘清有关案例教育与教学案例的概念,掌握教学案例的类别与功用。2.帮助教师正确选择与积累适合自己的教学案例。3.指导新老教师学会自我发现,总结提炼教学经验,撰写各类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