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龙人
【摘 要】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传递生产经验与社会经验的主要手段,是人类文化与艺术发展的重要路径,而戏曲教育是艺术传承以及繁荣发展的基础。我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在千年发展进程中积累诸多教学经验,进而确立了当代戏曲教育。本文主要分析当代戏曲教育现状,并进一步阐述改革发展的对策。[1]
【关键词】当代戏曲;教育现状;改革创新;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8-0142-02
教育属于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是传承历史、创新理论的重要路径。戏曲有着多年的历史,其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审美能力以及表现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帮助,诸多戏曲作品的表现手法都是通过集中教育来实现传承的。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体现重点。
一、当代戏曲教育的传承历史
我国戏曲教育最早阶段是唐玄宗时期,早在公元八世纪初期朝廷就以自己的名义开展了教坊,其主要作用就是用于教育、排练以及演出,属于演出和教育相融合的艺术机构。之后随着戏曲艺术的快速发展,戏曲逐渐成为体现民族精神的艺术类型,教育和演出也逐渐由宫阙转向民间,教育形式也主要以师徒或个体培训的方式开展。发展到明代以后,出现了以自娱和盈利为目标的戏班子。通过聘请教席和培养孩童的方式来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但是这种方式并不普遍,一些具备情趣的戏曲难以满足中下层阶级的需求。随之出现了科班教育,其主要运用系统培训与实践相融合的模式进行艺术教育,也有着一定的师徒传授形式,但在招生方面、教授方面以及面对群众演出等方面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因为有了相关演出经验。之后出现很多戏曲艺术人才,如马连良、李世方等人。在戏曲进入到现代之后,戏曲艺术人员也逐渐从“低下身份”转变成为艺术家的身份,而戏曲教育也不再是以往传统的娱乐和消遣工具,转变成为了开启民智和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方式。戏曲教育也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积极改革创新,讓其艺术形式与时代发展以及群众需求相适应,这样的戏曲教育才会有生命力。
二、当代戏曲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戏曲教育始终都是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重点内容。当前,在“改制、改人、改戏”的思想背景下,全面实现了人人平等,同时也提升了戏曲的社会地位。当前已经废除了诸多旧社会中的习俗,如养女制、经励科等,随之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发展体系,使戏曲教育实现了正规化与合理化。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很多戏曲院校,培养方向也从传统的“角儿”转变为具备高素养的艺术人才,但在评价标准与教育地位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在文化部门召开多次座谈会议之后,对问题也进行了解决和重新定位,进一步完善了戏曲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文革期间,戏曲教育出现了中断问题,诸多戏曲演员都离开了戏曲领域,进而导致戏曲教育进入了空白期。一直到70年代之后,我国才重新成立了戏曲教育院校。当前,我国戏曲院校已经升级成为高等教育学校,也逐渐发展成了专业且结构合理的艺术教育院校。随着社会发展,戏曲教育也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正在不断加强。
我国是有着多民族文化的国家,作为能够体现我国灿烂文化艺术,戏曲艺术更是多姿多彩。我国戏曲种类多达300种,名家和名段均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地理因素,导致戏曲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功能。[1]想要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的整体素质,戏曲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戏曲教育发挥着极大的音乐教育优势,是振兴我国民族文化和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内容。
三、戏曲教育需要在创新中开展和进行
要使我国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首先教育是根本也是国策,是发展和振兴民族的根本。戏曲教育要得到良好发展,就需要依靠优秀的后来人继承。所以,当前的迫切任务就是如何培养专业、文化知识丰富且具有创新艺术和创新能力的戏曲后继人才。
近年来,戏曲教育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出类拔萃的合格人才。但是当前随着高新科技技术时代的到来,多种艺术形式都呈现出激烈竞争的发展态势,戏曲欣赏的人也越来越少,导致戏曲教育也陷入了危机。所以,戏曲教育也需要跟上时代要求,重新且全面审视自己,了解并理解当代青年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在继承戏曲艺术的同时,吸收其他艺术类型的优势,让其渗透现代感。在过程中可以运用科技的表现方式来培养戏曲人才,这样不仅可以继承前人的精神,还可以使戏曲艺术繁荣兴旺发展。基于此,教学模式也不能停留在传统且陈旧的训练方式上。如果教学方式还沿用教师口口相传、不用学生思考的方式,就难以培养学生们的鉴别能力。所以,戏曲教育需要在创新中开展,要包含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形式上的创新,这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否则戏曲教育就会与社会落伍,与现实社会发展脱节。
四、分析当代戏曲教育改革发展方式
戏曲教育改革首先需要冲破以往传统的老套方式,重新编写新的教材。戏曲艺术的表演特点就是在舞台这一小空间中表现出大天地。其一需要让演员学会怎样运用唱、念、做等表演方式来体现人物形象,加强戏曲艺术的感染力;其二就是使创作者如何运用动作来完成规定行动,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其三就是在塑造戏曲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怎样巧妙呈现角色,进而获得最佳的艺术效果。当前,戏曲艺术还沿用传统的旧套路显然不行,戏曲教育虽然也训练学生唱、念、做等技巧,但旧套路依然是主要教学模式。这一现象的主要表现就是形体教学中违背了当今戏曲改革教学内容。所以,需要重新编写教材,这样才可以培养和塑造新的戏曲人才。
另外,在教学模式上需要改变教师的观念问题。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态度,但前提是教师必须要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传统戏曲教育通常都是以传授戏曲知识和技能为主,很多时候都是以教师为核心,学生始终处在被动的地位,其创新能力遭到严重扼杀。同时,教师充当教唱者的角色也难以体现教师劳动创造本质,贬低了教师的生命价值。所以,需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确定现代化教育理念,全面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首先需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戏曲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以提升社会群众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路径。
其次应确立现代艺术教育观念。艺术教育包含了戏曲教育,而艺术的本质即为审美,可以说艺术教育就是审美教育,其在培养学生德行与智力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艺术审美修养,这是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审美属于个性化十分突出的过程,而审美教育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审美活动中,为学生们提供多样化的个性体验,同时还需要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发展。
最后应该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念。学生属于教育和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需要将教育重点放在激发学生主体艺术与培养学生创新性和主动性上,借助学生资源来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另外,在过程中教师要扮演设计师与合作伙伴的角色。站在学生角度分析,因为大部分学生都习惯于扮演“教书匠”角色的教师,对上述提议会不习惯。[1]将教学对象放在主体位置来进行教学,教师首先应是一个教学设计者,需要考虑怎样将学生们的学习经验带动起来,让学生可以自主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换句话说,新知识就是不由教师进行讲述,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进而了解和掌握。针对戏曲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组织、设计、分工以及协商等方式来进行戏曲学习和开展戏曲实践活动,这是戏曲教育借助学生资源进行教学的重要路径。
五、结语
结合全文,继承是基础,而改革创新是发展。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国家兴旺的原动力。在戏曲教育中,必须要解放传统的思想,全面改革教育方式。只有改革创新,才可以使戏曲跟上时代发展脚步,进而更好地实现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平. 论广西当代民族戏剧的地位与作用——以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大型剧目为例[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