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瑶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国学讲堂”!本期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如何读书的故事,先来读一读原文吧。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遇:指董遇,汉末三国时期的儒学大家。
2.从:跟随。
3.见:通假字,通“现”,显现。
4.无日:没有时间。
5.岁:年,这里指一年。
这个故事出自《魏略·儒宗传·董遇》。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儒学大家,擅长研究《老子》,为《老子》作了注解;他还对《左传》很有研究,作了《朱墨别异》。有人仰慕董遇的才华学问,想跟随他学习,董遇却不肯教,只说:“你必须先去把书读个一百遍。”他又解释说:“只要读上一百遍,书籍的含义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想跟着他学习的人说:“苦于没有那么多时间。”董遇回答:“应当把‘三余时间利用起来。”有人问他“三余”是什么意思,董遇解释说:“冬天是一年中多余的时间,夜晚是白天多余出的时间,阴雨天是平日里多余的时间。”
董遇的学习方法无非是“刻苦”二字,一部经典要翻来覆去地读上许多遍,直到读出其中的微妙含义,自然就学到了知识。但他利用时间的方法就十分巧妙了:冬天是一年劳作后休息调养的时间,可以用来读书;夜晚是白天工作结束后的时间,可以用来读书;遇到阴雨天,不好出门,也可以把时间用来读书。正是这看似稀松平常的“三余”,给了董遇数倍于旁人的学习时间,最终助他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大儒。对于我们来说,这种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方法,是对课堂学习的一个有益补充,值得借鉴。
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时间,是做好每一件事都必须掌握的技巧。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要想取得比别人更多、更好的成果,就要利用好每一段空闲的时间。这些看似多余的时间累积起来,聚沙成塔,就能从量变转为质变。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诗人的故事——
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时间,是做好每一件事都必须掌握的技巧。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要想取得比别人更多、更好的成果,就要利用好每一段空闲的时间。这些看似多余的时间累积起来,聚沙成塔,就能从量变转为质变。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诗人的故事——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的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的著名诗人。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作《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qiāo)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 家道中落后日渐窘迫的生活,促使李贺立志考中进士,走上仕途。然而造化弄人,他的才气和名声引来小人的妒忌,向朝廷进谗言,取消了他的考试资格。尽管十分看重李贺的韩愈为他多方奔走,上表鸣冤,李贺的科举之路依然半途而止。从此,李贺便将一腔热血和满腹才情转而投入到诗歌创作中去了。
然而,李贺的成就不仅来源于他独特的经历和过人的天赋,更离不开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骑驴觅句”。李贺干什么事都极认真,努力追求完美,对于他的诗作就更是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自己不满意之处。李商隐所作的《李长吉小传》记载:李贺经常是“骑巨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他自己也说:“谁似任公子,云中騎碧驴。”李贺的写作状态和技巧是使人感慨以至于赞叹的。他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李贺经常白天带着一个书童,骑着驴出门,在驴背上无事可做之时,就苦思冥想,构思绝妙的诗句。当灵感瞬间袭来时,就赶紧在纸上写下来,放到布袋中,晚上回家以后,再把这些诗句整理成完整的诗。李贺的母亲见状,心疼地说:“我儿是要把心都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正是这驴背上的苦心推敲,为后世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等千古名句。李贺也因此被称为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和李白、李商隐合称“三李”。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李贺的评价也相当高。王夫之评价他:“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认为他可媲美李白;鲁迅先生年轻时十分喜爱李贺的诗,在他手书的古诗中,李贺的诗是最多的;就连毛主席也对李贺推崇有加,把“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李贺的名句用在自己的诗中,他还曾向陈毅元帅推荐说:“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