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有效提高唢呐吹奏技巧

2020-04-08 04:18王俊梅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鼓腮颤音换气

王俊梅

(沈阳师范大学 戏剧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一、引言

唢呐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公元3 世纪就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明代开始我国古籍中就有了唢呐吹奏的记载,到了明代后期唢呐已经在戏曲表演伴奏的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民族乐器的重要代表。时至今日,唢呐在民族声乐演奏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民族元素符号”,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和喜爱。

唢呐的音域比较广泛,音色高亢嘹亮,演奏者通过在嘴巴中含住簧片,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木制管身以及金属的扩音碗的振动和扩音,向外发出声音。为了实现理想的演奏效果,演奏者必须全面掌握唢呐演奏的技巧。

二、吹奏技巧训练的重要作用

对于唢呐演奏者来说,进行长期系统的吹奏技巧训练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作用:

1.可以真正熟悉和掌握唢呐的演奏规律。相比于其他民族乐器,唢呐在演奏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方面还是相对较高的,其吹奏和发声原理也与笛子等其他民族乐器有着一定的区别。表演者通过长期系统化的训练,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唢呐的内部构造,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换气、颤音等各种技巧,达到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实现对唢呐演奏艺术规律总体化和全面性的把握。

2.促进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的高度协调。唢呐的吹奏需要依靠吹奏者的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共同实施、共同配合来完成。无论是口内技巧还是手指技巧,本身都是演奏者运用自身身体机来实现的,相对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如果单纯地运用其中一种技巧,是无法完成高难度演奏的,也无法实现预期的艺术效果,只有做到两个技巧的使用高度协调和无缝衔接,才有可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但是如果想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要通过长期系统的吹奏训练来实现口、手技巧的高度协调统一。

3.有助于实现“身心合一”的艺术效果。对于唢呐演奏者来说,衡量其艺术水平和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是“身心合一”,即能够在完成高难度演奏的同时更好地倾注演奏者的内心情感。如果仅是完成了乐曲的演奏而并未倾注表演者的情感,那么这个演奏的过程就是低水平的,乐曲也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如何在演奏中倾注内心的情感,实现“身心合一”的效果,就需要表演者通过长期的训练加以深刻体会。

三、唢呐吹奏技巧练习存在的主要误区

相比于其他吹奏类乐器,唢呐对于吹奏者的技巧要求更高,必须要通过勤学苦练方能练就炉火纯青的技巧。但是,现阶段很多演员在唢呐吹奏技巧练习的过程中却走入了如下几个误区:

一是试图借鉴和使用其他乐器的吹奏技巧。正如前文所述,唢呐的结构比较复杂,与其他吹奏乐器在发声原理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一些青年唢呐演员为了追求艺术创新,试图更多地运用长笛等其他吹奏乐器的演奏技巧。实际上,其他吹奏乐器的演奏技巧并不完全适用于唢呐吹奏,如果盲目学习借鉴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是试图寻求捷径。唢呐吹奏技巧训练是非常艰苦而枯燥的,没有其他捷径可寻。一些演员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专业水平,没有尊重艺术规律,不惜采取一些其他训练方式和手段,无法真正实现技巧的有效提升。

四、如何有效提升唢呐吹奏技巧

与其他乐器相比,唢呐的最大特色在于演奏者可以通过对嘴巴内簧片的控制来实现音量、音色、音高的调整和变化,并综合运用各类表演技巧。为此,呼吸、指法等技巧训练都有固定的方法可循。

(一)呼吸训练技巧

掌握好呼吸的技巧,为吹奏过程提供充沛的气息是实现演奏成功的基础性条件,“气足音满”正是呼吸训练重要性的生动写照。对于唢呐演奏者来说,为了始终保持气息饱满,就需要快速的吸入更多的气息,同时有效控制气息的呼出过程,讲究呼出的节奏,尽量做到“少而慢”,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就必须要学会控制呼吸过程中腹部的动作,用来更好地控制气息,符合演奏的需要。

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呼吸训练方法是“丹田呼吸法”,在吸气的过程中要实现小腹内收和肋骨外扩,利用小腹内收的动作来控制呼出的气息的节奏。具体来说,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做到吸气快、吐气慢。在呼吸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做到与呼吸无关的部位全部放松,便于尽量在短时间内吸入大量的气息,同时在呼出的过程中要根据演奏实际需要合理控制好呼出气息的量,尽量少而缓慢地呼出气息。

二是做到利用鼻子吸气。为了始终保持充沛的气息和稳定的节奏,演奏者在唢呐演奏的过程中要做到利用鼻子进行吸气,这样既能够确保每次吸入的气息量基本稳定,也能够让口腔技巧得到更好地运用。只有在运用鼻子吸气量实在无法满足演奏需要或者运用“抢气”达到特殊效果的情况下,才会运用口腔与鼻腔同时进行呼吸。

三要做到保持呼吸连贯。保持呼吸的连贯性是维持总体演奏节奏平稳的关键和基础。由于在演奏过程中对气息控制的要求非常高,唢呐演奏者必须要做到合理呼吸,切忌不要在第一次气息完全呼出后才进行第二次吸气,这样会严重破坏气息总量,也会给演奏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应当在第一口气息尚未完全呼出的同时进行第二口气息的吸入,始终保持气息的持久绵长,维持呼吸总体节奏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二)颤音技巧

颤音技巧也是唢呐吹奏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演奏技巧,通过调动和使用各种方法可以实现完全不同的演奏效果。常用的颤音包括气颤音、齿颤音、指颤音、臂颤音等。

气颤音属于吟音,主要通过演奏者控制气息来实现。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尽量大量吸入一口气息,利用小腹裹住气息并进行有规律的弹性收缩,随着收缩的过程会产生微微带有波动的声音,这些声音犹如弦乐演奏过程中的揉弦。根据演奏乐器题材、风格的不同,颤音的长短、强弱、快慢应当有所区别,用于突出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齿颤音本质上也属于吟音的一种,俗称为“指花”,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技巧。在唢呐演奏过程中,齿颤音一般用来表达欢快的节奏和愉悦的情绪,也能够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感情。在演奏过程中,齿颤音的运用效果十分明显,两个邻近的音符之间迅速实现了交替,虽然这个过程非常短暂而迅速,但是却依然可以感受到两个邻近音之间的清晰的界限。如果无法保持这个清晰化的界限,那么齿颤音的特点将被弱化,失去鲜明的特点。

臂颤音又称为小臂颤音,是区别于指颤音的另一种颤音方式,其艺术效果也有一定的区别。在使用臂颤音的过程中,演奏者并不是利用手指的动作去拍打唢呐的发声孔,而是利用小臂的短时间内的迅速摆动去带动手指,手指的动作是被动的,方向垂直于唢呐杆,通过上下拍打音孔来实现颤动发音。这种颤音更加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更加便于表达激越之情。为了掌握好臂颤音技巧,演奏者要做到手臂带动手指运动,手指不可抬起过高,要确保手指、手腕和小臂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之上。

(三)循环换气技巧

相比于其他两种技巧,循环换气技巧的使用频率不高,只有在演奏某些特定题材或作品时才能够使用。具体来说,演奏者需要充分利用好小腹的力量,用来控制呼吸的节奏和力度。此外,要用鼻子进行吸气,同时用嘴巴进行吐气,在用鼻子吸气的过程中要尽量收缩小腹,同时利用吸入的气息将两肋鼓起,不断压迫气息向上运行,也就是要用小腹收缩的力量迫使气息不断地向上运行,直至将气息送入口腔之内。在气息进入口腔后,演奏者再根据需要利用两腮的力量,将气息逐步向外排出。在吐气的同时,演奏者的小腹肌肉也会随之放松。在完成了一个呼吸循环后再不断反复,重复这个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气息稳定充沛,演奏者一定要把握规律,即不能等第一口气完全呼出后再进行吸气,而是需要在第一口气息尚未完全用尽之时就进行第二次吸气,这样才能够确保两个呼吸过程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没有换气的痕迹,也能够持久地保持唢呐吹奏长音的稳定连贯。

为了掌握这个技巧,演奏者可以采用吹气训练的方式,即找到一个芦苇棒,并将芦苇棒插入水中,按照上述的呼吸方式反复循环地进行练习,直到水里能够连续不断地出现气泡,这样就掌握了这种技巧。在电影《百鸟朝凤》中就有类似训练的镜头。

(四)鼓腮换气技巧

在长期的艺术表演实践中,一些唢呐演奏艺术家借鉴其他乐器演奏的技巧,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换气方法——鼓腮换气法。在唢呐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在第一口气即将用尽之际,将剩余的气息存入两腮之中,让两腮呈现出鼓包形状,之后保持用鼻子进行吸气,同时将两腮逐步收紧,用腮内储存的气息来进行吹奏。随后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呼吸吹奏。通过运用鼓腮换气技巧,可以保持唢呐的声音长时间居于稳定状态。应该说,鼓腮换气法是唢呐演奏所独有的换气方法,其他诸如笛子等吹奏乐器就无法完全使用鼓腮换气法,这是由唢呐这种乐器等独特构造和吹奏方式所决定的。

首先,唢呐是双簧管乐器,吹奏者需要用嘴包住扁圆形的哨子口,运用气息振动哨子发音进行吹奏,只要气息足够充沛就可以产生各种音响效果。在鼓腮换气的过程中,虽然嘴部的外在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嘴包住哨子口的吹奏口型却没有任何变化,这样就能始终保持吹奏的稳定性,这是其他乐器所无法实现的。

其次,很多唢呐的哨子上还安装有档片,这个装置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吹奏者有效控制口型。在鼓腮换气的过程中,吹奏者的双唇有力地顶住了档片,这样就加大了两腮的压迫力量,腮内气息的储存量和排气量显著增大,有助于更好地保持唢呐高亢嘹亮的音色。

除了上述几种基本的技巧以外,唢呐的演奏技巧还包括连奏、单吐、弹音、花舌等,可以营造出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也能够模仿飞禽走兽的鸣叫,需要演奏者通过认真系统的训练加以掌握。

猜你喜欢
鼓腮颤音换气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浅谈流行音乐演唱中如何注意换气点的掌握
老人常鼓腮有助消化
老人消化不好多鼓腮
基于CD4060 的室内换气系统延时关机电路设计
对长笛演奏中的颤音研究
浅析颤音技术在美声演唱中的运用
清晨别急着开窗
闭唇鼓腮防脸塌陷
颤音在长笛演奏中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