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孟 楠
从发展趋势看,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自 2016年以来,在中央政府装配式建筑发展计划和激励政策的引导下,各省市纷纷开启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热潮。2019年 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提升建筑工程品质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绿色施工,通过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降低施工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自 2017年 11月 9日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后,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引擎便正式开启。2019年 2月 3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和相关工作要求的通知》,新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应全部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实施。作为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先行者,通过发展装配式建筑,上海将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作,在行业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逆势上扬,走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转型发展之路。
截至 2019年 12月,上海装配式建筑落实累计总量超过 7600万平方米,备案的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企业实际产能达到 420万立方米,两项均列全国前列。以上海为样本,深入剖析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经验和建设路径,以期对全国其他地区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参照和借鉴。
上海市装配式建筑推进工作起步较早,从上世纪 90年代起,就以先行者之姿不断实践,并初步探索一条具有上海特色的建筑业转型发展之路。随着上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上海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制造业发展、建成绿色宜居城市的重点工作。上海大力推进和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和方向正越来越清晰。
上海宝业中心
1996年,上海被列为全国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 1999年,上海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市建委、市经委、市科委等相关部门参加的住宅产业现代化领导小组,先后制订了《上海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计划》《上海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提出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工作步骤。 2002年,我国首幢装配式钢结构高层住宅 —中福城二期在上海建成。
2011年到 2013年,上海进入试点推进期,通过行政监管结合市场激励等手段,技术积累取得突破,住宅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上海进入装配式建筑的全面推广阶段,覆盖范围由住宅建筑普及到了公共建筑领域,装配式项目也开始了成倍增长。2 014年,上海全市装配式建筑落实量达到 312万平方米,较 2013年翻了一番。上海市装配式建筑步入发展快车道。
2014年至 2016年,上海装配式建筑落实量连续 3年翻番,已超过 3000万平方米。同时,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也在快速发展,预制构件设计产能已达到 1500万平方米。 2015年 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准通过上海成为“全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在此背景下,上海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大装配式建筑的推进力度,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发展能级,推动装配式建筑与建筑信息化融合发展。
2016年,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本市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和装配率计算细则(试行)的通知》,通知规定:自 2016年起,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工业建筑应全部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实施,建筑单体预制率不应低于 40%或单体装配率不低于60%。
近年来,上海市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总体要求,把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积极推进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良性互动、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上海市政府也在强化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与应用。2016年 10月,《上海市装配式建筑 2016-2020年发展规划》发布。按照规划,到 2020年,装配式建筑要成为上海地区主要建设模式之一,建筑品质全面提升,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装配式建筑产业体系。
2019年2月 3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和相关工作要求的通知》,对预制率和装配率进行了明确、完善和补充。
在国家装配式建筑发展计划和激励政策的引导下,各省市纷纷开始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热潮。我国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由 2015年的 7360万平方米增长到 2018年的 2.9亿平方米(占新开工面积 13.9%),复合增速达59%。其中, 2018年上海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超 2000万平米,占新开工面积比重达 74%。上海结合自身的基础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特征。
作为指导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十三五”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上海市装配式建筑 2016-2020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对策措施,为未来五年上海发展建筑工业化指明了方向。从 2016年起,全市符合条件的新建项目原则上全部落实装配式建筑;在预制装配率方面,明确新建装配式建筑单体项目的预制装配率不低于 30%, 2016年起不低于40%。
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明确提出了两个强制比率的要求,以土地源头控制为抓手,将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写入土地出让合同,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规定装配式建筑面积比率和预制装配率,同时注重区域统筹发挥相对集中的规模效应。通过“两个强制比率”和“建筑规模”的双控措施,确保了装配式建筑项目顺利落地。
出台激励措施,调动企业积极性。上海专门研究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规划奖励、资金补贴等激励政策。如对建筑面积 3万平方米以上、预制装配率40%以上的住宅项目按面积予以补贴(单个项目最高补贴 1000万元)。装配式住宅项目可提前预售。对规定之外主动实施装配式建筑或外墙采用预制夹心保温墙体的,给予不超过 3%的容积率奖励。同时在墙材专项基金减免、工程验收等方面予以一系列的政策倾斜,起到了较好作用。
建立通用标准,减少企业建设成本。初步建立了从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安装、构件生产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标准规范体系。先后发布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等 7本标准和图集。这些标准规范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相关标准规范互为衔接补充,基本能够满足当前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求,解决了企业在技术方面的问题,有效减少了企业建设运维成本。
发挥示范效应,打造集约规模效应。坚持政府工程带头,市域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项目率先运用装配式建筑,高架桥梁、轨道交通等市政工程领域大力推广预制拼装技术。骨干企业先行先试,积极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推动上海预制构件生产走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部分项目预制化率最高达到了80%。
注重培训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着力加快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培育,2014年以来已开展了多轮集中培训,培训建设、设计、施工企业、建设主管部门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1000余人次;依托上海建工(集团)学校,建立了装配式建筑施工实训基地,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实操能力。拍摄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宣传片,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积极宣传了上海装配式建筑推进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装配式建筑的社会关注度持续升温。
提升产品性能,消除质量安全通病。上海结合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要求,积极推广预制外墙、门窗、外饰面砖、保温体系一体化预制技术,探索解决了一批门窗、墙体渗水、外保温、外饰面砖脱离等建筑质量通病问题。对全市公租房、廉租房,外环线以内及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六大重点功能区域的装配式商品住宅,提出了实施全装修的要求。同时,提高建筑外窗传热系数、楼板设计厚度等技术标准,鼓励采用降噪静音管材和同层排水技术,探索研发民用建筑外遮阳技术。
实施全过程监管,消除建筑安全隐患。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取消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市场准入的背景下,上海积极探索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重点强化了构件生产的事中事后管理;要求建设单位向生产企业派驻监理,部品构件必须实施首件试拼装,同时督促行业协会完善质保体系,确保建设工程五方主体质量终身责任制有效落实。
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是中国建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回顾上海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总结其模式特征,装配式建筑的上海实践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启示。
当前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时期,以建造方式变革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是全行业面临的共同任务。上海深刻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重大决策部署,认识到装配式建筑对建筑业转型升级具有突出作用。上海装配式建筑实践表明,在新动能培育中要早布局早谋划才能早受益。上海之所以成为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高地,与其较早的战略谋划、深入实践紧密相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对于传统建筑业而言,装配式建筑是实现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上海一直把装配式建筑发展作为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但仍没有完全破题。面对装配式建筑技术不成熟、上下游产业不健全,标准不完备,成本增加和设计施工一体化管理难度增大等问题时,传统企业的畏难情绪十分明显。上海市委市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加强市场倒逼机制,出台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决心落到实处。
上海绿地南翔威廉公馆
政策监管方面,上海市主要从施工质量监管、材料管理、试点示范项目的建立和创新技术发展的推动等多个方面严抓装配式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加强技术研发应用,使得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措施日益完善,并就市保障性住房工业化建造水平方面、进一步明确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方面逐个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了装配式建筑的鼓励性政策(规划引导、财政支持和试点示范等)和强制性政策(预制率装配率要求、全装修要求、安全质量管理要求等)。技术标准层面,继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共颁布现行装配式相关标准 9部,图集 3部,在编标准和图集各 3部;修订颁布《上海市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创新、推广技术一览表》,列举了 14项创新技术,研发多种诸如减隔震技术、预制预应力体系、自复位装配式剪力墙等创新技术或体系在装配式中的应用,以及关注关键环节方面诸如检测技术标准等的颁布。产业链建设方面,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行产业链建设,加强上下游企业协助合作力度、增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力度、推广 EPC建造模式和 EPC总承包模式,预制构件生产厂家和产能逐年得到显著提高;国家装配式产业基地及上海市装配式产业基地蓬勃发展。项目落地方面,2018年,土地出让环节共落实装配式建筑约 2300万平米,累计落实约 6800万平米;上海共 7个装配式项目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8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培训宣传方面,上海市从宣贯培训、岗位专项培训、实训基地等方面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方面的人才培养,参与开展全国技能竞赛“三一杯”,组织举办相关技术交流会、博览会、论坛等活动。
目前,上海已经培育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城建、中建八局等多家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的骨干企业。部品部件生产企业也在不断加大投入提升产能,快速拓展装配式建筑市场,积极性空前高涨。
思维转型是建筑业转型的先导力量。只有理解装配式建筑的价值、把握装配式建造技术应用规律才能形成有效的机制。对于装配式建筑发展,应坚持包容审慎的治理理念,优化治理模式和手段,着力以更高的行政效率和更低的制度性成本进一步营造规范、公开、有序的市场环境:一是坚持把保护创新、促进发展作为立法导向,因地制宜调整监管策略,及时清理阻碍发展的不合理规章制度,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二是客观评价和准确判断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新型建造方式发展留有空间;三是政策制定应适应我国国情,建立合理、正向的政策引导,避免出现运动式的发展格局;四是探索出适应行业发展的成熟制度,行业在一环和一环中各司其职,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