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平
摘 要 为探索双季杂交稻病虫害防治的新方法,祁东县采用稻田翻耕和深水灭蛹、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安装频振式太阳灯、生物及高效低毒农药防治等一系列绿色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组装与常规化学农药防治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农药用量和防治成本较低、病虫防控增效、水稻增产增收、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控开辟了新途径。
关键词 双季杂交稻;绿色防控;示范推广;湖南省祁东县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0.019
水稻产业是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农业生产的一大支柱产业。要实现粮食总量的稳定增长,就要在确保种粮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稳步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自祁东县防治二化螟的主导农药——氯虫苯甲酰胺类药剂(如“康宽”)在水稻上使用导致二化螟产生抗性以来,该虫害的防治工作就成为了新型种粮主体面临的棘手问题,目前还未见有特效的防治药剂,对祁东县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为解决水稻生产中二化螟防治难的问题,推进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项目的实施,受祁东县植保植检中心委托,于2015—2018年在湖南省祁东县河洲镇双季杂交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开展双季杂交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取得了水稻病虫防治减药增效、稻谷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及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良好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湖南省祁东县河洲镇三河村,示范面积133.33 hm2,具有良好的试验基础。
1.2 供试品种
早稻为陆两优996、株两优2008,晚稻为天优华占、五优华占。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绿色防控区、农民习惯施药区两个区。
1.3.1 绿色防控区
绿色防控区统一采用稻田翻耕和深水灭蛹、性信息素诱杀技术、频振式太阳灯诱虫技术、生物及低毒化学农药防治等四項技术,区域面积133.33 hm2,
1.3.1.1各项技术的应用注意事项
1)翻耕深水灭蛹。①要把握深水时间。深水灭蛹应在越冬代蛹高峰期进行,祁东县以4月中旬最佳。②注重水深,一般要灌7~10 cm深水。③要保持深水时间,要求在7~10 d左右。④注重大面积整体推进。
2)性信息诱杀。①要选择高效诱捕器,且持续时间要2个月以上。②要每667 m2安装1个诱捕器,每两个月更换一次诱芯。③要在适于成虫栖息的杂草、秸秆堆房边也放置诱捕器。④注意安放高度,水稻一般20~25 cm。
3)频振式诱蛾灯杀虫。①注意单灯控制面积,一般为2.00~2.67 hm2。应根据地形地貌实际来安排,地势较平坦的稻田为2.67 hm2,不规则地形的稻田为2.00 hm2左右,尽量减少障碍物对灯光的遮挡。②保证开灯时间:4月初至9月底共6个月,每天日落后至翌日日出前开灯。③及时维护清理:每天将诱蛾灯高压网、接虫盘、接虫袋消理干净,以发挥诱蛾灯最大的诱蛾杀虫效果。
4)生物药剂防治。①要对种子全面消毒,并带药下田,主防秧田蓟马、二化螟,预防南方黑条矮缩病,兼防白背飞虱。②要注重防治指标。在防治二化螟兼卷叶螟,以枯鞘丛率5%为防治指标。③要在破口期综合防治好“三虫二病”。④要在齐穗期达标防治二化螟、卷叶螟和褐飞虱,以二化螟性诱每笼蛾4头、卷叶螟束尖5%或褐飞虱百丛1 000头为指标。
1.3.1.2各项技术的操作步骤
绿色防控区利用二化螟蛹期活动性差等特点,在冬季对稻田进行深翻,冬后对冬闲稻田灌深水灭蛹(灌深水7~10 cm),持续10 d,杀灭虫蛹。性信息素诱杀技术采用长效二化螟性信息诱芯(持效期2个月以上)和专用干式诱捕器,从二化螟越冬代羽化开始至10月下旬水稻收割前进行诱杀。根据气温情况于4月20日前后二化螟越冬代蛾开始羽化时安装,示范区内每667 m2安装1个诱捕器,每两个月更换一次诱芯,覆盖水稻全生育期二化螟主要发生期。频振式太阳灯诱杀的害虫以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双翅目等为主,特别是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对频振灯有很强的趋性,按照6.66 hm2安装一个频振式太阳灯,与性信息素安装同步进行。
田间虫害管理共5次,早稻2次,晚稻3次。早稻:1)5月10日每667 m2用5%阿维菌素乳油100 mL+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6 g+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 g;2)6月10日每667 m2用5%阿维菌素100 mL+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6 g+24%噻呋酰胺悬浮剂10 mL。晚稻:1)8月10日,每667 m2用34%斯品诺(乙多·甲氧肼)悬浮剂48 mL+24%噻呋酰胺悬浮剂10 mL+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6 g;2)9月1日每667 m2用34%斯品诺(乙多·甲氧肼)悬浮剂48 mL+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0 g+75%拿敌稳水分散粒剂10 g;3)9月16—17日,每667 m2用8 000 UI·μL-1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00 g+多角体病毒100 mL+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0 g。
1.3.2 常规习惯防控区(CK)
常规习惯防控区(CK)面积1.67 hm2,定点调查5户有代表性的农户做对照。
田间虫害管理共6次,早晚稻各3次。早稻:1)5月10日每667 m2用5%阿维菌素乳油150 mL+80%的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00 g+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 g;2)6月10日每667 m2用5%阿维菌素乳油150 mL+80%的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00 g+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 g;3)6月26日,每667 m2用5%阿维菌素乳油150 mL+35%水胺硫磷乳油150 mL+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 g+30%己唑醇悬浮剂10 mL。晚稻:1)8月12日每667 m2用5%阿维菌素乳油150 mL+35%水胺硫磷乳油150 mL+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 g;2)8月21日每667 m2用5%阿维菌素乳油150 mL+35%水胺硫磷乳油150 mL+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 g;3)9月13日每667 m2用5%阿维菌素乳油150 mL+35%水胺硫磷乳油150 mL+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 g+30%己唑醇悬浮剂20 mL。
1.4 试验田间管理
绿色防控区早稻实行集中育秧,统一供秧。育秧方式早稻为软盘湿润育秧,晚稻采用稻田旱耕水通气湿润育秧。育秧操作与管理同常规操作一致。
1.4.1 种子消毒
用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 g·kg-1种子浸种24 h,然后把消毒过的种子放入清水中淘洗干净,再将种子放入38 ℃的温水中预热
30 min,捞出沥干,水上温床催芽。
1.4.2 秧田用药防控
在秧苗“现青”时,每667 m2秧田喷施一次80%唏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6 g,兑水30 kg防治飞虱。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可在移栽前3天每667 m2秧田统一喷施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0 g+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10 mL。
1.4.3 栽培管理措施
主要栽培管理措施按部级粮食高产创建技术要求实施,基本情况详见表1。
1.5 病虫害情况调查
试验区按照各生育期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分别对不同的处理及小区进行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采用防控措施后的效果田间调查,每种不同类型防控区定点田间调查稻田5块,每块稻田面积大于1 333 m2,重点调查二化螟越冬虫量和各代二化螟发生量及不同措施的防控效果,兼顾调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及纹枯病、稻瘟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主要虫害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早、晚稻主要虫害防治中,绿色防控区各类虫害的防治效果较好,比对照二化螟为害枯心株率早稻减小94.6%,晚稻减小96.5%;稻纵卷叶螟卷叶率早稻减小93.8%,晚稻减小94.0%;百丛稻飞虱虫量早稻减小51.7%,晚稻减小47.7%。
2.2 产量
通过测产调查,绿色防控区早稻比农民习惯区每
667 m2增产50.0 kg,增长10.2%;晚稻绿色防控区比农民习惯区每667 m2增产68.6 kg,增长14%,具体见表3。
3 结论与讨论
本项目通过设置绿色防控区和农民习惯区CK两种不同虫害防控区,结果表明在绿色防控区采用稻田翻耕和深水灭蛹、性信息诱杀技术、频振式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技术、生物农药施用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技术等防治虫害,不仅效果明显,而且对产量提高有着明显的促進作用,同时还节约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大面积示范结果证明,绿色防控技术是实现农药减量增效,杜绝高毒农药使用,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人们对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的需求,解决粮食生产中滥用、泛用农药而造成的污染等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最佳双季稻病虫害防控集成技术模式。集成技术模式完全可以解决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操作简便、省工高效,在目前粮食生产中针对二化螟无特效防治药剂的情况下,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通过选用抗性品种、种子药剂处理、移栽前带药下田,可实现水稻大田前期少用药;通过分蘖拔节期减肥搁田、保蛛控虫、精准测报、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可减少中期农药用量;通过抽穗灌浆期精准测报、统防统治,可保证规范用药、安全用药,集成了绿色防控技术,且整个模式技术简便,易于掌握,在生产上可复制推广。2017年,祁东县在河洲镇基地举办了2次双季杂交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现场考察与观摩会,相关人员一致认为河洲镇双季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模式理念先进,实用性强,便于推广。
通过稻田翻耕深水灭蛹、性信息诱杀、安装频振灯诱杀、生物农药应用和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技术等减少了农药施用量,稻米的质量安全性得到了提高,减轻了农药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确保了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活用水质量安全。目前,祁东县用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生产的优质稻谷加工的“落排洲”“金泰”系列优质米被评为“湖南名牌”产品,在湖南省、两广地区和海南市场畅销,提高了稻米产品质量和产业效益。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