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燕
对于化学而言,按道理就不会存在学困生,因为它是初三才有的新学科。但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不同,学生学习态度各异,以及他们在与化学相关认知上的差距,使得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的节奏,成为学科的后进生。实验又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主渠道。让学困生在化学实验上有所生长,会让他们逐步甩掉“学困”的帽子,进而成为乐学的一员。
实际操作中培养参与能力
学困生在化学课堂上大多时间游离于课堂,即人在课内,心在课外。因为教师讲解的内容比较枯燥,又超越了他们现有的化学认知。因此教师可通过实验,让他们参与到实验中来,可以从开始的或多或少地参与,到后来的身心全程配合。做实验需要完成的步骤很多,从仪器的准备到问题的提出;再从实验的观察到实验报告的填写等。学困生总有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步骤,总有一个他们能跟得上的步骤,教师一步步地引导,进而让他们投入其中。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为例,本实验需要许多实验器材,譬如试管架、试管、铁架台、水槽等。教师可让学困生跟在后面一起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再问他们这些器材叫什么,是用来做什么的,操作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比如在摆布酒精灯的时候,教师可问他们酒精灯燃烧的时候,哪部分温度最高,熄灭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从最基础的问题开始,将他们的目光聚焦到课堂上,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接着,教师再去教他们一些基本做法,在装高锰酸钾药品的时候,教师让他们将试管横着放,然后再将药品放进去。教师一个个地检查其操作,对做错的,进行纠正。这样的实验步骤学生很快就学会,他们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在试管口放团棉花,学困生会跟在后面仔细地进行模仿。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在他们觉得有趣的环节中,学困生也是愿意学点东西的。最后,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问一些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激活参与意识。像刚才的操作,教师问为什么要在管口放团棉花,学生会在实践中发现答案。参与能力得到拓展之后,学困生才会渐入学习的佳境。
细节中培养质疑能力
大多学困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师课上讲什么他们就记录什么,很少提問题,他们也似乎发现不了问题。没有问题意识,不知道深入到学习的内核,这也是他们成绩积弱积贫的主要原因。在实验的同时,教师要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去主动构建整个学习过程。还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为例,教师先问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将思维的焦点集中到实验本身。首先,教师让学生用文字表述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以让学困生在试验前有一定的认知。其次,教师让学生在心中想象一下实验需要的仪器以及安装的方式。最后问一些关键步骤,比如为什么要强调气密,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入先用手紧握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这样做能否有效检查气密性。实验前的问题总是有效的,它能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激发学生参与的愿望。对学困生来说,当他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之后,他们会发现化学其实就是一个破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迷宫的过程,一个在投入中不断有惊喜的过程。光教师提问还不够,还要培养学困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自己发现问题的勇气。带着思考做实验,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更重要是,能让学困生将知识与能力融合起来,进而促进素养生长。
合作学习,增长思维
合作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提升能力的有效路径。当大多学困生都不会主动去与别的同学合作,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自卑造成的,认为自己在化学学习上一无是处;另一方面是优等生造成的,他们认为,管好自己的学习才重要。如果将合作变成一种机制,变成一种教学的模式,会让所有的学生都受益。将优等生设为组长,让每个优等生带一个学困生。首先在合作中,学困生的优点与思维上的瓶颈被全程暴露,组长及时的肯定,会让他们越发变好。其次,根据金字塔学习理论,优等生在与学困生互动的过程中,会让自己的认知更深刻。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学习只能掌握认知的一半,在师徒模式中却能提高为百分之九十以上。仍以上面的实验为例,在实验过程中学困生在组长的指导下,准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组长问,“看到什么实验现象就可以收集?”学困生回答,“一有气泡产生就可以收集。”组长问,“为什么。”学困生回答,“因为这是氧气产生的征兆。”组长接着问,“此时收集的话,试管中除了高锰酸钾外会不会还有其它的物质?”实验还在继续,学困生也看到有气泡了,组长告诉他,“起初的这些泡泡只是试管内的空气”。当气泡连续地又均匀地闪现在面前的时候,学困生豁然开朗,知道这一定是氧气,而且比较纯。回顾整个过程,组长及时出现在学困生思维卡壳的时候,及时给他们支点子,让他们信心满满地完成实验,收获一次体验,一次思维增长。合作给学困生的化学学习带来光亮。
结束语
实验教学被激活了,学困生更多地参与进来,整个化学学习的现状也会随之改变。相对于其它教学环节,实验更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教师以实验作为正强化,给他们操作的平台,给他们思考的空间,给他们思维的支架,生长会悄然间发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东陈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