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纸媒如何凸显自身优势

2020-04-07 03:35邢文广
传媒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融合传播

邢文广

摘 要:全媒体时代,如何凸显纸媒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它首先是理念创新,不断以实践为师迎接挑战完善、发展自我,做到常做常新让其焕发新春,才能保持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纸媒主题报道;创新展现;融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3-00-02

舆论场之变,带来新闻理念之变。在变局中,新媒体扩张与传统媒体坚守,成为媒体界新现象。目前,传统媒体纷纷以拓展新领域,挖掘内部潜力,做好创新文章,加入到抢占新闻制高点的大战。坚持以内容为王,贴近受众,关注社会热点,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平实理性语言寻求亲和力,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更有影响。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座谈会上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就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人民政协报》作为主流媒体,应该忠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要求,忠实履行“48字职责使命”,把它作为每一位新闻从业者的工作遵循。观众反映,每到全国两会,文化体育明星委员一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上,瞬间被记者流淹没得寸步难行,而此时科学家们少有人理睬。这一幕被年逾古稀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陈凯先看到了,他对本报记者说,在全国两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国家政治生活场合,记者们的举动传递着怎样的信息?“社会对科学家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决定科技创新的高度。”这话引起了人民政协报人深深的思考,这个思考推动了《人民政协报》一个重大报道的产生——“大国重器”主题报道。

“大国重器”是举国之重的科技成果,同时也连带着强国梦的大国思想。科学家群体是许多媒体争相挖掘而又难深入的新闻富矿,而人民政协报服务对象恰是有建言资政权力的政协委员科学家,而且两院院士就达100多名。以读者视角,了解挖掘这个群体,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主流媒体弘扬民族自信心、自强心的责任。

当下,传统纸媒的最大挑战是,吸引、巩固更多的读者,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和判断,而不是追随互联网消遣新闻,娱乐社会热点。让传统媒体继续发挥影响力、传播力抢占互联网舆论的制高点,成为社会的强音。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快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纸媒来说,“权威” “理性”自有其不可辩驳的力量,也因此产生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目前,媒体的最大挑战,是公信力的塑造和整固。在新媒体发达的传播领域,信息量和速度,不再是优劣的选择,“真与假”成为了突出问题。

真理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显示出其内在的魅力。全媒体时代,纸媒只有做足创新文章,在报道主题、叙事方式、传播手段上有所突破,办成高端媒介,才能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凸显自身优势。《人民政协报》“大国重器”主题报道的实践也证明:确立顺应时代精神的报道主题,以平实与理性的叙事方式,作为须臾不忘的纸媒品牌,是全媒体时代凸显纸媒品牌优势之路。

一、清醒定位:坚持内容为王凸显优势

明确自身优势,坚持读者供给侧导向,加强内容的挖掘和形式的创新,才能更好地产生影响力,发挥党报的作用。

受众关心度高的内容,往往新闻价值大。《人民政协报》在选择主题报道时,把切入点瞄准了那些“行内牛上天,行外藏功名”为国赢得荣誉的政协委员中的科学家群体,揭开不愿意在聚光灯下露面,又具有神秘面纱的尖端行业的如大型运输机“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引领世界量子研究的潘建伟、中国的北斗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等众多的科技精英,纳入到“大国重器”的主题报道中。以平实的细节勾画他们的生活,洞悉他们的思考、探索,揭示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崛起于世界的力量,增长知识的同时增强爱国情怀。

从政治维度分析:选择政协委员中的科学家群体作为主题报道的主角,是政治、社會的需要,也是媒体发展的需要。一是,科学家群体具有默默为新中国奉献的职业特质,需要社会的关注和了解。二是撑起中国国际荣誉的脊梁们,是许多读者关注的对象和心中的偶像,他们的新闻故事能在百姓间广泛流传引起共鸣。三是,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也是一个国家尊严、人民荣誉所在,通过采写“神秘人”的工作、生活、情感,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更能赢得社会的反响,对于坚定“四个自信”,培养我国科技事业的接班人大有裨益。

从时代维度分析:紧扣时代主旋律,围绕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命题,是实现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时代要求,也是党媒提高传播力、扩大影响力,巩固主流阵地的重要基点。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基于对媒体的责任和受众的考量,新闻触角伸于政协委员中的科学家群体,揭示科学家群体深厚的受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感召社会各界的爱国热情和向心力是时不我待的责任。《人民政协报》的主题报道,先后推出了《陈凯先之问》《大鹏一日同风起——对话“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北斗定乾坤——对话北斗导航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等80篇当今中国科学大家的报道。这一组报道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从新闻维度分析:贴近受众,在需求中挖掘新闻。“大国重器”专题,源在社会,根深植于为国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聚焦他们的工作、生活,展示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让读者在此主题报道中感受到真实、丰满、亲近的为国付出热血与生命无怨无悔的英雄群体。这个神秘的“百慕大”有着巨大的社会磁场,蕴含着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继而报道会成为新闻热度,迸发出巨大的新闻价值。

从特色维度分析:共性中寻个性,突出独特色彩。被报道主体,是一个既是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群体,也是一个研制出“大国重器”的著名科学家群体,他们在社会上有其独特性,对于《人民政协报》来说,它又是独特的报道资源。独特性,往往蕴涵着大的新闻性和社会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这种特殊性也是“大国重器”核心人物群体在社会上的分量。这个群体,对于读者既熟悉又陌生,它的特色也是主题报道的独特性之一。

从传播维度分析:着眼社会关切,聚焦新闻群体。顺应受众需求,回应社会关切,记录时代步伐,科学家群体也必然成为社会媒体的重点挖掘对象。在这一个变革的时代,科学家怎么样了,他们在真实生活中利益、希望、追求、选择、价值观又是怎么样的?这些关切,将成为社会读者的渴望,也将成为传播需求,为强传播力奠定了基础。

《人民政协报》自从推出“大国重器”主题报道以来,许多媒体转载,成为报纸的亮点和拳头产品,报道转载阅读量达百万级。

二、提升影响力:创新讲述方式,多视窗展现主题

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既是技术上的,同时也是新闻内容、表达方式上的挑战。纸媒的权威、独到的观点,以及深入、厚重的报道永远是传统纸媒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挑战,把新闻纸变成“厚报”,成本增加,趋于杂志化,淡化了新闻本身;改短文章,压缩成简明新闻,增加版面的新闻条数,从时效和信息量又远弱于新媒体。如何面对新的挑战?新媒体平台上的爆款文章,虽然价值取向不一定都可取,但其平实的语言表达,庞大的信息量,精巧的内容编排,对传统媒体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1) 精心策划选题。新闻不是策划来的,但新闻的报道却需要策划。新闻策划是根据素材提炼主题,结合自身特点设计报道方式、深化新闻,激发读者兴趣,更好地推动社会良好反响的必要工作。《人民政协报》在“大国重器”专题报道中,抓住读者关注的热点,报道如中科院芯片专家邓中翰、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等一大批国内外热点人物,经心策划,力求能够深化报道,凸显新时代科学家群像。另一方面,精心策划报道内容,采用能触动心灵的叙事风格,亲切真挚地叙事、状物、立人。没有经心策划,就难有独特的视角和报道方式,人物报道也难有对灵魂的刻画和对读者的震撼。

(2) 推动新闻人物之间的互动。生动接地气的语言,不仅能打动社会一般读者,同样也能引起同是新闻人物的关切,引导他们互动,起到摇叶震枝的效果,打开报道的另一扇窗。《人民政协报》通过“大国重器”主题报道,引起同是科技界委员或工作有交集的政协委员的参与讨论和评说。《飞架伶仃洋——听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苏权科讲港珠澳大桥背后的故事》一文,在采写过程中,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福建同乡会会长张明星,全国政协委员、西安财经大学校长方明也参与进来,形成以版面为平台的对话、交流,于无声处胜有声。

(3) 突出故事情节,转变语言表达。《人民政协报》大国重器专题报道,从科学家群体的工作、生活故事写起,顺着主人翁的身影,牵出一个个从小事连着家国的大故事,真情实感打动人心。以这种方式聚焦他们,探索真实感人的叙事风格,塑造出平凡而伟大的科学家群体。个性是表征,显露共性的特点。从“表征”流畅自然地过渡到“本质”的展现,在情感叙事中,实现典型报道。

(4) 丰富版面元素,突出视觉美感。优质的版面既要有足够的信息量吸引读者,又要有动人的故事打动读者,同时完整的版面设计,也是一种新闻的再挖掘和编者情感的表达。版面内涵,存乎于图片、标题、正文之中。新颖、传神的版面是纸媒的特有语言,从形式、色彩传输给读者。

注重版式设计、标题制作,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版面以第一感观体现纸媒的文化气质,呈现给受众。《人民政协报》大国重器专题报道,力求达到“气质”夺人,如对话全国政协委员、大型运输机“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版面,一张巨大的“运20”运输机压标题,“大鹏一日同风起”作为主题标,唐长红院士的被采访照片又与之呼应,图文并茂营造出清新、硬朗的版面视觉冲击力,吸引受众阅读。

三、提升传播力度,延伸版面触角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纸媒与新兴媒体的有效融合,将获得优势互补。纸媒有权威、可信、深度报道的优势,新媒体有传播快、灵活,图像、声音、文字组合编排的优势,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是提升传播力度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在全媒体的新业态下,纸媒互动性不强的先天不足被放大了,纸媒无法做到和新媒体一样即时互动,但增强互动性的探索却十分必要,借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十分必要。全新探索传统报道方式,探索拓展传播特点,是传统媒体的探索之路。

《人民政协报》的“大国重器”主题报道,两年来的报道实践也证明了借助融媒体优势,扩大传播力、影响力,对于受限于字数、版面篇幅等,无法刊载的声像内容,一并可借助融媒体推广,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还带来许多衍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纸媒如何危中寻机,重新找回主流媒体的自信,做到常作常新,是各媒体努力探求的问题。近来,通过媒体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至少证明了两个事实:一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越是面对新媒体的挤压,“谈新媒色变”,传统媒体就越应该认清自身的位置,发挥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巩固、加强优势,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二是传统媒体走向媒体融合发展将是媒体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说“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如何发挥党报主流媒体的作用,走媒体融合之路不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需要。在全媒体的时代,新闻宣传是否能善于创新,是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1]。

四、结语

笔者认为,全媒体时代,有必要认真对待统传媒体发展方向,传统纸媒不能停留在老资格的架子上,而是要发挥威权、可信、深度等优势,确保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海量信息、新闻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的背景下,仅拼速度、容量,传统媒体永远也抢不过新兴媒体,求互动怎么也互动不过网络。传统纸媒只有做足创新文章,在报道主题、叙事方式、传播手段上有所突破,才贏得读者,传统纸媒的优势才不会消失。

参考文献:

[1]刘芳.新媒体环境下纸媒深度报道发展策略探析[J].采写编, 2018-12-15.

猜你喜欢
融合传播
区域文化为何要走全面融合传播之路
跨界整合创造融合传播新商机
创新提升,推进媒体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
融合传播环境下文化类视频节目的创新思考
融合传播背景下广播电视产业经营发展升级路径
为《两地书》重新包装
融合传播语境下的媒体“新闻行动”创新探索
河南广电全媒体系列评论创新实践探索
融合创新,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电视节目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