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辽宁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研究

2020-04-07 17:41姜文雯
今日财富 2020年8期
关键词:视域适应性民办高校

姜文雯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对高级人才以及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无论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改变,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输出,更包含了引导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复合内容。能持续、高效、低耗地输出高效的人才,不断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更好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试图以文化视域下我省民办高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以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与社会适应性为研究角度,探讨我省民办高校在文化视域下的发展诉求与内涵建设。

高等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后的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与专业人才的主要社会活动,在高校大学生从学生到社会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对高级人才以及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无论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改变,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输出,更包含了引导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复合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强有力的指导与推动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制定教育现代化文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而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竞争力,更是从战略高度上指出了高校人才培养与高校建设的发展路径,确定了高校走内涵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民办高等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进程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将持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辽宁省为例,民办高校数量由2003年的5所增加到2018年的33所,占辽宁省普通高校总数的28.69%。笔者以辽宁民办高校為调研对象,针对近十年省内民办高校的状况进行了基础的调研与数据分析,从辽宁民办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结构的状况以及民办高校专业规模与布局情况分析民办高校发展增速放缓,专业结构有所调整的内在要求。省内民办高校已经从宏观发展建设转向内涵建设并在逐渐探索并最终确定适合自身内涵建设方案、构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校毕业生具有市场竞争性、兼具理论能力与职业能力,从而增强校企科技供需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成为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一、文化视域下辽宁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与社会适应性概述

职业能力是基于职业发展为引力,通过接受教育与培训以及在长期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从事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宗旨考虑,高校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从入学开始就有了适度的考量,以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时具备良好的职业自我塑造性,拥有基本的职业素养、具备专业职业能力并能逐步提高职业社会智能。而在不同高校文化视域下,是否大学生职业能力存在不同程度偏差,民办高等教育通过构建不同文化背景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塑造教育发展特色之路是否可行。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社会适应性研究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强调社会、群体、综合因素对个体的影响性以及个体调整和完善自我,促进个体不断适应个体需求和发展,不断同社会适配的过程。高等教育承载着学生社会化前的教育引导,更是良好社会化的有效储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也在被打破、调整、再打破、再调整的过程中前行。从高校离开走向社会无论从学习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环境适应性还是心理适应性上都将对角色的转变、身份的调整、能力的发挥产生作用。民办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内涵建设的挑战,高等教育的成果正是一批批适应社会、具备职业能力的学生的特色化发展,他们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越大,我们教育工作者才越欣慰。根据现有的省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自己的文化,在文化影响与辐射下形成自身富有特色的人才,才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文化视域下辽宁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与社会适应性调查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专业结构不断调整,省内高等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专业结构布局上的变化均与全国发展状态同步,增速变缓、专业布局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省内民办高校发展状态亦同。为深入了解文化视域下辽宁省内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状况以及文化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培养路径,笔者在文化视域条件下,以职业能力、社会适应性两个维度出发拟定调研问卷,选取职业自我塑造、职业素养、职业专业能力、职业社会智能、学习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环境适应性、心理适应性等8个项目25个指标值进行调研,向往届毕业生发放调研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93%。同时通过访谈法与开放性调研进行基础调查,累计调研对象超过500个,非民办院校调研对象占总体的10.7%。

(一)职业能力认知意识较强,结构性失业使之无法有的放矢

通过调研高校毕业生在进入高校选择自身专业后,通过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能够较清晰的了解专业知识结构,调研中较清晰掌握专业职业能力并对未来职业具有明确认知的学生占总数的69.2%,在校期间即有意识的训练自己职业技能的学生占总数的64.91%,参加过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的学生占57.89%,选择职业时即有明确就业方向的学生更是占到了78.95%。但由于我省人才供需的现状以及省内专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毕业生中真正与自己专业高度相关的职业从事者仅占32.45%,结构性失业使得高校毕业生对职业能力的认知与提高存在极大的不协调。

(二)高校教育社会功能毋庸置疑,社会适应性效用存在偏差

高等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为毕业生更好提高社会适应性起到奠基作用,具有的社会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高度明确所在岗位的岗位要求与工作职责,并极度肯定高校教育对于提高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重要意义。同时81.4%的学生认为自身较能够处理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合作,对自身的岗位适应性与自我管理能力较为认同的人数占总数的77.1%。但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大部位学生认为高校提高了职业能力的认知与专业知识,但在提高社会适应性的实践性教育与职业社会能力的效用上存在偏差,认为学校教育与职业能力及社会适应性高度关联的人数仅占20.18%,而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适应性存在极大偏差的人数占了78.95%。

(三)肯定文化建设的意义,但文化建构认同度不高

校园文化影响着高校的学术氛围、整体素质,良性的文化输出与传承更是与大学生职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存在相关性。在毕业生中,进入工作岗位即感知到了他人对学校与专业的认同的学生占57.02%,其中12%的学生来自省内知名院校或知名專业。而感受到了学校的学术气氛与学习风气在就职与就业领域产生了积极作用的学生占总数的63.14%,其中10.53%的学生来自于省内知名高校。在职场中认为同辈、同校认同与鼓励给了自身极大的影响与方向的学生占到了74.56%,绝对认同的人数占到了16.67%。为毕业院校的有效文化构建感到高度自豪与骄傲的人数占到了63.15%,极度认同校园文化对职场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数占到了28.95%,85.9%的学生并不认为校园文化的构建是种资源浪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校园文化带来了职业自信心,但是对于目前高校文化建构工作却不认同,对于所在高校展开校园文化建构活动的印象不深刻的人数占到了63.4%。

三、文化视域下辽宁民办高校构建文化内涵、增强大学生职业能力与社会适应性

作为一名民办高校教师在校企合作企业挂职实践单位的锻炼过程中发现,高校文化对大学毕业生的影响与发展以及步入社会的职业稳定性和适应性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以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以实践单位与所在院校为基础进行应用追踪,结合校园文化构成要素提出我省民办高校应立足文化内涵建设,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民办高校应重视文化理念重塑,将校园文化立足于提高高校学生职业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基础上构建文化特色;其次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输出机制,无论是培养目的、课程的构建、教学的目标、教学方法还是具体的实施方案,都应该在总理念的指导下贯彻落实;再次通过有效的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载体的变革将具体的目标、措施、方法有效扎实的融合到所有的校园活动、教学活动、教育工作中;最后不断的通过树立、传承增强文化内生动力,并通过积累实现文化强大的辐射效果,从而实现民办高校的内涵建设体系化。

我省的民办高等教育能否实现内涵式发展、深度发展,取决于是否能够形成自身增长的价值模式,构建文化特征,在文化视域下寻求多元化的增长向量,形成文化视域下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文化内涵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树立专业特色、提高社会适应要素等,形成良性的人才输出机制,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也是民办高校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增强自身品牌价值的最优路径。(作者单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猜你喜欢
视域适应性民办高校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单摆”一节的教学思考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高考开放性试题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论述能力提升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数除法计算教学策略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