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为
[摘 要] 根据语用学的语境理论分析幼儿绘本的读者语境,提出幼儿绘本应顺应幼儿的图文理解力和对物质世界与社会情感的认识,沿解读、认同、颠覆三条路径为他们创设阅读乐趣。创设解读乐趣应注意“文本留白”和语言儿童化;创设认同乐趣应抓住属于儿童的隐秘日常经验;创设颠覆乐趣应符合幼儿认知的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重视幼儿独能鉴赏的“无意思”主题。
[关键词] 读者语境 解读乐趣 认同乐趣 颠覆乐趣
[中图分类号] G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0) 02-0039-06
[Abstract] A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reader contex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by applying the pragmatic theory of context.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picture book design should focus on generating the pleasure of interpret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incongruency for the child readers, accommodating their comprehension as well as their understandings of the physical world and social emotion. The pleasure of interpretation can be generated through creating textual gaps and using childrens language; the pleasure of identification can be generated by capturing childrens secret everyday experience; the pleasure of incongruency should be generated by identifying what was out of childrens expectation but within their bounds of reason, attending to what can be appreciated by children rather than what is meaningful to adults.
[Key words] Reader context Pleasure of interpretation Pleasure of identification Pleasure of incongruency
2014年郭群先生談及绘本出版发行的两个数据,一是2010年引进幼儿绘本的市场占有量为81.6%,二是原创绘本杂志《超级宝宝》仅存活两年便被迫停刊,结论是我国“原创绘本生存的土壤还十分贫瘠”[1]。近年来几乎所有涉及国产原创绘本现状的研究者均怀同样忧虑[2]。
已有研究从国际比较、儿童心理等视角出发,归纳了我国原创绘本存在的问题。如局限于传统题材和亲情、友情,内容贫乏单一[3];将儿童世界看得过于简单、纯洁,缺少复杂性[4];说教严重,情感苍白,对儿童世界陌生疏离[5];“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脱节,难以让孩子产生共鸣”[6]等。就阅读感受而言,这些意见相当中肯,但对究竟要怎样切合儿童心理和儿童生活,确保儿童的阅读乐趣和共鸣,尚缺乏可操作性建议。本研究运用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结合绘本工作原理和幼儿阅读心理,以国内外优秀绘本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读者语境”的创设原则,以期为实践者理解和扭转这一困境提供思路。
1 幼儿绘本的读者语境
语用学(pragmatics)的研究对象是“语句本身意义之外的意义”[7],关注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其范畴中“语言”一词涵盖甚广,凡能表意的符号(扩及表情、动作、图画等)均纳入其中。
语境理论强调语言是在“文化和社会允许的选择范围”中“做事”的方式,所有影响一定时空中特定语言使用和解读的语篇内和语篇外因素共同构成了语境[8]。语境可分为语篇内的上下文语境和语篇外的情境与文化语境,其中情境语境包含参与者的身份、职业、思想、教养、心态,文化语境包含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习俗与价值观等[9]。
幼儿绘本本质上是“为幼儿预备的经历”[10],绘本阅读是以幼儿为主要参与者,对图文(“文”的部分通常由听成人读的渠道获得)进行解读的活动,活动产出由绘本语言符号能提供什么、幼儿读者能带入什么,以及特定社会情境中的参与者(如亲子共读、故事会等)的中介作用共同决定。因此绘本创编者希望通过图文语言做的事,能否契合3—6岁幼儿外在于语篇的读者语境,是影响工作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结合幼儿读者和绘本阅读活动的特征,幼儿绘本最应考量的读者语境因素,应包含幼儿阅读乐趣产生的心理机制(心态)、幼儿的图文理解力(思想),以及他们对物质世界和社会情感的认识(文化语境)。
我国对幼儿绘本阅读心理的已有研究提到,这一时期的孩子思维具体形象、创造性和有意想象能力较弱;喜爱色彩对比强烈的画面;容易将自己的情感代入客体,对与自我形象有相似点的人物产生共鸣[11]。此类读者语境对绘本创编的启示限于表面、刻板的艺术技巧,如画风应生动、配色应鲜艳、等头身的人物容易受喜爱等,对如何创作绘本才能让幼儿从中获取阅读乐趣关注不足。
国外有研究显示,幼儿可从绘本阅读中体验到的乐趣主要有三种。一是解读的乐趣,即孩子通过发掘互文联系建构更深入的理解,或利用某种联系将绘本情节编织起来的时候,会感受到乐趣[12]。二是认同的乐趣,即孩子因在绘本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或用绘本故事创造性地解读自身经历,生成了个人化的连接,感受到乐趣[13]。三是颠覆的乐趣,即当绘本中的细节或情节发展颠覆了孩子先在的认知图示,会给他们带来“意料之外”的激爽(jouissance)[14]。
幼儿的图文理解力是他们获得解读乐趣的能力基础。解读绘本要求幼儿读者从图文中识别信息并进行整合和预测,依靠自己的前知识、经验和期待去填充图文的语篇空白[15]。若幼儿无法识别所提供的信息,或缺少填充语篇空白需要的前知识,则难以解读;但若信息太显而易见,或塞得太满,没有需要填充的空白,阅读也会无趣而终。
幼儿能否获取认同和颠覆的阅读乐趣,取决于绘本内容是否符合他们对物质世界和社会情感的认识水平。3—6岁的幼儿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多限于日常生活场景,对于事物表观规律(比如不受支撑的物体会下落)和日常物质文化元素的属性和功能(如冰淇凌好吃,可吃多了会肚子痛),已有不少经验性认识。在对社会情感的理解方面,该阶段的幼儿正在建立对基本情感类型的认识和情感调控意识,可初步发展出同情和亲社会行为,初步学会根据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调整社会性行为,但尚难以理解行为与真实情感不一致的情形(如暗讽)或对同一个人的复杂情感(如又爱又恨)[16]。
根据以上理解,图1给出幼儿绘本的读者语境概念图。如何以契合幼儿阅读乐趣产生途径、图文理解力、认知与社会情感发展阶段的方式,构建给幼儿带来乐趣的绘本,是创编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 创建解读乐趣的策略:文本留白与儿童化语言
2.1 文本留白
幼儿图画理解力的发展先于语言理解力,图像信息识别能力的发展又先于图像信息的解析与组构能力[17]。这意味着在绘本创作中,能用图画表现的信息应尽量置于易于理解的图画中,同时文字信息“留白”,让幼儿能通过抽取图像信息,结合自身想象填补文字中的语篇空白,获取解读乐趣。
比如佩吉·拉特曼(Peggy Rathmann)的《晚安,大猩猩》(Good Night,Gorilla)(见图2),文字只有书中动物和动物园管理员夫妇互道“晚安”,所有的主线情节都需从画面内容、序列和细节中推测:比如通过大猩猩手里的钥匙和跟在他后面的动物不断增加,可推出是它把动物们逐一放了出来;从跟在管理员妻子后面的猩猩做的“嘘”的手势,可推测它是偷偷尾随,还恳请读者“别告诉她”。同时画面附加细节还设置了支线情节,拓展幼儿读者获取解读乐趣的空间,比如最后被吃掉的香蕉是起初小老鼠从大猩猩笼子里拿走的,原来拴在香蕉上的红气球因此飞走了,并在之后每个页面里越飞越远(但始终没消失)。
“文本留白”是国外绘本作家的惯用手法。作于1902年的《彼得兔》(The Tale of Peter Rabbit),小兔们围在一起听妈妈嘱咐“别去麦克家的园子”时,画面中就有彼得背对妈妈这个未入文本的细节,让读者可以预感到它肯定会不听招呼;《要是你带老鼠去看电影》(If You Take a Mouse to the Movies)的扉页里,小男孩正把手套上小拇指的部分剪下来,而在正文第1页,可以看到小男孩带着少了小拇指的手套,剪下来的部分戴在小老鼠手上。
国内绘本中“文本留白”较少见,往往是图中明确给出的信息,文字还要重复一次。如图3所示《小熊想要当邮差》的第2页,讲述小熊去松鼠家的过程。文字中的“跳过玉米地,跳过小山沟,钻进小树林”是图中没有的,可以给出,但松树上的小房子是松鼠家,小熊拉的松果连着松鼠家门铃,都能从画面中解读出来。如果将后面两句话浓缩成“到了!”,就能给幼儿创造解读乐趣。
2.2 儿童化语言
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普遍规律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先于虚词,具体词汇先于抽象词汇,从与日常生活直接有关的词逐渐扩大到与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到五岁语言才会逐渐向连贯、简练的方向发展。
考虑到这个读者语境,绘本文本应向幼儿语言靠拢,多使用家常“大白话”,不必像成人文本那样追求连贯。比如约翰·伯宁罕(John Burningham)的《外公》(Grandpa)里,文本都是外公和小女孩的对话,只用字体区分说话人:
(1)你做的巧克力冰淇淋真好吃。
不是巧克力,是草莓。
(画面是小女孩在用沙子做“冰淇淋”,外公在假装吃冰淇淋)
(2)要是钓到鱼,我们晚上就做鱼吃。
外公,要是钓到大鲸鱼呢?
(对开页右图是女孩和外公在船上钓鱼,左图是女孩幻想外公钓上一条鲸鱼)
我国原创绘本的语言的儿童化程度往往偏低。比如获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绘本《牙齿 牙齿 扔屋顶》,讲的是小姑娘掉了第一颗牙,穿过巷子找爷爷,然后俩人一起去把牙齿扔上屋顶的故事。故事选材和情节设计在国产绘本里已属上乘,可交代小姑娘掉牙的文字是:
我感觉自己既兴奋又紧张,我禁不住咬紧牙关,醒来了,嘴里有一股淡淡的血腥味,有一个小小的东西在我的嘴里,拿出来看看,原来那颗早已晃动的门牙终于掉了。
这段话明显与五岁幼儿的日常语言存在距离,五岁的主人公和这本绘本的读者(年纪可能更小),恐怕都还不会用“既……又……”这样的连接词以及“禁不住”“淡淡的血腥味”等表达。这段话可以这样“儿童化”:
睡着睡着我突然咬紧牙,醒了。嘴里有血的味道,还有个小东西。呀,晃了好久的门牙,掉啦。
3 创设认同乐趣的策略:抓住属于儿童的隐秘日常经验
认同有层次高低。如果仅靠人物形象或日常生活场景等表观特征来吸引幼儿认同,则激发的认同感多半也浮于表面。优秀的幼儿绘本作者要擅于捕捉和具象化那些成人所知不多、幼儿又难以言说的隐秘日常经验,因为只有这样的经验,才能让幼儿在更深层次的认同中获得更大的乐趣。
国產优秀绘本《猪八戒吃西瓜》的作者包蕾讲过他的创作起因:亲戚孩子得了四块饼干,预备给家里四个人吃,后来馋不过,先吃了留给自己那块,之后陆续吃了奶奶的、爸爸的,到最后觉得单留给妈妈一个人也不好,终于全部吃光。包先生写这个故事时,心里揣摩的自然就是小家伙一块块吃掉饼干时的心理挣扎,设想着那些可笑的小狡猾被点破时他会是什么表情,并借猪八戒来演绎一块块吃掉自己的、猴哥的、沙师弟的和师傅的西瓜时那种有点忸怩却偏要强词夺理的表情和语气——这恰是绘本最能引发幼儿读者认同的地方。他们多有过在“要与大家分享”和“我还想要”之间徘徊的社会情感经历,但这种经历通常未被这样明白地表达过。
对隐秘社会情感经历的关注常见于引进的优秀绘本,比如凯迪克金奖作品《野兽国》(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中,主角麦克斯(Max)穿着他的大灰狼服在家胡闹,妈妈叫他“小野兽”,他回嘴“我要把你吃掉”,于是没吃晚饭就被送回房间睡觉了。在不满中他突发奇想:房間长出森林,又出现一片海,飘来“麦克斯专属小船”,他跳上去航行了几乎一年,到了野兽住的地方,用魔法驯服了野兽,被它们拥戴为王,号令它们狂欢然后饿着肚子去睡觉。
在这个想象中他转换了角色,实现了“权力反转”,因受大人责罚产生的不满情绪得到释放。平静下来的麦克斯突然觉得孤独,“想到一个有人非常爱我的地方去”。这种有点伤感的情绪和“食物的香味”驱使他放弃王位,当他坐船回到自己的房间,发现桌上摆着他的晚餐,还是热的呢。
《野兽国》是美国第一本承认孩子有强烈情感的绘本。幼儿读者肯定体验过这类复杂负面情绪——混合了不满、伤心、孤独,很可能也有过借助想象释放这种情绪的经历——这正是认同的心理基础。在众多将孩子写得一派单纯的绘本中,《野兽国》为他们秘而不宣的情感调控经历提供了难得的出口。
当然,能激发深层认同感的绘本并不一定都指向社会情感经历,幼儿在物质世界中游戏和探索经历的隐秘细节,也可以很好地促进深层次认同的生成。
一个例子是同获凯迪克奖的《两列小火车》(Two Little Trains)。真实世界中翻山过桥钻隧道的火车,和孩子手中在各“障碍物”中穿行的玩具火车,都是儿童图画中常见的写实素材,但用类比手法,在每个对开页中将两者并行展示的只此一家。选材精到之处,在于对推着小火车游戏时的孩子们的想象世界的细致摹画。当他们在地板上、椅子下、浴盆边、扶梯边和书本搭的“隧道”里“开车”的时候,心中是在过真的河爬真的山钻真的隧道,地毯的毛边确可当“铁轨”,浴盆里的水也确可作“大河”。绘本作者将视角放低,将局促的“行车小格局”放大,跟广阔天地中的漂亮大火车并列,契合了幼儿暗藏的心思,小“火车迷”们的认同感因此被大大激发出来。
国产绘本往往缺乏这种能引发深层认同的隐秘细节。比如“中国娃娃”《小木马来了》系列中,主人公浇浇特别喜欢旋转木马,妈妈告诉她“旋转木马有双梦的翅膀,有梦想的孩子骑在上面就能飞起来了”。爸爸给浇浇买了小木马,浇浇先梦见木马会飞,后来在爸爸妈妈不知道的时间里,木马真的飞起来了。
木马会飞符合幼儿的想象和希望,但绘本主要通过孩子和父母的对话呈现这种想象,画面上的木马尽管在天上,与不会飞的木马并无二致。说到底还是没有放开对想象世界的细节描绘:“梦的翅膀”什么样?能看见吗?木马怎么起飞和降落?四蹄嘚嘚、伸开翅膀还是摇啊摇?……这个想象尚未按着幼儿思路“具象化”,因为会飞木马的主要功能还是教育意义的载体:比如浇浇飞上天和麻雀做了朋友,然后去告诉小朋友怎么保护鸟儿。
如不刻意引导,幼儿读者恐怕很难去认同这个想象。小孩要真认识了一只麻雀,首先关心的大概会是“虫子真的好吃吗”“在树上睡觉不怕掉下来么”这类问题吧。
4 创设颠覆乐趣的策略:符合幼儿认知的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有意义、“无意思”
绘本要追求“意义”,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对3—6岁幼儿,什么是意义?
中国儿童文学启蒙者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一文中强调: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他的“独立的生活”必须尊重,“不顾现在的儿童的生活的需要的办法”,是“浪费了儿童的时间,缺损了儿童的生活”[18]。他认为,“艺术里未尝不可寓意,不过须得如做果汁冰酪,要把果子味混透在酪里。绝不可只把一块果子皮放在上面就算了事”;还认为这种果汁冰酪“还不能算是上乘”,上乘之作乃是充满“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的“无意思”的作品,并引用文学家特坤西的话,“有异常才能的人,才能写没有意思的作品。儿童大抵是天才的诗人,所以他们独能鉴赏这些东西”[19]。
也就是说,成人欲根据自己认可的“意义”创作能让幼儿产生乐趣的作品,需将这“意义”(果汁)细细混透在儿童喜爱的“冰酪”(故事)里。而这果汁冰酪即使做好了,在儿童看来,可能还不如不混果汁的“无意思”冰酪高明。
先来看一个“果汁冰酪”式的作品。澳大利亚绘本《勇敢的克兰西》(Clancy the Courageous Cow)讲白腰牛和红背牛两个牛群,后者占据了好牧场身强体壮,每年都赢得牛群间摔跤比赛冠军从而获得选牧场的优先权,导致白腰牛群日渐羸弱。出生在白腰牛群中的全黑小牛克兰西,因没有白腰被看不起,但也因此不易被发现,能趁黑到红背牛的牧场吃草,还交了一个因全身红色被红背牛群排斥的“女朋友”海尔佳。克兰西夺得摔跤冠军,当白腰牛们打算把红背牛从好牧场赶出去时,它大喊“住手”,要求所有的牛都一起享用好水草。
故事的寓意成人可以熟练读出:不惧挫折的奋斗、世界充满差异但天生我材必有用、应该消除歧视……甚至暗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隐喻。但如果这个故事就像上面的梗概一样干枯,不管它多么耐(成)人寻味,都会变成幼儿消化不动的“果子皮”。
该绘本吸引幼儿,靠的恰恰是与“意义果汁”不相干的小细节。比如克兰西曾经想尽办法给自己弄上白条。“他在雪地里打滚,可是很快,雪就融化了。他在身上绑条带子,可这弄得他肚子疼。他又在身上撒白糖,但是引来的蚂蚁快把他逼疯了。他甚至在腰上画道白条,结果一下雨,白条就被冲洗掉了。”幼儿们看到这些克兰西尝试与失败的画面往往大笑,但显然不是在笑它的“锲而不舍”,而是那些尝试如何以他们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狼狈收场。每次上半句里的“可行”,立刻在下半句里被“颠覆”。此类颠覆性情节有多处,比如克兰西的摔跤技巧训练里,竟然有衔着尾巴把对方提起来抡圈的“直升飞牛式”,克兰西和海尔佳的宝宝竟然是黑白红三色小牛“克兰佳”,长得和爸爸、妈妈以及前面画的任何一头牛都不一样。
正是这些“冰酪”,在使幼儿喜悦的同时,让他们朦胧地品味了“果汁”。不妨这样说,即使做“果汁冰酪”,也要依赖成人觉得“无意思”、只有幼儿乐此不疲的颠覆性情节才能奏效。
由此看来,所谓“无意思”并非空无一物,幽默可能是它的重要成分——出于已有认知图式,读者在阅读中会根据故事上文对下文生成预测,当下文颠覆了读者的预测,同时又以读者可理解的某种认知规则与上文保持和谐,“不和谐—消解”的过程即可生成幽默语效[20]。幼儿的这种乐趣成人会觉得“无意思”,是由于构成两者读者语境的认知图式和可理解认知规则的差异过大。同理,幼儿也欣赏不来成人“愈幽愈默愈妙”的幽默。有漫画画妻子让丈夫试毛衣,袖子长得不得了,题目叫《真不好意思开会时织的……》,这个“有意思”在幼儿那里就毫无意思,他们完全不知冗长会议为何物。
再看一个不混“果汁”、以给幼儿炮制“颠覆的乐趣”为要务的“无意思”作品。凯迪克奖绘本《一个下雨天》(A Rainy Day),写雨后被浇得精湿的小猪回到山羊伯伯家。山羊伯伯问它怎么不在大树下避雨,它说它在那里避雨时来了一只跑得快的老鼠、两头豪猪、三头水牛、四只豹子、五头狮子、六只大猩猩、七条鳄鱼、八匹河马、九头犀牛、十头大象。和这么多动物挤在一棵树下它并没有淋湿,最后还是因为到山羊伯伯家路上跑得太快被水溅湿的。
这本书常常被定位为“教儿童数数”的书,但其实数数在书中是被置于境脉中的,真正吸引幼儿的是小猪“吹牛”这件事。吹牛有什么意义呢?吹得好玩啊:动物数目越来越多,个头越来越大,一个下雨天跑到一棵树下,乱七八糟挤在一块,竟然谁也没有淋湿,也没打架,肯定在幼儿的意料之外,又通过画面成为吹牛语境下的“情理之中”(见图4)。这正是使故事充满“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的秘籍。
往绘本里拼命添加成人“意义”属于传授式教育思路,目标是让幼儿循成人意愿成长;根据幼儿认知水平设计巧妙的颠覆是建构主义的教育思路,能在带来乐趣的同时帮助幼儿意识到并打破思维定势。创编如能把重心调整到后者,就能创作出看似“无意思”但对幼儿“独立的生活”有意义的作品。
5 结 语
引进绘本超越原创绘本的根本原因,是作者把让幼儿获得阅读乐趣放在至高的地位,循“解读乐趣”“认同乐趣”“颠覆乐趣”三条途径精心设计。这种以幼儿读者语境定位绘本创编的思路,值得借鉴。这种创作思路拓展了绘本的主题,增加了绘本能完成的“意义”,譬如在读图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故事理解中反观自我,特别是增加对社会性情感经历的体验与认识,在开玩笑中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
编辑和相关奖项评委们应特别注意,绘本的读者语境决定了对绘本的文字、选材、意义都应有独特的评价标准,切勿以成人赞赏的优美、天真和深远遮蔽作品的童心与童趣,最终导致国产原创绘本生产的萎缩。
注 释
[1][3][5]郭群.中国原创绘本的发展困境及对策探析[J].编辑之友,2014(1):88-91
[2] 陈宁. 美国儿童绘本出版中的性别理念研究:兼论国内儿童读物中性别教育的缺失[J]. 出版科学,2016,24(5):57-61
[4]姜洪伟.美国绘本题材对我国绘本生产的启发及思考[J].中国出版,2013(15):44-47
[6]袁薇薇.传统文化元素如何融入儿童绘本创作:基于儿童心理的视角[J].中国出版,2016(19):32-34
[7][9]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2-23
[8]胡壮麟.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161-166
[10]Bader B. American picturebooks from Noahs ark to the beast within [M]. New York: Macmillan, 1976
[11]胡衬春.从儿童阅读心理特点看国产幼儿绘本创作[J].中国出版,2013(6):49-52
[12]Sipe L. Childrens response to literature: Author, text, reader, context [J]. Theory into practice 1999, 38(3): 120-129
[13]Wolff S. Health S. The braid of literature: Childrens worlds of reading[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1993, 41(3):307-309
[14]McCormick K. “First Steps”in“Wandering Rocks”:StudentsDifferences, Literary Transactions, and Pleasures [J]. Reader, 1988 (20): 48-67
[15]Nikolajeva, M., & Scott C. How picturebooks work [M].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16]Saarni C. The interface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with social context [M]// In M. Lewis, J. Haviland-Jones & L. Feldman Barrett (Eds.). The Handbook of Emotions .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8: 332-347
[17]Albers P. Theorizing visual representation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J]. Journal of Literacy Research, 2008, 40(4): 163-200
[18][19]周作人.兒童的文学[M]//周作人论儿童文学.武汉:海豚出版社,2012:122-130, 184-188
[20]Suls, Jerry M. A two-stage model for the appreciation of jokes and cartoons: 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analysis [C] //The psychology of humo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empirical issues. Academic Press,1972: 81-100
(收稿日期: 2019-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