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凹陷M块综合地质特征研究

2020-04-07 03:44李之旭
关键词:佛堂灰质沙海

李之旭

【摘 要】论文综合钻井、测井、录井、地震等多项资料,以经典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从构造、地层、储层、烃源岩、盖层和油层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奈曼凹陷M块综合地质特征,认为该区具有油气成藏有利条件,适合进一步的评价开发。

【Abstract】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Block M in Naiman Depress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tructure, stratum, reservoir, source rock, cap rock and oil layer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ock with a number of data from drilling, logging, and earthquakes, guided by classic sedimentary theor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rea has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and is suitable for furthe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关键词】地质特征;沉积学理论;奈曼凹陷

【Keywords】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edimentology theory; Naiman Depression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 (2020) 01-0035-02

1 构造特征

M块位于奈曼凹陷东部斜坡带,奈曼凹陷位于开鲁盆地西南侧,东以章古台凸起与八仙筒凹陷为邻,西北与张三园子-新庙凹陷相望。凹陷呈狭长条带状分布,构造走向为NE向。该凹陷自西向东依次划分为西部陡坡带、中央洼陷带和东部斜坡带三个二级构造单元。凹陷基底最大埋深3600m,由海西褶皱带石炭、二叠系浅变质砂岩、页岩组成。其上依次覆盖三叠系下统、侏罗系中统、白垩系下统、白垩系上统、第三系和第四系。

从九佛堂组下段(K1jf2)顶界构造上看,M块构造形态整体上为一向西-南西倾斜坡,呈南东高北西低,构造高点位于南东,高点海拔-300m,地层倾角8~10°。北侧发育一条近EW向正断层,东侧发育4条NE向、近SN向正断层(见表1)。

M块圈闭北部、东部受断层控制,南部受岩体尖灭线控制,西部受储层物性边界控制,圈闭类型为构造-岩性圈闭,高点海拔-300m,幅度500m,面积14km2。(见表2)

2 地層及岩性特征

本区钻井揭露的地层自下而上发育中生界侏罗系中统海房沟组、白垩系下统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白垩系上统及新生界。本次部署的主要含油目的层为九佛堂组,兼探海房沟组。

侏罗系中统海房沟组(J2h):下段为紫红色、灰绿色细砾岩夹紫红色泥岩,以及灰色、紫红色砂岩与深灰色、紫红色泥岩不等厚互层。上段下部为灰色灰质泥岩与灰黑色砾岩及细砂岩不等厚互层;中部为大套灰黑色、灰色灰质砾岩、中砂岩、细砂岩;上部为灰色泥灰岩与紫红色灰质泥岩互层[1]。

白垩系下统九佛堂组(K1jf):下段油气显示级别较高,岩性主要为厚层浅灰色凝灰质砂岩、夹薄层深灰色凝灰质泥岩和洼陷区局部发育盐岩层。九佛堂组上段下部为灰色、浅灰色砂质、粉砂质泥岩,灰绿色砂质、粉砂质泥岩,浅灰色砂砾岩、细砂岩不等厚互层;中部为灰色砂砾岩、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上部以灰色泥岩为主,厚度约260~50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沙海组(K1sh):下部岩性以灰色泥岩、油页岩为主,夹薄层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上部以灰色泥岩为主,夹灰色灰质细砂岩薄层,厚度约340~910m。

阜新组(K1f):岩性为灰色砂岩、灰绿色凝灰质砂岩夹灰色薄层泥岩,厚度约180~340m。

白垩系上统(K2):岩性是一套坳陷期河流相沉积的碎屑岩,主要是杂色砂砾岩、砂岩和红色、紫红色泥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新生界第三、第四系为松散黄土及大套流砂。

3 生、储油层分析及封盖条件

3.1 烃源岩

研究区的油源来自于中央洼陷带,主要发育两套烃源岩包括九下段和沙海组。九下段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为Ⅰ-ⅡB型,有机质热演化处于成熟阶段;沙海组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为Ⅰ-ⅡB型,有机质热演化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见表3)。按陆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2],九下段烃源岩属于好烃源岩,沙海组烃源岩达到较好烃源岩标准。相比而言,九下段烃源岩生油能力较强,为主力生油层段,沙海组次之。

3.2 储集层

研究区主要目的层为九佛堂组,处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带,物源主要来自东北。N井钻遇九上段储层砂体厚度30m左右,砂体单层厚度较薄,一般为0.7~5.9m,砂地比为19%左右。储层岩性以砂砾岩、细砂岩为主。据奈13井物性资料统计,孔隙度一般分布在19.1%~29.6%,平均为24.7%;渗透率一般为119.3~4766.6mD,平均为2112mD;属中-高孔、中-高渗型储层。

N井钻遇九下段储层砂体厚度50m左右,砂体单层厚度较薄,一般为0.6~3.8m,砂地比84%左右。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及波阻抗反演,追踪九佛堂组下段储层砂体分布范围,平面上砂体分布受到沉积相带控制,奈13井西侧一线较厚,厚度达70m以上,向东、西两侧及南西方向减薄。储层凝灰质含量较高,岩性主要是凝灰质细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砂砾岩[3]。据奈物性资料统计,孔隙度一般分布在10%~18.8%,平均为16%;渗透率一般分布在0.038~26mD,平均为1.86mD,属中孔、低-特低渗型储层。

3.3 盖层

目前区内完钻井揭示,本区上覆沙海组厚层暗色泥岩、九上段底部发育的泥岩及含灰粉砂质泥岩分布稳定,为本区最主要的区域性盖层,有利于油气保存,具有极其有利的封盖条件。

3.4 生、储、盖层组合分析

研究认为,该区主要以自生自储式生储盖组合为主,具有油气成藏有利条件。奈曼凹陷存在两套生储盖组合:九下段暗色泥岩作为生油层,九上段砂岩为储集层;九下段暗色泥岩作为生油层,同时九下段砂岩作为储集层,九上段、九下段泥岩作为盖层的自生自储式组合[4]。

3.5 油层特征

研究区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油藏,纵向上油层主要分布在九佛堂组上段、九佛堂组下段、海房沟组,油藏埋深530~1400m,单层厚度较薄,一般1~4m,平均2.1m。N井钻遇油层有效厚度9.5m,其中九上段油层有效厚度4m;九下段油层有效厚度5.5m。

油层分布平面上受构造、岩性控制,北部、東部受断层遮挡,向南以岩体尖灭线控制圈定含油边界,向西以储层物性边界控制圈定含油边界,含油面积14km2。

4 结语

从钻井、地震及反演结果综合研究认为,圈闭落实可靠。西侧中央洼陷带九佛堂组和沙海组的暗色泥岩为圈闭提供充足的油气来源。M块岩性圈闭物源主要来自东北,圈闭位于辨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带,储层条件相对较好;区域盖层以沙海组的厚层泥岩和油页岩为主,局部盖层以九佛堂组的暗色泥岩为主;于九佛堂沉积时期形成该岩性圈闭,圈闭形成期早于油气开始大量生成和运移时期,N井已获工业油流也证实了圈闭有效。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圈闭较为有利。

【参考文献】

【1】吴胜和,冯文杰,印森林,等. 冲积扇沉积构型研究进展[J].古地理学报,2016,18(4):497-512.

【2】崔宝文,王永卓,万新德,等.深化油田地质和配套方法研究,发展勘探开发一体化[J].中国石油勘探,2009,14(5):27-32.

【3】马成龙.特厚层稠油油藏隔夹层识别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8,25(2):111-115.

【4】张忠义.杜84块馆陶组油层砾岩层识别与分布特征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5,12(2):22-25.

猜你喜欢
佛堂灰质沙海
视觉
“发福”影响脑容量
香港一佛堂出现“群聚感染”
方云妍?丁思程?单子伊
死去或重生
上海统战部部长:统战被污名化
股市
灰质越多越聪明
孤独的跋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