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妍菲
摘 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想象创造的能力,对学生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工具课,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特优势,课堂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本着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宗旨,我在课堂上运用关联,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巧用还原,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关联;还原;学习支架;思维能力;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1-081-1
所谓“思维能力”,就是将头脑中已有的信息进行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发现或新设想的一种能力。“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想象创造的能力,对学生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下面,我就古诗文《如梦令》的教学谈谈我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贯彻。
一、善用关联,搭建“学习支架”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将作品划分成若干段落,进行分割式地、逐字逐句地讲解,以期达到学生能理解全文并熟练背诵的目的。那么,如何打破这一僵局,使得古诗词教学能够“拨开云雾见月明”呢?我想,这其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要用好关联策略,这样才能顺利引导学生从旧的认知结构到新的认知结构发生顺利的迁移。而肩负此重任的不是课本,不是多媒体,而是我们教师自身。因此,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涉及关联的教学环节,力求在课堂上能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延续和拓宽。上课伊始,我以本学期学生学过的一篇李清照的古诗作品导入,引导学生在脑海中迅速搜索出名字并背诵。显然,这不是简单的复习旧知,而是有目的地为学生搭建起学习的“支架”。之后出示的同一作者的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旨在让学生自主感悟,在比较中感受诗和词的不同之处。在课堂上,我们也看到,这样的关联教学是高效的,学生通过自主地比较,竟然能在旧知与新知之间怡然游走,将两者关联起来。另外,在新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除了鼓励学生自己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外,有时还需要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得到拓展,从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以往的是,以往一开始就出示时代背景、生平介绍这种老套的教学环节,而我在教《如梦令》时,适时地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向学生提供李清照生平介绍,从青年到老年,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让他们带着各自的理解走向自己思維的深处。如我所料,孩子们在讨论时各执己见,并且理由充分。对学生的回答,我都给予了肯定,因为面对这样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任何合情合理的见解都应该被接纳,这也体现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更何况,争论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借此让自己的思维走向深度,从而根植快乐。从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关联作者的生平,是诗词解读的必经之路,也只有在宽厚的语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阅读、感悟、思考和表达。
二、巧用还原,激活学生思维
“还原”用于语文教学,是指把作者描景塑形、记人状物、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还原成声音、图像、事件、情感、道理等信息,从而使学生感受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作家往往将个性体验和复杂情感,潜藏在文学形象之中,并用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可以看到,让李清照念念不忘的三幅画面学生是很容易就能获取的,但是脱离学生想象的画面终究是空洞无趣的,是无法真正走入学生内心,使其与之产生共鸣的。古人云:“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有时候,一个字也许就是一副鲜活生动的画面,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就向我们展示了“沉醉迷路”“误入藕塘”“惊起鸥鹭”这三副画面。而此时学生的任务就归于用形象可感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得有声有色。于是,在初读词作,解决大意后,我就让学生通过再次细读词作,想象画面。第一个画面“沉醉迷路”是“拐杖”,我带领学生通过想象,领略词人喝酒的酣畅,体会到美酒带来的快乐;我引领学生赏读作者其他词作中喝酒的画面,比较出词作流露的快乐;我指导学生观赏“溪亭日暮”,分享了美景带来的快乐。总之,这一环节,我作为一个平等中的首席,带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几个来回,将词作中最显而易见的“快乐”向外延伸,不仅拓展了快乐的内涵,还拓展了因品读“快乐”而补充的诗词名作。这样,学生不仅丰富了积累,还使学生习得了如何提高自己解读文本广度的方法,从为品读另外两个画面给予了方法上的指导。有了第一个画面的赏读准备,下面两个画面的解读我就成了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从文本中体会出“误入藕塘”的着急和“惊起鸥鹭”的惊吓这两份情感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的,那触摸到隐含在文本深处的,那份看到藕塘美景的惊喜,偶然收获眼底的鸥鹭惊起的壮观场面带来的惊艳,以及因此而带来的愉悦,却不是他们的思维所能够到的。所以,当学生谈到“着急”是因为来到了藕塘的深处时,我以一幅荷塘美景给他们带来视觉震撼,以诗词名作引起他们对美景的共鸣,从而去接近李清照看到美景时的情感,那份惊喜而转换来的快乐便呼之欲出了。学生的对于文本的解读也由表面走向的深层,思维也由表层走向了深度,“惊飞鸥鹭”就更水到渠成了。
学生就是一个个天生的探索者,教师只有坚守这一本义,深度学习的发生才会成为必然。而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教师更是要学会运用多种学习策略,帮助学生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建构,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卞康斌.儿童立场下,我们需要怎样的深度语文[J].小学教学参考,2014(07).
(作者单位:无锡市梁溪区凤翔实验学校,江苏 无锡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