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喀什地区作为欠发达地方,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意义重大。要健全完善街道(镇)、社区组织运行体系,理顺街道(镇)、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社区统筹协调能力;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全面加快社区“三化”建设;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不断增强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建立全方位服务工作机制,提高居民满意度
关键词:喀什;社区;治理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各项工作的承接点,也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点和社会稳定的保障点。喀什地区是一个欠发展地区,大部分社区基础薄弱、社区工作人员流动性大,文化层次不平衡,培养培训及师资力量匮乏、经费保障不足等困难,长期制约着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当前,要借助喀什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有利时机,通过援疆省市的支持和帮助,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全面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科学化水平。
一、健全完善街道(镇)、社区组织运行体系,理顺街道(镇)、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按照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的要求,建立街道(镇)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街道(镇)综合执法队,充分整合街道(镇)内设机构和政府各部门设在街道(镇)机构的工作资源和力量,履行街道(镇)赋予的职责,负责各部门进驻、委托事项办理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以实现资源共享、社区共建、党建共抓、文明共创为目标,通过大力推行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辖区单位各类初审权下放社区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以“结对联建、党员联管,双向承诺、双向服务”为重点的共驻共建机制,着力增强社区党组织服务驻区单位、驻区单位支持社区建设的责任意识。要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分工协助、交叉任职、合署办公的社区综合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进一步明确县市、街道(镇)、社区三级行政管理职责,建立健全政府职能分层体系及相关制度,构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服务管理模式,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高效的工作格局,推动服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常态化。
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社区统筹协调能力
在当前社区发展的新形势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社区经费保障机制,真正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是推进社区创新治理服务建设的关键。适应城市改革发展以及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把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财政预算范围,在城市(城镇)新区建设及旧城改造、住宅小区建设中,都建设相应比例、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援建省市在社区建设方面的扶持,加大社区建设的投入,尽快解决社区组织办公场所狭小、服务设施短缺的问题,确保新建社区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探索建立与社区管理服务职能、县市财政收入相适应的工作经费稳步增长机制,使每个社区年办公经费达到10万元以上。探索建立共驻共建和城乡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牢固树立社区建设管理一盘棋思想,以实现资源共享、社区共建、党建共抓、文明共创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完善以“结对联建、党员联管,双向承诺、双向服务”为重点的共驻共建机制,明确共建要求,细化共建措施,落实共建责任,着力提高社区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整合辖区资源、协调各方利益的能力,增强驻区党组织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县以上部门单位定点帮扶社区制度,认真组织地、县市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联系帮扶活动,并积极争取援疆省、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自治区对口帮扶单位等,切实帮助社区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形成城乡基层党组织上下联动、互帮互助、互动互促的良好格局。
三、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全面加快社区“三化”建设
加快社区“三化”建设,组织建设是核心,单位化管理是基础,网格化覆盖是关键,社会化服务是根本,要全面加快社区“三化”建设,打牢社区服务管理基础,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实行单位化管理。要充分考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人口规模,根据不同社区实际情况,建立若干封闭或半封闭式小区。安装视频监控、车辆人员进出管理系统,通过设置治安岗亭、安装大门和24小時值守等方式,实行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按照“一区一警、一区多警”要求,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治安岗亭、视频监控系统、红外线周界报警、电子巡更等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网格化防控水平。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落实“三管一负责”,坚决防止非法宗教活动的发生。
二是推进网格化覆盖。依托网格把各类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之中,引导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建立社区组织、驻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动驻区单位将服务性、公益性、社会性事业逐步向社区开放。全面推进“数字城乡综合管理服务系统”使用,以满足居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静态管理到物、动态服务到人、跟踪处置到事”。
三是推进社会化服务建设。将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会发展相关专项规划,与社区卫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对建设资金来源、产权归属和使用管理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积极整合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资源,建立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形成县(市、区)、街道(镇)、社区“三位一体”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倡导“新疆精神” 组织实施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外来群体、边缘群体关爱行动,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形成共有的精神家园。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群众性的读书、文艺、体育等活动,引导居民群众爱国、爱疆、爱家和对社区的归属感。
四、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不断增强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
社区工作者队伍是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组织者和落实者。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就要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高、有本领、乐奉献、善管理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让这支队伍植根于社区、成长于社区、服务于社区。
要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按照每个社区不少于10名国家干部的要求落实干部编制,采取年轻干部到挂职锻炼、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等方式,努力形成以国家干部为主、聘用人员为辅、挂职锻炼干部为补充的社区工作者选用机制,着力配齐配强社区力量。要参照当地城镇职工收入水平,合理确定聘用人员工资和补贴标准,全面落实国家规定各项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一定的关怀和帮助,让他们安心工作。坚持分级负责、分层培训,把社区干部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各级党校的作用,切实加强对社区干部政策法规、党的建设、社会管理、群众工作、“双语”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管理社区的能力和素质。要不断加强社区干部的管理,规范社区干部队伍行为。从严格考核入手,每年对社区干部进行民主测评,由社区居民对社区干部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分,不断增强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对一些不遵守纪律、不发挥作用,群众不满意、意见较大的社区干部,要坚决予以处理,不断提高他们工作自觉性、主动性和自我防范意识。
五、建立全方位服务工作机制,提高居民满意度
一是健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坚持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将县市部门直接服务居民的有关审批、管理权限特别是“五委”(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愛国卫生和环境保护、城市绿化)职能下放到街道(镇)、社区,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协调落实好相关经费、人员、工作设施等,进一步增强社区服务群众的功能。
二是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化和社区服务站点建设,健全街道社区的社保、综治、医疗、救助等服务机构,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开设“365”服务窗口,实行集行政管理、社区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方便居民群众。支持和鼓励居民成立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体科普组织,以及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群众性自助和互助组织,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同时,把社区党建融入服务群众的全过程,着眼于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坚持以街道(镇)社区党组织为主导、辖区单位为依托、党员干部为主体,全面开展面向辖区单位、社区居民的社会化和便民利民服务,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社会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离退休职工及外来劳务人员的劳动和社保服务,面向流动人员的维权服务等,让各类民生问题解决在社区,培育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鼓励和支持社区党组织积极探索符合实际、各具特色服务管理作模式,努力推动工作创新。要根据社区党员、团员、居民的特长和自愿原则,建立数量充足、技能全面的社区义工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严格落实社区干部轮岗坐班制度和社区干部“错时工作制”,保证周六、周日和重大节假日由1名社区领导带班、2名以上工作人员在岗工作,方便群众前来办事、询事。
四是建立服务考核体系。研究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把居民的满意度作为检验社区工作的重要指标,建立“以社区评街道、镇,以街道、镇评县,上下结合,相互印证”的考评机制,将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立足居民群众需求,推出社会保障、民政优抚、阳光党务、外来人员服务、劳动纠纷协调、信访处理、文体娱乐等服务项目纳入考评范围,细化服务考核标准,通过问卷调查、电话抽查、网上投票等方式,使社区工作逐渐转移到以居民满意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提升和谐社区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涛.新疆多民族城镇社区治理模式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实事求是,2014(6)
作者简介:
王贵花(1984--)女,汉族,甘肃人,中共喀什地委党校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