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2020-04-07 03:35王敏
新丝路(下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宜居美丽

摘 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年,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应以“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为导向,加速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充分结合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走创新发展与建设统筹的道路,切实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全力增进广大农民福祉,绘就村美民富的美丽画卷。

关键词:全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时再次如此强调。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速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

二、全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设资金不足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庞大的工程,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的后期资金投入不足;从实际情况看,村民集资建设难度相当大,再加之农村集体经济特别薄弱,村干部任期较短、频繁调动等因素,阻碍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另外,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投资周期长、风险高、回报率低等因素导致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专业运行维护普遍缺失。

2.村庄规划不妥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但规划中偏重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卫生整治,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没有突出村庄文化鲜明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3.思想认识不深

乡村部分干部村民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追求外在形式的多,着力提升乡村内涵发展的少。少数村民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厕所、房前屋后的环境等问题时,总是思想怠惰,不予支持;引导村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

4.人才资源匮乏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最大的掣肘在于人才。当前不少乡村呈现“空心”化,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小孩留守,人才缺失是乡村发展的极大障碍;乡村产业升级、现代化的管理、教育及医疗发展等方面都亟需大量人才,但乡村的人才队伍建设却存在总量不足、素质不高、专业不配套等严重问题,可以说,如何“筑巢引凤”,成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亟待打破的最大瓶颈。

三、关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建议

目前,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虽已取得一些明显成效,但乡村的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及未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任务还很艰巨,必须坚定信心不动摇,加大力度不松劲,找准短板补不足,强化保障促提升。

1.科學规划,因村施策

遵循生态发展的原则,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因地制宜,立足乡村特色及优势,制定科学长远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从美丽村口着手,逐步做大核心区,不断完善各种基础配套设施;在追求乡村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同时,美丽宜居乡村的规划应当订制化,进一步深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底蕴,保持其独特的“乡野”和“纯净”气质,让乡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好载体。

2.做实产业,强化保障

坚持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立足区域产业,充分利用山水、田园、人文及原生态农产品等资源优势,通过种植结构优化、农产品加工、一二三产融合及农旅业融合等模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电商、物业等产业,壮大村级经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强做大“美丽经济”;通过“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带动经济发展,强村富民,实现整治建设与产业推进的完美结合。破解用地瓶颈,积极申报各类项目多方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统筹安排,集中力量投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积极探索和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3.彰显特色,优化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是生态宜居的核心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乡村振兴的持久竞争力所在。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对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农村传统文化的系统发掘、整理,有效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文化遗址等各类乡土资源,留存好乡风民俗,通过乡村文化创意导入,提升乡村内在品质,着力构建“一村一品”的个性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巩固提升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及改卫改厕、污水治理、垃圾分级处理等整治成果;生态景观带的串点成线,既要顾及到交通的可通达性,更要考虑景观带的主题性,在数量上不求多,唯求精。

4.健全机制,长效管理

坚持建管结合,村庄环境管理应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制定人性化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赏罚严明;落实村民主体责任,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明确保洁人员职责,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常态化管理制度等,逐步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工作,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深入全面治理,树立乡风文明新风尚。

5.突出主体,惠民服务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努力调动和激发村民主动参与村庄整治的热情,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实施“企业+项目+村民入股”发展模式,以利惠民,使村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从而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助推发展;当地政府要继续发挥好主导作用,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广先进经验,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不断完善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让村民就近就医上学,保障村民的健康医疗、生活发展等基本需求,增强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6.人才振兴,催生动力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美丽乡村亟待人才流入,政府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建立城乡养老待遇和医疗保障无障碍对接等,确保城乡人才合理科学流动。乡村人才振兴既要“筑巢引凤”引进外来人才,也要就地孵化本土人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破解乡村人才缺失的难题。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积极鼓励各类人才回归乡村,推动资本、技术等资源流向乡村建设,让乡村成为乡土人才干事创业的乐园。

总之,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文化是底蕴,人才是支撑。在实际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中,要更多地注意激发村民自身的积极性,把村民的参与由观望和徘徊,变成主动参与和引领,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旅游乃至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

王敏(1970--)女,汉族,贵州兴义人,本科,中共兴义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社会学。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宜居美丽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基于多种数学方法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
基于多种数学方法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
最宜居的多元文化之城——多伦多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