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罕章
摘 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提升科技力量,作者从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措施建议三个方面阐述了科技助力农业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农业活动,推动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技;助力;产业;发展
一、发展现状
2018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5.67万亩,产粮6480万公斤,人均有粮657.58kg。全县绿色产业面积达76.7万亩,农民人均7.69亩,产业收入,实现了农业产业全覆盖。其中:甘蔗种植面积10.38万亩,实现产业收入7734.28万元;橡胶种植面积31.96万亩,实现产业收入5694.19万元;茶叶种植面积8.87万亩,实现产业收入3113.58万元;咖啡种植面积9.77万亩,实现产业收入3020.73万元;牛油果种植面积2.8万亩,投产0.45万亩,实现产值0.7亿元;砂仁林下种植面积2.22万亩,实现总产值0.27亿元,实现产业收入305.04万元;坚果种植面积5.01万亩,实现总产值0.52亿元,实现产业收入1129.2万元;2018年短期育肥肉牛7.8万头,其中:1215户发展短期育肥肉牛养殖出栏1.18万头,实现产业收入2365.2万元;生猪出栏12.11万头,实现产业收入3693.44万元;家禽出笼99.88万羽,实现产业收入1743.44万元。
二、困难和问题
1.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管理能力弱。有的农业企业、合作社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缺乏人才支撑,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不强,部分新型经营主体有基地无市场、有规模无效益象,导致企业成为“僵尸企业”,部分合作社是“僵尸合作社”,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面临较大的市场经营风险。
2.缺乏科技人才支撑。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不足,专业知识老化,人才匮乏,出现“三多三少”(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传统技能型人才多、特色农业型人才少,指导型人才多、操作型人才少)的现象,科技人才支撑不适应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3.品牌创建严重滞后。大部分农产品有商标无品牌,有规模无标准,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强,各自为政,产品名称杂乱,附加值低,产品没给拥有者带来溢价和增值,没有形成统一、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拳头产品。组织程度高、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好的骨干企业极少。
4.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部分农业产业项目由政府平台公司、民营企业、合作社等通过租赁或股权形式组织实施,有的经营主体为建基地而建基地,经营主体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财务成本核算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监督机制,没有运用市场运作的方式与村集体和农户建立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5.农业经营主体“小、散、弱”情况突出。从产业结构上看,农业规模化以从事种、养殖业等初级原料生产为主,全县农业产业化整体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在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整体效益不高。全县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少,但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较低。
6.可持续发展难度加大。近年来,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刺激下,全县农业生产取得了连年丰收,优惠政策带来的红利已基本释放。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投入总量不足,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高,仍是制约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再加上气候因素的不确定性,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随着农业种植密度的增加和化肥农药施用量的增长,农作物生产的病虫害和牲畜养殖的疫情频繁发生,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冲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三、对策及建议
1.政策引导,激活“僵尸主体”。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其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现有农业企业进行清理,分类排查,分析原因,争取国家、省的支持,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因地制宜制定优惠激励政策,引导经营主体明晰权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运用市场化管理方式引导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民利益共建共享机制,激活经营主体自身造血功能和带动农民同步小康的能力。
2.大力推进“三品一标”,创建农业产业品牌。品牌就是名片,品牌就是实力,品牌就是竞争力。围绕创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的目标,按照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思路,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上,扶持各类经营主体重点打造牛油果、茶叶、蔗糖、咖啡、橡胶、生物药业、肉牛等具有特色优势的高原生态原产地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的申报认定和认证,通过市场引导、兼并重组、品牌共建、利益共享等方式,整合分散而名目繁多的同质同类农产品品牌。
3.自主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围绕牛油果、茶叶、蔗糖、咖啡、橡胶、生物药业等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村乡土人才、经营主体技术管理骨干送到发达地区或大专院校深造学习,聘请知名专家或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技术能手进行现场培训,提高广大农业工作者、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农民群众推广运用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加大牛油果、茶叶、蔗糖、咖啡、橡胶、生物药业等高原特色产业的技术研发力度,深入挖掘孟连地域特色农产品独特的品牌特点、文化内涵,多出快出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工艺流程;积极组织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鼓励科技人员带职带薪通过技术合作、入股等方式领办、创办农业企业或产业基地;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4.创新开发机制,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结合实际,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入股、出租、互換等方式,实现土地规模流转和集中经营。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推广节水农业,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完善现代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多种模式的产业融合,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与有条件的农村合作社进行合作,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
5.持续通过科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严守红线与科技增粮并重,坚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实施好种子、科技增粮等工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控制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持续推进“五小水利”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化程度,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四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坚持治水、改土并重,工程措施与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将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高产稳产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