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

2020-04-07 03:42郭燕谢敏王琰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翻转课堂高职

郭燕 谢敏 王琰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形式灵活、学生学习不受时空局限等优势,已成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层面。文章阐述了工匠精神融入翻转课堂的意义,进而提出从岗位式教学设计、三点融合教学资源建设、“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为主线的高职翻转课堂以及校企全方位多元化动态评价体系四方面将工匠精神融入翻转课堂,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翻转课堂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促进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工匠精神;翻转课堂;高职

[作者简介]郭燕(1979- ),女,河南南阳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电气与控制学院,讲师,硕士;谢敏(1975- ),男,四川南充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电气与控制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王琰(1980- ),女,陕西西安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电气与控制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南京  21004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塑造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研究”(课题编号:2018SJA0623)和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杰出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自动化类高水平骨干专业为例”(课题编号:2017JSJG5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6-0095-04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高职专业课堂中MOOC、SPOC、微课、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应用日益普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形式灵活、学生学习不受时空局限等优势,已成为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网络推送视频、动画、图片、文档等大量资源,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即如何在翻转课堂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将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培育融入翻转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已成为值得每一个高职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翻转课堂的意义

培养技能型人才,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时代需求,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2019年3月27日,李克强总理参观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时,提出了对高职学生的希望:国家不仅需要高端科研人才,也非常需要高技能人才,希望高职学生更加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努力顶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课堂教学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本文重点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课堂实施、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翻转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時,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将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到职业精神高度,从而实现技术、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精神的塑造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为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储备优质的技术人才,为社会培养未来的“大国工匠”。

二、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岗位式课程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内化则在课内予以实现,是一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以学生为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中,一是根据行业和企业岗位标准,积极调整和完善课程标准,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二是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双核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将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培养融入翻转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每一个教学环节,并在海量的资源推送中渗透工匠精神元素,培育学生的职业情操;三是采用校企全方位动态评价,实现线上线下“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全方位培养。

1.以工匠精神为基调制定课程标准。在制定翻转课堂的课程标准时,高职院校要根据行业企业岗位标准,注入工匠精神元素,引入该行业企业特有的工匠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内涵特点、外在表现、先进事迹、经典案例、专业及就业前景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专业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地规范自身的思维和言行,培育职业特质;还要把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等学习态度纳入素质目标,加强学生注重质量、关注品质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引导和内化,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关注其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的养成。

2.以工匠精神为灵魂创新教学方案设计。在翻转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中,要融入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元素,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全方位的工匠精神培养,并分析企业岗位,以企业真实案例设计教学项目,合理、规范和科学地分配相应的理论和实操课时,将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进行有效融合,以“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为目标推进教学设计,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的同时,提升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开发基于工匠精神的三点融合式教学资源

在教学资源开发中,要采用网页链接、视频、动画、微课、PPT、文档等多种形式。教学资源不仅要有大量丰富的知识点,还要具有工匠精神元素。在翻转课堂资源建设中,要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的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与时俱进地完成课程建设,并结合行业企业实际特点更新教学内容,构建 “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 三点融合式课程教学资源。

1.在理论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开发中,可以采用微课、视频、图片等形式,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等内容,并在认识层面实现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师要在课前、课中、课后,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推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做到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

2.在职业技能点的设计过程中,要融入认真细致、追求极致、精雕细琢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的心理素养,如积极乐观的心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面对困境逆流而上的勇气和决心,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并通过精益求精的训练和相应的考核评价体制,在实践层面实现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化。

3.在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要设计“工匠专栏”,专题报道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案例、著名工匠人物的先进事迹,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以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工匠素养的内心渴望。

构建三点融合式教学课程资源,要在翻转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合理时间发布相关资源,并增加对职业素养的讨论、分析、考核等环节,促使学生在职业技能训练和工匠精神的内涵塑造过程中,对将要从事的职业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

四、打造以“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为主线的高职翻转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战场。翻转課堂作为新兴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可以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同时其灵活多变的课堂活动,也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要利用课堂互动、头脑风暴、答疑讨论、测试投票、情景模拟、访谈交流、辩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工匠精神产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和深刻印象。基于工匠精神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1.课前导学——渲染工匠精神。课前,教师要根据企业实际工作情境设置教学任务,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推送相应的视频、动画、网页链接、案例导学、PPT、教案等教学资源和课程任务单,并发起讨论,进行在线答疑,对课前的知识、技能、素养进行相应的测试。在资源推送过程中,不仅要推送相应的知识技能点,还要推送行业特有的工匠精神形成的历史过程、具体内涵、外在表现、代表人物、经典案例等,使学生感受到所学专业的魅力,更专注于专业知识学习,从而促使其思维和言行更具职业特质。在讨论答疑、在线测试过程中,教师还要增加专业素养环节,在课前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进行工匠精神的渲染。

2.课中学做——内化工匠精神。课堂是培养每一位同学工匠精神的主战场。课中,师生要对课前导学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共同予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术业专攻、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在实践操作中,通过教师点评、小组互评、学生操练和反复完善,可以获得专业理论知识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成就感,使学生领略到专业魅力,从而提升爱岗奉献的敬业精神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吃苦耐劳的职业品质。翻转课堂的头脑风暴、摇一摇选人、辩论讨论、举手抢答等有趣的课堂活动环节,更是增强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直观感受,实现了工匠精神的有效内化。

3.课后拓展——固化工匠精神。在翻转课堂中,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课后,学生要对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进行总结,把上课过程中的作品以及出现的问题提交给企业师傅,由企业师傅进行点评,并对学生课后拓展中的反复练习给予建议。教师要根据行业企业标准、岗位目标、学生的学习效果、企业师傅的点评进行反思,及时调整下次课程的课前、课中资源推送和活动开展情况,为工匠精神在翻转课堂的渗透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的双重指导下进行总结和拓展练习,可以有效实现工匠精神的固化。

五、建立以工匠精神为主元素的校企全方位多元化动态过程评价体系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是突出人才培养效果、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培养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在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专业能力和水平的促进作用。在翻转课堂中,要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企全方位多元化动态过程评价体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全方位评价,不仅对学生的资源查看情况、活动参与情况、测试成绩进行动态过程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层面进行评价,从而实现过程动态考核。

全方位多元化动态过程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课内、课中、课后的过程成绩占总成绩的50%,日常考勤和作业占10%,期末成绩占40%。其中,过程成绩由教师评价20%、小组评价10%、企业师傅评价20%构成。

1.教师评价。教师不仅要评定学生对知识点、技能点的掌握情况,也要重点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还要评定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是否具备刻苦钻研、精研笃定、锐意臻美的“匠人素质”,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独具匠心、精益求精、完美极致的工匠作风,养成踏实、耐心、专注、敬业的可贵品质,促使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小组评价。小组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两部分,各占小组评价的50%。学生自评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技能素养进行反思提升,小组互评则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外在鼓励和监督。学生的自省和外在监督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地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孜孜以求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从而激发其主体意识,主动培养工作踏实、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团结同事等优良品质。

3.企业师傅评价。企业师傅要从行业企业岗位标准的角度,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对学生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按照企业对工匠精神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的要求,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崇尚匠能匠艺、强化匠德匠心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战场,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所在。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应在翻转课堂中融入工匠精神,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工匠精神”培育,这也是每一位高职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高职院校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设计、开发优质高效的教学资源,组织精益求精的翻转课堂,构建全方位多元化动态评价体系,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现实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九占.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95-98.

[2]熊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机制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24):76-81.

[3]龙屏风.“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15):100-102.

[4]陈子超.基于微课和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9):130-134.

[5]王瑞荣.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2):152-154.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翻转课堂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