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角农村婚嫁习俗调查

2020-04-07 03:44杜凯月
寻根 2020年1期
关键词:婚嫁媒人家村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制度,婚嫁习俗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现代化推进的当下,对比过去的日常生活,传统婚嫁习俗有哪些变化?在变迁过程中又有哪些方面是不变的?在变与不变之中,所遵循的准则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进行探讨。2019年夏,我在东营杜家村就当地婚嫁习俗进行调查。从调查情况看,该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习俗,只在某些环节适应现代需求做了調整,同时对比山东其他地区,大部分存在同质性,但是也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

村落概况

杜家村隶属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胜坨镇,与褚家村、海北村相邻。位于胜坨镇政府南3公里左右,共91户,276口人,约40%人员在外务工,有耕地230亩。2018年人均年收入5780元。杜家村地处平原,位于黄河三角洲,土壤脱盐较好,耕地以旱地为主,种植小麦、大豆、高粱、玉米。在十几年前,水源较为充裕,水稻种植较为普遍,稻草是广受欢迎的生活用具制作原料和烧火原料,农村土炕多用稻草编制床垫,冬暖夏凉,现今多用来做蔬菜大棚遮盖草垫。杜家村是在洪武二年(1369年),由杜慎初在此立村,相传是明清大族滨州杜氏的一支(滨州杜氏家族分为大杜和小杜,杜家村属于小杜一支),祖上杜受田曾为帝师,当地流传有“杜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的说法。

婚嫁习俗

(一)婚前习俗

1.通婚圈

村民的婚嫁对象多为邻村村民,一是考虑邻村多熟悉,了解较多;二是女方回娘家较为方便;三是信息闭塞,与外界交流较少。

在地理空间的选择上,嫁女倾向于嫁到“南乡”——主要是东营区下辖的茶坡村、红卫村、唐家村,这些村庄毗邻胜利油田及天然气管线区,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且属于城市近郊,地理位置优越。“有条件的绝对不嫁到北乡去”的想法在当地普遍存在。北乡,指的是垦利县下辖的杜家村、坨庄村、宁海村、巴家集等,其中在北乡内部又有空间的歧视,巴家集相较于其他村庄规模比较大,有巴东和巴西两个子村落,人口众多,又是集镇,条件优越一些,因而处于北乡婚嫁链的顶端。杜家村因为人口少,村庄规模小,土地少,在当时也是比较贫穷的村落。

村内通婚几乎没有,受访人DYR表示,“抬头不见低头见,麻烦比较多”。村内也有跟外省通婚的,以四川人居多。

2.结婚年龄

村民大部分在20~22岁结婚。村里的传统是,姑娘超过24岁还没有结婚就是“老姑娘”,只能被人挑,自身没有优势。

3.见家长

古人讲究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观念中男女婚嫁少不了媒人这一中介。适龄男女经媒人介绍见面,“处一处”。随着外出打工及求学的人增多,自由恋爱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对于杜家村附近的,男女双方大部分是经人介绍,由媒人带男方去女方家里看第一印象,介绍后如果觉得比较合适,会有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一般会有非正式的“见家长”,女方先到男方家中,男方父母若觉得合适可能会给钱(近几年比较流行),姑姨来看对象的,也会相应给钱,现在一般父母给一千到一万不等,姑姨五百左右。男方带礼品看望女方父母。当然,也有的家庭讲究先到女方家里来,先后顺序没有硬性规定。订婚之前,两家交流均由媒人传信,杜家村人比较保守,在订婚之前男女双方很少有去对方家里住的情况。

杜凯月:现在都是自由恋爱,这方面还这么严吗?

TBM:也不是一定不能去对方家里住,老一辈订婚之前双方都是靠媒人传话的。

杜凯月:现在年轻人有很多都是自由恋爱,不经过媒人这一道工序啊。

TBM:对,确实现在自由恋爱的多,但是一般情况下,比如一个地方的,会找一个中间人当说客,毕竟有些话当面也不方便说。

杜凯月:像我们这种外出求学的,很多是外地的对象。

TBM:现在其实也没有那么保守,只是说,如果你们关系没有定下来的话,外头的人看见了会说闲话。

杜凯月:所以现在宽松一点了,没有订婚但是确定关系也可以住家里?

TBM:是这个意思。

见家长实际上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习俗。在过去多是由媒人带领见面及相处。没有了媒人这一中介,男女交往似乎变得更加自由,其模式也更加机动灵活。但是对于老一辈的杜家村村民来说,没有了介绍人,男女双方家庭沟通也有一些麻烦。

4.换手巾

男女方父母同意后,选择良辰吉日两家第一次正式见面,俗称“换手巾”,男女方都各买两块好看的红色手绢。男方要准备糖果、香烟、酒和礼钱,女方回家以后再退回一部分给男方。吃的东西女方留一半,剩下的一半男方带回。钱数一般会取一个吉利的数字,如9999元,取“长长久久”之义,或10001元,即“万里挑一”的意思。换手巾可以上溯到古代未出阁女子以手绢定情的传统,但是询问村里人,皆不知其确切来源,且这一传统并不是一直都延续,在代与代之间有所变化。

5.换号

换完手巾之后是“换号”,即男方拿着自家长辈(父母,祖父母)的名字,带上钱和礼物,到女方家换女方长辈的名字,女方家长要给男方钱。这里的换号,相当于古代婚礼六礼中的问名。不同之处在于,古代问名是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而这里的换号习俗,则是交换男女双方父母及祖父母的名字。

6.会亲家、定日子

男方家长带着男方去女方家里“会亲家”,正式见过面以后,可以定亲了。然后是订婚,宴请宾朋好友。最后是领证、结婚。这里的一系列程序相当于古礼中的纳采、纳征、请期。民间则嫌六礼烦琐,仅行四礼,将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将纳吉与纳征合二为一,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调查如今的农村婚俗,也可以看到习俗无论如何改变,仍然没有脱离六礼的范围。

在过去,男方要带“下水礼”。所谓下水礼,一般需要一只公鸡一只母鸡,母鸡需要通体黑色,近期下过蛋的母鸡最好。女方将母鸡留下,男方拿走公鸡。除了鸡以外,下水礼还包括活鱼、猪后腿、粉条。除了下水礼,还要有大礼,即礼金和水果、烟酒糖等物品。有的人家会送棉花、被子、床单,取决于男方家长辈是否擅长做针线活,如果不会做或觉得麻烦,可以折换成现金。

杜凯月:现在订婚聘礼是怎么个兴法儿?

BGY:咱这里呢,大礼一般是15万8千块的多。反正你姐姐是16万8千块,还有三金,然后退了3万回去,然后就是俺庄的拿东西就是什么样的,都是六六或者是八八,就是六条烟,或者是八条。下水礼不用了,都包括在两千块钱里面。

杜凯月:数字都是固定的吗?

BGY:你姐找的是利津的,他那里很兴六。我说那你就弄六吧。就是六箱酒、六条烟,糖是一斤一袋儿六袋儿,再就是六箱水果儿。

杜凯月:水果种类有讲究吗?

BGY:送的是苹果和橙子,还有火龙果。因为你送香蕉吧,那个香蕉好坏,送只能送那种硬邦邦的东西。就买那种小箱的,反正就是寥寥的。苹果一箱就弄上三四十斤以上的那种,就说你坚持了好几条儿,让他给你封个小箱就行啦。水果是三种,每种两箱,那就叫水果六箱。

杜凯月:糖和烟之类的呢?

BGY:糖怕少可以一斤,一袋儿也可以,二斤一袋儿,六袋儿糖。在这里,他们送的烟有好的也有便宜的,有送苏烟的,也有中华的,也有哈德门的。反正送啥的都有,就根据个人条件来。

杜凯月:现在还送下水礼吗?

BGY:就是两千块钱,包括在哪里,就包括他在订婚的时候,拿上大礼之后,你再接着拿些钱退回去,然后就说让他给两千下水礼,给你两千。那些都全包括了,就不用再拿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讲究,好像就咱们这个地儿兴下水礼。反正过去俺们结婚的时候是兴下水礼。现在图省事儿,不用拿了。

杜凯月:我记得之前我家,棉条被子啥的是娘家人准备的嫁妆,男方家也送吗?

BGY:棉条被子是嫁妆里面的,但是男方也送啊。咱这里兴的是两铺两盖大被子、十六床棉条,但是这些东西都可以不要了,都算成钱就行了,都算成两千块钱,就是要上两千块钱打包了,不用人家麻烦,给咱钱咱自己去买。

杜凯月:这个退钱有啥讲究吗?

BGY:有啥讲究啊,就是人家给了钱咱们不能都留下,都留下被人笑话。就是人家送礼咱们要回礼。回钱没啥固定,送午多回的多,送得少回的少。

如今订婚下聘礼,多取吉利数字,从实际出发,方便即可,并不一定完全遵循传统习俗,但是习俗的主体部分仍然被沿用,只是在细节上做了一些符合当代需求的调整。

7.嫁妆

在过去,嫁妆一般是家具、电器等。在采访中,很多访谈人提到他们那个时候一般是陪送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橱、桌子等,类似于过去“两转一响”的物品。而现在,嫁妆种类更加丰富,有现金、银行卡、汽车、房子等。

杜凯月:这送东西有啥讲究吗?

BGY:这个嫁妆没有啥讲究啊,反正父母愿意给,他想给多少就给多少。你像你那么远,就不需要买很多东西,有钱了现在把钱给了就行了。但是需要买两个箱子,放上自己的衣裳、一对镜子、一对梳子、一对杯子,给男方买两双黑色的鞋子。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嫁妆不可缺少的是两个箱子。嫁妆也有讲究,要有红衣服压箱底,有新娘新郎生活用品如牙膏、牙刷、毛巾,还要为新郎准备衣服、鞋子,嫁妆还包括娘家人做的床单、被子。

(二)嫁娶仪式

1.迎亲

结婚前一天晚上男女双方父母亲戚几乎没有时间睡觉,特别是女方,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包饺子,置办好第二天所需要的东西。新郎带着仪仗队上门娶亲,新郎家有一个小男孩,背着一个竹竿,两端系红绳,分别挂着酒壶酒盅,里面装着花生红枣糖果,这叫“挑酒嗉子”,走在男方迎亲的车子前面,女方放鞭炮迎接,新郎先去邻居家吃饭,没有素菜,全是羊肉、猪肉、鱼虾、丸子、炸鸡等菜,有十六盘或者十八盘。吃饱走的时候,新郎要在口袋里装一根葱、一双筷子、俩馒头。

新娘坐床上,关上门。新郎和伴郎要去“顶门”,即撞门,喊着新娘的名字,给守在门口的人发红包,一般是小辈儿童守门。进门以后要“找鞋”,这个时候需要给伴娘和新娘的弟弟妹妹塞红包求帮助,找到鞋子给新娘穿上,领着新娘走到门口。

门口有一把椅子,椅子前面有一块青石板。新娘坐在椅子上,踩在石板上,妈妈给新娘一个托盘。托盘里面有钱,新娘抓三次,从左边抓一次,从右边抓一次,再两手抓一次,叫“抓钱”,寓意结婚以后有钱花。一般娘家会让女儿抓零头,娘家留大头,让娘家也有钱。也有的家庭会放硬币在盘子里,新娘抓一把硬币。

踩石板寓意结婚当天不踩娘家地。新娘踩着青石板出去,由新郎背到轿子上。带上嫁妆,装嫁妆的车里要有女方的人,叫“压车”或者“压延方”,男方要给红包。新娘家的小男孩,一般是新娘的小侄子,陪在新娘旁边,俗称“当叫门”,“当叫门”的红包要比“压车”多。新娘走了以后,娘家人宴请亲朋好友。

2.婚礼

到了新郎家,放鞭炮,不能马上下车,首先有一个人打开车门,端着一个大圆盘,圆盘里面放一个镜子、两根鞋带、两块丝巾。这个人先拿镜子给新娘照一下,再把两根鞋带搭在新娘肩膀上,丝巾围在新娘脖子上,由两个家客(新娘家里来的两个女人叫送客,新郎家里的两个女人叫家客,无论是送客还是家客,都必须是全福之人,即儿女双全,家庭和睦圆满)搀扶着到新房。新郎要将新娘背到自家床上,这时候会有很多长辈向新娘扔钱。亲戚都要佩戴红花,花下标明与新娘新郎的亲属关系。吃喜酒的人最后都可以得到一袋喜糖。男女双方会有很多同村人去家里帮忙,他们除了拿到喜糖,有的还能拿到烟酒。

结  语

杜家村的农村生活是黄三角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极具代表性,而对于农村人而言,嫁娶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大事。当下,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社会环景在改变,人心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

村落一直被认为是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演进,民俗活动与仪式的空间不断缩减,过去以传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范式似乎使得民俗学研究走向瓶颈。实际上大部分农村即便是盖起了高楼,开始了现代化的生活,其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在婚丧嫁娶等重大非日常事件中依然堅守着传统的习俗,只不过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摒弃了不符合当代潮流以及不合理的陋俗部分。

(1.被访谈人:DYR,女,1963年生,杜家村人。访谈人:杜凯月。访谈时间:2019年7月2日。访谈地点:DYR家中。2.被访谈人:BGY,女,1965年生,茶坡村人。访谈人:杜凯月。访谈时间:2019年7月2日。访谈地点:BGY家中。3.被访谈人:TBM,女,1972年生,杜家村人。访谈人:杜凯月。访谈时间:2019年7月1日。访谈地点:TBM家中。)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婚嫁媒人家村
美丽乡村背景下江西高安范家村改造提升设计
18對新人珠海體驗“水上婚嫁”等
美丽的向家村
珠海“水上婚嫁”集體婚禮
一个人的山区“扶贫公交”
一个高等学府与一个村庄的碰撞
归零
相亲
媒人
臻选美钻经典再现,永恒承诺温柔四月Forevermark?永恒印记璀璨呈献2013春夏婚嫁钻饰系列